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折叠屏手机中场战事:七虎争霸 价格或继续下探
中国商报(记者 焦立坤)随着vivo推出旗下首款折叠屏手机,头部手机厂商除了苹果都已加入战局。从三星与华为的“二人转”,到如今主流手机厂商纷纷“卡位”、各立山头,进入“中场战事”的折叠屏手机成为高端手机的代名词。无论是率先出手的三星、华为、联想、小米,还是新近参团的荣耀、OPPO、vivo,都在技术的深水区拼创新,或把折叠屏手机高高在上的价格进一步打下来。迟到的vivo“卡位”色彩浓厚4月11日晚,vivo正式推出旗下首款折叠屏手机X Fold。vivo产品副总裁黄韬强调,vivo的“迟到”是为了更好的产品体验。“四年里很多人在催我们,让‘快点出产品,别起个大早最后赶个晚集’。说实话,我们也焦虑过,想着是不是差不多就行了,先上市赚一波热度,再逐步迭代。但想一想,大多数折叠屏用户上一部手机可能都是旗舰机,他们换到折叠屏,我们要尽可能保证他们继续享受旗舰级的产品体验。”黄韬说,这才是vivo首款折叠屏手机的意义所在,要打造折叠屏手机中的“性能天花板”。对于这款手机的市场预期如何?如何利用后发优势抢占市场?对于中国商报记者的这些问题,vivo方面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表示踏实做好产品就行了。而市场对其的初步反应看上去不错,在开启预售之后,vivo很快宣布全渠道预售“1分钟售罄”。不过记者注意到,后续预约通道又开放了。4月14日,在vivo京东自营官方旗舰店的预约人数超过8万,客服人员告诉记者,4月22日正式开售,需要“抢购”。对于这款手机,专业人士给出了更多“卡位”的看法。市场研究机构赛诺资深分析师李刚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vivo入局较晚,“卡位”意味浓厚,通过“秀肌肉”展现自身做高端产品的能力。众诚智库高级分析师王彬认为,vivo此时入局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时下切入折叠屏手机市场的时机相对成熟;二是为了在高端市场的竞争中拥有足够“筹码”,折叠屏手机已成为必备的“破局”手段。一机难求整体销售供不应求vivo首款折叠屏手机是否会遇到“一机难求”的情况,目前尚难判断,不过,它的对手们此前选择了加价。据了解,目前最火爆的折叠屏手机是荣耀Magic V和OPPO Find N,前者在渠道里依然在加价卖,后者依然保持着折叠屏手机的最低价格纪录。荣耀旗下首台折叠屏手机荣耀Magic V起售价高达9999元(12GB+256GB)。不过中国商报记者注意到,这款手机目前在一些渠道依然被加价卖。在淘宝平台,某卖家挂出的现货价格是11999元,高于官方定价2000元。同款机型,另一个淘宝卖家挂出的售价是10468元,高于官方定价近500元,客服人员告诉记者:“官方价格买不到,(货)都被黄牛抢走了,我们也是在黄牛手上加价拿过来的,之前加价2000多元呢。”同时,OPPO旗下首款折叠屏手机Find N的销量不错,其7699元的定价斩获了不少粉丝。目前折叠屏手机的整体销售情况如何?京东手机排行榜显示,截至4月17日,在京东平台上有2.5万人买过OPPO Find N,近七日销量最多,共售出341件。其次是华为P50 Pocket,在京东平台上有1.9万人买过,近七日售出166件。荣耀Magic V位列第三,有3605人买过,近七日售出158件。“目前折叠屏手机整体卖得都很好,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一位国内连锁卖场的运营负责人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从二手市场来看,转转集团数据部分析师冯凯丽介绍,整体看折叠屏手机的保值率普遍下滑较快。一般发布六个月左右,折叠屏手机在二手市场会折价40%左右;发布一年后,99新的折叠屏手机价格大概率会“腰斩”,保值率通常会在50%左右甚至更低。这也意味着和新机售价相比,在二手市场折叠屏手机的性价比更为凸显。不过从今年一季度的折叠屏手机行情看,荣耀MagicV是一个特例,该机型在二手市场的保值率截至3月下旬仍高达104%,是截至目前二手市场中唯一溢价的折叠屏手机,主要还是受到了市场供给影响。此外,OPPO Find N新机在发布之初就被称为颇具性价比的折叠屏手机,目前在二手市场的保值率达到93.23%。七虎混战折叠屏手机格局生变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折叠屏手机市场风云变幻,玩家们有起有落。2018年10月,柔宇科技发布了全球第一款消费级折叠屏手机FlexPai,然而其市场表现并不理想,先驱成了“先烈”,柔宇没有享受到技术的红利,却爆出资金链断裂、欠薪长达半年等消息。2019年,随着三星和华为展开擂台赛,折叠屏手机才真正进入消费者的视线,其他手机厂商也纷纷投以高关注。随后联想、小米带来自家的产品。2021年12月,OPPO Find N亮相。今年1月,荣耀发布折叠屏手机Magic V。而随着4月11日vivo的入局,除了苹果,主流手机厂商均已参战。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报告,2021年全年中国市场折叠屏产品规模约150万台。其中华为折叠屏手机份额为49.3%,三星份额为28.8%,小米份额为13.2%,OPPO份额为6.1%,联想(摩托罗拉)份额为2.4%。另一家市场研究机构GfK赛诺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手机市场整体低迷,但折叠屏手机表现尤为突出,全年销量超过110万台,同比增长187%。该机构预计今年折叠屏手机市场仍将维持超过50%的高速增长。不过,华为优势地位或难保持。无论是芯片还是产能,华为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其在折叠屏手机领域的领先步伐正在被拖慢。据悉,华为迄今共推出Mate X、Mate Xs、Mate X2、华为P50 Pocket四款折叠屏手机,数量位居国产手机品牌之首,不过此前发布的华为P50 Pocket无奈采用了4G手机芯片,而Mate X2一直处于缺货状态。机会属于更多的新玩家。“整个折叠屏手机的市场规模小,这个阶段的市场格局其实很容易变化,只是看谁愿意短期在这个领域投入更多,或在‘赔本’和‘赚吆喝’之间作出一定的平衡和取舍。”IDC中国研究经理王希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近期国内折叠屏手机出现了一些新产品,基本战略目的都是在“依靠产品打动用户,吸引关注,提升品牌形象”上面,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定价都比较激进,项目成本压力比较大,所以体量都不大。价格下探高端市场的“敲门砖”目前苹果是否会进入折叠屏手机市场还是未知数,不过,其仍然牢坐高端手机市场的头把交椅。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苹果的高端手机市场销售份额为60%。其次是三星,但其整体销售份额下降至17%。华为名列第三,市场销售份额为6%,小米、OPPO和vivo紧随其后。这几年,中国手机厂商都在努力向高端市场突破,而目前来看,折叠屏手机无疑是一个“敲门砖”。价格曾是困扰折叠屏手机市场扩大的重要因素。不过,随着vivo、OPPO将折叠屏手机价格拉低至8000元左右,价格的壁垒正在被逐渐攻破。据悉,vivo X Fold有两个版本,价格分别为8999元和9999元。而此前OPPO Find N的定价7699元,更是刷出了折叠屏手机的低位。GfK赛诺预测,价格方面,有了一些产品热销的先例,今年折叠屏手机售价有望下探到6000-7000元,从而进一步增加用户规模。赛迪顾问数字经济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刘旭表示,根据目前折叠屏手机的定价档位和电子产品的市场规律判断,降价是必然的,但不会很快,今年折叠屏手机仍以高端市场为主,中低端市场上可供选择的产品不会太多。一位手机从业者表示,今年如果有做工精细软、件适配好的主力价位在5000-6000元的折叠新品,会有很大用户吸引力。“不过真的也在刺激普及,尤其折叠软件生态,可能苹果会更有引导力。”“长期来看,折叠屏手机的核心元件逐渐规模化、成熟化之后,成本一定会快速下降,会带动折叠屏手机来到更大的市场规模,届时比拼的还是产品的实力。”王希表示,目前手机行业都在向技术的深水区进发,从一点一滴的技术量变积累质变。
时隔八个月游戏版号重启 游戏行业的春天还远吗
中国商报(记者 赵熠如)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了今年4月国产网络游戏审批信息,本次共有45款游戏获得版号。时隔八个月后游戏版号的重启,游戏行业的春天还远吗?版号重启意味着什么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公布了今年4月国产网络游戏审批信息,共45款游戏获得版号,其中包括37款移动端游戏,5款客户端游戏,2款休闲益智类手游和1款Switch游戏。据悉,三七互娱《梦想大航海》、心动网络《派对之星》、中青宝《铸时匠》、百度的《进击的兔子》、西山居的《剑网3缘起》均在获批版号游戏之列,但是此次审批信息中并无腾讯、网易运营的游戏。三七互娱方面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版号的重新开放确实是为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们也是积极创新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并根据有关部门的指引和要求,逐步进行版号的申请。随着版号的重新发放,相信未来将给用户带来更多优质的游戏。”心动网络董事长黄一孟在社交平台表示:“终于有版号了,喜极而泣。”时隔八个月的游戏版号重启,是否意味着游戏产业的春天要来了?“游戏版号的重启说明审核标准和流程优化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结论。”易观分析文化消费行业资深分析师廖旭华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利好是肯定的,版号是游戏市场发展的必要条件,虽然不是充分条件,但没有版号,游戏市场就少了空间和可能。“这个对行业来说,还是松了一口气。有这么一个出口,好的游戏能入市。”一位游戏公司产品经理乔月(化名)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但鉴于版号的审批规则,以及相关政策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我自己的感受是春天还比较远。”从事游戏策划的周扬(化名)告诉中国商报记者:“版号开闸,意味着国内市场逐渐恢复,竞争压力不会减弱,行业会加速优胜劣汰。”“游戏产业的现状基本上比较明晰。首先从政策上来讲,青少年群体是不太被建议玩游戏的,网络游戏更耗时间,还可引发充值、打上等消耗金钱的行为。其次是这几年更鼓励游戏公司走向海外,因为游戏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好的载体,且去年游戏行业的海外收入突破1000亿元,已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力量。最后,游戏行业也要朝着与教育结合的方向来发展。”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产业逐渐复苏与合规事实上,在2018年也曾有过较长时间的版号停发。2018年3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游戏申报审批重要事项通知》明确,因机构改革将暂停网络游戏的审批工作。2019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召开全国游戏管理工作专题会议,提出要控制版号产品数量。重新开展游戏审批工作后,新游戏版号审批要倾向精品游戏。据悉,2018年-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每一年下发的游戏版号分别为2064个、1507个、1405个、768个,版号发放数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乔月告诉中国商报记者,2018年互联网还主打用户增长的运营方式,认为国内还有很多的潜在目标用户没玩过自己的游戏,所以当时的广告投放和游戏行业应该是向好的。但版号停发后,业内逐渐提出增长见顶,要以存量用户为重点长期运营对象。“偏向发行的公司由于版号减少,加之分成费用高,盈利下滑,开始更偏向发行有IP(知识产权)结合的游戏;有自研能力的公司,更多是拿PC(个人计算机)游戏转手游,或者结合IP开发,或者老游戏翻新;小工作室转向了不需要版号的steam(游戏平台)开发独立游戏,或者做小程序游戏,或者做无需版号的无付费点游戏。”乔月说,“版号对所有公司的影响都很大,无一例外。”从市场情况看,根据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发布的《2021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去年我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2965.13亿元,较去年增收178.26亿元,同比增长6.4%,虽然收入依然保持增长,但在宅经济效应逐渐衰减、爆款产品数量下滑影响下,增幅较去年同比缩减近15%;国内游戏用户规模6.66亿,同比增长0.22%,用户数量渐趋饱和。从公司营收角度来看,去年游戏收入增速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根据年报,去年腾讯网络游戏收入为1743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低于2020年的36%;网易去年全年营收为628.07亿元,同比增长15%,略低于2020年17.6%的增幅;去年三七互娱的净利润预计为28亿-28.50亿元,同比上涨1.41%-3.23%,增速低于2020年的30.56%。“目前游戏行业进入一个更加合规发展的新阶段。过去几年实行版号政策以来,去年有关部门针对游戏行业出台了一系列规定,游戏行业由之前相对无序、蛮荒的发展态势,变得合规、有序和健康发展,这也是行业最大的变化。”丁道师告诉记者。游戏公司谋划出海路“对于游戏公司未来发展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继续加快出海步伐,海外市场非常广阔,应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市场。”廖旭华表示,“如果要坚守国内市场,一方面要非常谨慎地处理游戏的内容导向,另一方面,还需探索适合自己团队的IAA(广告变现)产品,过于依赖IAP(应用内购)产品,很多团队可能等不到版号下来的那一天。”事实上,游戏出海很早就是各个公司的重要发展课题了。“目前大部分出海都还停留在点对点合作层面,国内也缺少一个国际化平台。”周扬告诉记者,“只要有条件拓展海外市场,不论是对公司或者行业的长远发展都是有益的。”从过去五年发展走势看,我国游戏出海呈现平稳上升态势,用户下载量、使用时长和付费额度三方面均保持稳定增长。《2021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销售收入180.13亿美元,较去年增收25.63亿美元,同比增长16.59%,增速高于自研游戏国内市场销售收入的6.51%。从公司角度来看,海外收入的扩张速度也在加快。根据腾讯2021年报,去年本土市场游戏收入增长6%至1288亿元,国际市场游戏收入增长31%至455亿元。虽然本土市场的游戏收入是国际市场的近三倍,但是国际市场增速却是本土市场的五倍以上。中信证券研报表示,预计2025年中国移动游戏出海收入可达328.98亿美元,未来4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0%,相比去年具备翻倍空间。乔月告诉记者:“很多公司为了寻求新的增量空间选择出海,但实际运营效果不是很理想。海外可能已经有成熟的同类竞品游戏,没有差异化吸引和持续的本地化运营,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效果。”“目前游戏公司在国外市场的策略一般都是找当地的公司进行合作,进行产品本地化,很少有针对国外定制的产品,多半都还是希望在国内上。大公司很少直接就放弃国内市场,一般第一个版本都还会是中文的。”周扬说,“除了一批搞独立游戏制作的,他们可能是完全放弃国内市场,背水一战只走海外。”中信证券表示,下一阶段的游戏出海看点在于系统化深耕海外市场,努力打造出中国游戏品牌,这需要各大厂商持续推动游戏工业化研发体系、自研IP能力、本地化能力的建设,从而不断强化海外玩家用户心智并拓展商业化空间。
网易云音乐越跑越慢 四年累计亏损超60亿元
中国商报(李沫楠 记者 彭婷婷)网易云音乐越跑越慢。4月7日开盘,网易云音乐短线下挫,跌近5%,报77.9港元,较发行价每股205港元下跌62%。而网易云音乐亏损情况还在持续。据其发布的2021年业绩报告显示,去年网易云音乐净亏损为20.56亿元人民币(除特别标注外,单位下同),经调整净亏损为10.44亿元。从2018年始其净亏损累计超60亿元。另从披露的几个关键数据来看,长期困扰网易云音乐的难题依旧存在,如市场格局已定用户增速放缓、内容成本攀升拖累业绩持续亏损等。网易云音乐如何面临失速焦虑?成本加大亏损持续网易云音乐亏损情况还在持续。财报显示,2021年,网易云音乐总营收为69.98亿元,同比提高42.9%,同期净亏损为20.56亿元,经调整净亏损为10.44亿元,同比缩窄33.4%。而从近几年看,2018年-2020年,网易云音乐净亏损分别为20.06亿元、20.16亿元、29.51亿元,经调整后的净亏损分别为18.14亿元、15.80亿元、15.68亿元,调整后三年累计亏损近50亿元。同时,2018年-2020年,网易云音乐毛亏损率分别为114.7%、45.6%、12.2%,产生毛亏损分别为13.17亿元、10.57亿元、5.95亿元。营业成本和费用一直在不断攀升,网易云音乐在竞争中并不占优势。对于亏损的原因,网易云音乐方面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是成本增加导致的。据了解,2021年,网易云音乐营业成本为69亿元,较2020年增加24.8%。其中,内容服务成本由2020年的48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60亿元。另据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的网易云音乐内容服务成本分别是19.7亿元、28.5亿元和47.9亿元,三年接近百亿元。“内容服务成本增加乃因收入分成费随着社交娱乐服务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网易云音乐方面对记者表示。网易云音乐招股书。(图片源自招股书截图)市场普遍认为,网易云音乐发展桎梏仍是音乐内容的缺失。据了解,此前由于网易云音乐与腾讯音乐的版权“厮杀”,导致国内在线音乐平台疯狂囤积独家版权,进一步推高音乐版权价格的上涨,而网易云音乐也因此在版权问题上与腾讯音乐不断拉大差距,以致面临亏损的困境。“主因还是规模太小。”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网易云音乐平台用户量太小,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不足以支撑其盈利。虽然近几年音乐版权意识空前提高,付费用户也有不小的增长,但市场规模接近天花板,创新也相对不足。版权受限腹背受敌在线音乐赛道中“得版权者得天下”。2021年,反垄断的风吹向了在线音乐行业,当年9月3日,网易云音乐取消“独家”标识。去年以来,网易云音乐先后与摩登天空、香港英皇娱乐、中国唱片集团、乐华娱乐等达成版权合作。但中国商报记者发现,部分“顶流”歌手的版权网易云音乐仍未获得。此情况也遭到了不少用户的吐槽。“我以前用网易云音乐的,还充了好久的黑胶会员。但现在好多流行的歌儿网易云音乐也没版权了,我改用别的了。”“什么软件我都用,哪里免费听哪里。”“网易云音乐用起来很舒服,但版权太少了,有点可惜。”此外,无论是月付费用户数还是在线音乐服务收入上,网易云音乐都“少得可怜”。据网易云音乐日前披露的2021年第四季度和财年未经审计的财报显示,2021年,网易云音乐在线音乐服务月付费用户数由2020年的1600万人增加至2021年的2890万人,在线音乐服务收入为33亿元。对比来看,2021年,腾讯音乐在线音乐付费用户达到了7620万人,全年在线音乐服务收入更是高达114.7亿元。除了版权受限,在线音乐赛道的竞争加剧也让网易云音乐面临不小的挑战。今年3月初,字节跳动上线一款名为汽水音乐的App,目前该App仍在内测中。市场普遍认为,“抖音神曲”在音乐市场影响力很大,此番背靠抖音而推出的汽水音乐实力不容小觑。张孝荣也对记者表示,两者发展路线有所不同,网易云音乐偏重社区运营,随着竞争对手的日益增多,会产生一定的用户分流,加剧其运营压力。核心业务成色不足网易云音乐核心业务增速也在不断放缓。作为在线音乐平台,在线音乐服务应当是平台的核心业务,然而,网易云音乐的在线音乐服务营收占比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据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网易云音乐在线音乐服务收入分别为10.26亿元、17.77亿元、26.23亿元,在线音乐服务营收占比从89.4%一路下跌至47%。从增速来看,在线音乐服务也在不断下降,2018年-2019年网易云音乐在线音乐服务的营收同比增速为73.2%,而到了2019年-2020年增速就降至47.6%。2021年则进一步下降至25.4%,降幅十分明显。不过,中国商报记者发现,相比于在线音乐服务,网易云音乐社交娱乐服务收入增长十分迅猛。招股书显示,2021年,网易云音乐社交娱乐及其他收入更是超越在线音乐服务收入,较上年同比增长63.1%,达到37亿元。对此,网易云音乐方面解释称,社交娱乐服务及其他的收入增长主要源自直播。更直接地说,是来自于直播打赏。然而,直播行业经过几年来的飞速发展,早已成为红海市场,网易云音乐选择在行业风口上瓜分“蛋糕”,依靠的是其自身的流量优势,而当流量被逐步消耗,直播业务或会变得十分艰难。那么,网易云音乐该如何平衡好内容和商业的“跷跷板”呢?对此,网易云音乐方面表示,优质内容是用户体验的保障,更是提高用户付费意愿的关键。近年来,网易云音乐持续发力扶持原创音乐发展,平台涌现出源源不断的优秀音乐人和走红全网的作品。“有好的内容才会受到一定的追捧,商业自然会跟着内容而来。”中国青年剧作家、导演向凯对记者表示,内容平台还是要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去做内容、输出内容,这才是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未来企业要把精力放在精细化运营上。”张孝荣表示,音乐内容平台的核心在于版权和资本。随着反垄断监管发展,音乐版权的壁垒理论上已不存在。因此,行业企业下一步需要通过调整资本投入,逐步强化自身特色。
研究显示:未来十年数字技术将与医疗深度融合
在对11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临床医护人员进行抽样调研,并对权威临床专家进行访谈后,拥有《柳叶刀》和《细胞》等顶级医学学术期刊的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近日发布《未来医生白皮书》,描绘了全球医疗发展的三大趋势:数字技术与医疗手段的深度融合,患者健康素养的全面提升,多元化医疗场景对医护人员能力提出全新挑战。调研结果表明,未来十年,数字技术将与医疗深度融合,数字医疗技术将为医护人员的诊疗决策提供重要支撑。在多种数字化技术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备受关注。全球80%的受访者医护人员认为,大数据将深度融入人口健康管理,科研数据、电子病例和医疗设备互联后采集信息的不断积累,将有助于医生制定更精准的诊疗方案,提高决策效率。全球56%的受访医护人员认为,医生将更多使用由人工智能辅助的临床决策工具进行决策,实现更精准和科学的诊断和治疗。全球66%的受访医护人员认为,随着远程医疗设备的普及和个人医疗和记录的完善,患者将更主动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理解并选择更好的治疗方案,并能够积极地配合医生并实现最理想的治疗结果。同时,患者健康素养的提升,也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依据健康状况的变化,尽早采取干预措施,推动医疗健康产业逐步实现从“专注于疾病治疗”向“预防、治疗和康复并重”转型。全球63%的受访医护人员认为,远程诊疗在未来将进一步占据主导地位。这意味着,伴随数字技术与医疗手段的深度融合以及患者健康素养的全面提升,多元化的医疗和健康服务模式可以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便利,提高诊疗效率。然而,医疗服务场景的变革也对医护人员技能提出全新挑战。51%的受访者认为远程医疗可能影响医生保持对患者人文关怀,未来医疗场景下医患沟通技能对于临床医护而言十分重要。值得一提的是,调研显示,中国医护人员对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持更加开放和乐观的态度。他们在整合电子病历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临床决策支持、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诊疗等诸多方面的认同程度均高出全球平均水平10%以上。此外,92%的受访中国临床医护人员认为,随着个性化治疗方案和大数据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临床科研将更好地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同时,中国医护人员认为,为更好地适应未来多元化的医疗和健康服务模式,未来临床医生需具备的最重要的两项技能为数据分析能力(60%)和技术素养(48%),此外,临床知识(46%)、沟通技能(34%)等依然是未来医生的核心能力。(原标题:研究显示:未来十年数字技术将与医疗深度融合)
孟晚舟担任轮值董事长对华为意味着什么
中国商报(记者 焦立坤)4月1日晚间,“孟晚舟担任华为轮值董事长”的消息传出。华为官网显示,孟晚舟职位变更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CFO”,她接替郭平,成为三位轮值董事长之一。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孟晚舟此番“上位”顺理成章。孟晚舟(图片来自于华为官网)孟晚舟的新角色4月1日晚间,华为公司监事会换届情况和董事会变动对外公布。华为发言人对外表示,公司致力于优化和完善内部治理架构,以使公司基业长青,此次监事会换届是公司治理按章程有序推进的一项工作。值得关注的是,孟晚舟接替郭平出任轮值董事长,其职位变更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CFO”,与胡厚崑、徐直军共同轮值。而郭平转任华为监事会主席。这一变动引发业界关注。一位华为内部人士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之前就听到风声了,“正常得不能再正常了”。而一位华为前员工也对记者表示,“此时的孟晚舟无论是在外部的‘江湖地位’,还是在内部的声望都很高,也比较适合担纲轮值董事长这一角色。”据了解,在公司治理层面,华为实行集体领导,推行轮值董事长制度。轮值董事长在当值期间是该公司最高领袖,主持公司董事会及董事会常务委员会。每一位轮值董事长在当值时长为六个月。今年4月1日-9月30日期间,胡厚崑当值轮值董事长。此番调整或早有端倪。在今年3月28日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孟晚舟以公司CFO的身份出席,这也是孟晚舟回国后首次公开亮相。作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的长女,1972年出生的孟晚舟于1993年加入华为,历任公司国际会计总监、华为香港公司首席财务官、账务管理部总裁。2018年3月,孟晚舟升任副董事长兼CFO。而她最引人关注的一段经历,无疑是被加拿大政府非法拘押的1028天。2021年9月25日晚,历经磨难的孟晚舟终于归国。而即便她在加拿大滞留期间,华为CFO的职位一直在等待她的归来。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孟晚舟还不太出名时,华为内部对其的评价就很好,其为人低调、踏实,专业水平很高,还有人说其文笔也不错。而孟晚舟在财务方面的专业水平更是不容置疑。“在她的带领下,华为财经已成为世界领先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财经组织,为华为公司打造了坚实可靠的经营底座,助力公司在新时代下的战略实现。”华为官网如此描述。外界热议“华为接班人”随着孟晚舟出任华为轮值董事长的消息披露,关于“华为接班人”的话题也引发热议。资深电信行业观察人士马继华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在任正非逐渐淡出华为管理的背景下,公司管理层进行新老交替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如果不是孟晚舟被非法扣押事件的影响,这个过程应该在2020年就可以完成。”在马继华看来,孟晚舟历经磨难回国,在公司内外都足以承担领袖角色。“从孟晚舟的资历来看,公司历练充分,财务背景深厚,符合现在数字化企业人才需要,即便没有经历被非法扣押事件,应该也是最佳接班人选。”马继华说,“当然,华为会根据新的情况进行组织架构调整,也许会改变轮值制度和公司组织体系。”不过,任正非在2019年3月4日接受外媒采访时,就曾被问及华为“接班人”的问题,当时他对该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孟晚舟没有技术背景。资深电信行业专家项立刚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华为是一个集体领导的企业,一个轮值董事长对华为有一定影响,但也不是一切的最终决策者,“相信孟晚舟任轮值董事长对华为有影响,但也不会有特别重大的影响。华为还会按照正常的轨道往前走。个人认为,孟晚舟会更好地发挥其管理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把女性的细腻和协调能力很好地发挥出来,成为华为发展中一个有益的‘影响力’。”董事会名单的出与进除了孟晚舟和郭平的职位调整,此番华为董事会名单还有不少变化,有出有进。其中,四位华为高层离开董事会,进入监事会。他们分别是丁耘(华为企业BG兼运营商BG总裁)、陈黎芳(公共及政府事务部总裁)、彭中阳(战略预备队总队长)、姚福海(首席供应官、集团采购管理委员会主任)。 另外,候补董事李建国、彭博按规则依次递补为董事,前者是华为制造部总裁,后者是华为公共及政府事务部副总裁。另外一位长期关注华为公司的研究人士告诉中国商报记者,目前看华为的这一步调整非常“丝滑”,符合华为一贯的“静水潜流”的管理和变革风格,很难判断后续的安排,但是为后续的各种可能性埋下伏笔。“华为不会变天,外界没必要过度解读。”项立刚也认为,华为管理层的优化工作其实一直在有序推进。他表示,今天的华为有任正非这样的精神领袖,有三位轮值董事长(其中两位是技术专家,一位是财务专家),再有一个以技术为主的董事会,总体结构是合理的。目前华为依然处于“求生存、谋发展”的关键阶段。财报显示,2021年华为实现全球销售收入6368亿元,同比下降28.6%;不过,其净利润达1137亿元,同比增长75.9%。当时孟晚舟表示,2021年对华为而言,也许已经穿过了这次劫难的黑障区。
最大规模股权激励背后:小米的人才野心与焦虑
中国商报(记者 赵熠如)近日,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向4931位员工授予约1.749亿股小米股票。据悉,这是小米集团上市以来针对员工的最大一次激励。而在去年7月,小米已两次授予员工股票。同时,雷军还表示继去年招聘5000名工程师后,今年将继续维持这一规模。小米对人才的渴望为何变得如此迫切?对技术人才毫不吝啬据悉,这笔激励计划的对象包括小米“创业者计划”第二期入选员工以及其他优秀员工,但并不包括公司高管。小米方面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在这次的激励计划中,技术人员占大多数。“创业者计划”由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2020年8月提出,即选拔一批核心技术专家和年轻管理干部,给予类似早期创业者的回报,激励大家以创业者心态和投入度开启小米新十年征程。据悉,该计划的选拔条件为:首先要认同小米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有能力、有潜力,并且在核心岗位要有突出战功。该计划基于业绩考核,股票成熟期将长达十年,实现个人收益与公司业绩的高度绑定。“小米的激励确实集中于技术人才。小米坚持技术立业,对技术人才的奖励毫不吝啬。”一位接近小米的人士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今年1月,小米集团还举办了第三届百万美金技术大奖的颁奖典礼。自“百万美金技术大奖”设立以来,共有“小米环绕屏”“MIUI隐私保护”“120瓦有线秒冲”和“小米CyberDog”等四个团队获奖,每个团队获得100万美元奖励。不过,除了“百万美金技术大奖”这一现金奖励外,小米在业内广为人知的激励行动主要是以股权激励的方式。去年7月2日,小米向700名首批入选小米“青年工程师激励计划”的员工授予了总计1604万股小米股票。这700名工程师的工作领域覆盖了研发、测试、产品经理、材料工艺、云计算、操作系统、影像调教、交互设计等众多前沿岗位。去年7月6日,小米向技术专家、新十年创业者计划首批入选者、中高层管理者等122人授予1.197亿股小米股票。这次股票激励让小米稳定了未来十年的组织架构。“股权激励属于中长期激励,是延续几年时间的比较长的激励计划,而现金激励是当期的激励。”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副总裁戴桂礼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股权激励将员工利益和公司利益进行了绑定,建立利益共同体,并且与个人业绩、公司业绩的增长相挂钩,公司发展好了,员工也会随之获得股权分红或股票增值。股权激励的授予也会有一些附带条件,比如公司需要达到一定的业绩增长目标等。”戴桂礼表示,股权激励的对象一般是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等骨干人员。“这部分员工更关注未来能否在公司得到股份、得到一份认可,而一般员工更关注激励的及时性。根据‘8020原则’,也就是20%的人创造了80%的价值,对于企业来说就是找到最关键的20%的人,通过股权激励进行吸引和保留,形成利益捆绑,并约束短期行为。”戴桂礼说。人才的流动与争夺从事技术工作的小米前员工博然(化名)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小米的薪资待遇在手机行业里并不算差。“小米的薪资构成基本上是固定薪资,然后(再加)一个月700元饭补,生日300元京东购物卡。固定薪资不比别人低。”博然告诉记者,“人文关怀就是节日会准备一些小礼品,端午节发一个粽子,圣诞节发一个苹果什么的。虽然没有加班费,但加班情况并不多,周末还是有双休的。”博然还告诉记者,小米对技术人员的确重视,但在顶级技术人才方面还比较欠缺,还没做到“为求一人而不惜重金”。同时,“小米的某些部门的人才流失率是比较高的,这些部门恰好是行业内的热门领域,人才争夺比较激烈。事实上小米给的薪资已经很高了,但可能别人给的更高。”博然说。小米曾在2019年邀请国际语音识别和AI领域的天才教授、语音识别开源工具Kaldi之父Daniel Povey,出任小米集团语音首席科学家,但是在2019年之后,却很少再听到此类消息。面对行业常见的人才流失问题,小米方面对记者表示,小米的核心战略是“手机 X AIoT”,人员稳定性事实上是较高的;在优秀人才选拔方面,小米除了应届生招聘计划外,还开启了“未来星”计划。根据小米官网,小米未来星计划面向全球高校顶级博士及硕士毕业生打造,以培养小米未来技术精英以及领域专家为定位的专项校招项目。小米方面告诉记者:“集团对于未来星的选拔是优中选优,入职便有极具行业竞争力的薪酬以及股权激励。该计划在今年是第三期,累计入职人数已经有40余位。”小米的人才焦虑雷军表示,继去年招募5000名工程师后,今年将继续维持这一招聘规模,再招募5000名优秀的工程师,甚至喊话:“现在加入小米,舞台足够大,机会足够多。”为什么小米对人才的渴望如此迫切?雷军在个人公众号里发文称,新十年的起步阶段,小米面临着一系列决定小米前途命运的重大命题:三年拿下手机全球第一;产品体验正式对标苹果;坚定不移地推进高端化;AIoT生态全面展开,以及智能汽车相关的事业蓄势待发等。这些或许都是促成小米人才渴求的原因。去年第二季度,小米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市场份额超越了苹果,首次排名全球第二。去年8月,雷军表示要站稳智能手机市场全球第二,并在三年内登顶全球第一。然而去年第三、四季度,小米出货量又退回到全球第三,并以全年出货量全球第三的成绩收官。小米年报显示,根据Canalys数据,去年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三,市占率14.1%。去年年末,雷军在小米12发布会上表示要正式对标苹果,“向苹果学习,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一步一步超越苹果”。不过,从去年销售数据来看,苹果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高端形象依旧根深蒂固,在“降价策略”实施后,苹果拿下了去年第四季度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手机销量的双料第一。而智能汽车的发展对于小米来说更是新的课题。去年3月,小米宣布智能汽车正式立项;去年9月,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在北京注册成立。小米年报显示,截至目前,小米汽车业务研发团队规模已超过1000人,未来将继续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领域拓展研发。然而这一团队人数对比造车新势力来讲,还远远不够。截至去年年末,蔚来员工数量超15000人,其中研发人员4809人;理想汽车的员工规模11901人,其中研发团队有3400人,占比约29%;小鹏的员工人数在去年突破了15000人,到去年三季度末,小鹏研发团队超过4000人,较2020年底增加100%。“小米是一家靠营销起家的互联网思维硬件公司,公司起步相对比较轻,与友商相比缺乏历史性的深厚技术积累和积淀,在销售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需要再上一个台阶,要在科技硬实力上有所突破,那就必须从人才入手,招揽顶级人才,组建人才梯队,留住核心人才。”资深电信行业分析师马继华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小米对于人才的巨量投入是研发升级的保证,但也会给公司带来财务上的负担,需要小米有大量的可持续的利润来支撑,这又会削弱其在营销方面的投入,可能会对市场拓展带来负面影响。总之,从长期发展看,小米必须重金揽才,但从短期来看,小米又必须保证营销战场有力度,这两者需要平衡。”马继华表示。
穿过“劫难黑障区” 华为2022年如何继续“求生”
中国商报(记者 赵熠如)3月28日,华为发布了2021年年报——销售收入达6368亿元,同比下降近30%;但净利润为1137亿元,同比增长超70%。一升一降背后,华为艰难地穿过“劫难黑障区”。而在手机业务大幅下滑的当下,华为在2022年如何继续“求生”?华为公司副董事长、CFO孟晚舟出席华为2021年报发布会(图片由企业提供)为何增利不增收年报显示,华为2021年整体经营稳健,实现全球销售收入6368亿元,同比下降28.6%;净利润1137亿元,同比增长75.9%;经营性现金流597亿元,同比增长69.4%。华为公司副董事长、CFO孟晚舟表示,2021年对华为而言,也许已穿过了这次劫难的“黑障区”。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华为近十年以来销售收入的首次负增长。具体从业务板块来看,去年华为消费者业务收入为2434亿元,同比下降49.60%;运营商业务收入为2815亿元,同比下降6.98%;企业业务收入为1024亿元,同比上升2.05%。对于整体收入规模下降的原因,孟晚舟表示,一是因为过去三年华为在供应连续性上是持续承压的,美国的多轮制裁对华为的手机、PC(个人计算机)等业务打击很大。二是运营商业务与全球5G建设的周期紧密相关,中国经过2020年5G建设高峰,到2021年有所放缓。三是华为和全球所有企业一样,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承受了一定的压力。但是,华为在去年的净利润却大幅增长75.9%。“即便不考虑资产处置收益的情况,我们的净利润率仍比上年有所提升。”孟晚舟解释道,这主要得益于公司在几方面的措施。一是对产品的销售结构进行了调整,使得销售毛利率得到了较好的提升;二是公司对整个供应计划进行了更好的协同管理,这也极大地改善了公司从订单到收入的整个周期。另外,由于华为在ICT(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的持续的技术积累,通过数字化运营,极大地推动了内部作业效率的提升。华为公司轮值董事长郭平出席华为2021年报发布会(图片由企业提供)研发投入创十年新高华为在2022年的生存之道依旧备受关注。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表示:“2021年我们活下来了。2022年,我们还要继续求生存、谋发展。”郭平表示,人才、科研和创新精神是华为赖以生存发展的三大要素。“面向未来,我们还会继续保持压强的投入,华为的问题不是靠节衣缩食能解决的。”郭平表示。华为的生存希望为何寄托在了人才、研发和创新之上?“华为要想下一步更有质量地发展,只有通过自身不断地开拓创新,拉大技术领先程度,才有可能‘逼迫’外部力量不得不放松打压,也才能抓住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实现新跨越再发展。”资深电信行业分析师马继华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因此,华为不仅不会减少科研投入,反而会增大,让整个公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华为在操作系统的基础软件领域、数据库领域、存储领域等都实现了自主研发,但是架构优化、效率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一些ICT底层基础软件长期以来的底层标准、架构、产品、生态大多数都源自国外领先企业,华为要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需要时间以及巨大的投入。”《华为研发》&《研发与创新》作者、研发与创新专家张利华告诉记者。据悉,华为去年研发投入达到了1427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2.4%,创造了十年来的历史新高。华为如此高额的研发支出都投向了哪里?郭平表示,华为正在努力推动基础理论、架构和软件三个方向的重构。孟晚舟也表示,研发领域的高强度投入主要是面向系统架构的优化、软件性能提升和基础理论的探索。“华为现在最严重的阻力来自于芯片禁运,短期内国内厂商依然很难突破关键生产技术和设备,就需要华为想办法挺过这一段困难时期,对于系统的优化和软件能力提升需求很大,这方面加大研发力度,有助于利用现有资源解决现实问题。”马继华表示,“另外,无论是芯片代表的硬件,还是操作系统代表的软件,都处在更新换代的关键时刻,而突破显然必须来源于基础理论方面,特别是通信设备上突破香农极限、操作系统上实现万物互联,甚至包括人工智能方面突破冯诺依曼架构。如果华为在以上任何一个方面的探索取得决定性成果,所谓外部制裁就会彻底失效,这对华为的未来具有颠覆性的战略价值。”但在收入下降且依旧处于“求生存”阶段的华为,能保证人才、研发投入的持续性吗?对此,孟晚舟表示了肯定:“我们的经营性现金流是597亿元,相比上年提升了近70%。可以看到,我们保持了非常好的收入现金比。同时,华为目前的净现金是2412亿元,这些都是我们面向未来进行研发投入的保障。”“要解决华为的长期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靠的就是人才,所以华为会持续地加大对人才的吸纳和吸引。”郭平还表示,“过去两年大约招聘了应届优秀毕业生2.6万人,其中有超过300多是我们定义的‘天才少年’。2022年,我们计划还要招聘1万多应届毕业生。”消费者业务寻“出路”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华为消费者业务板块几近腰斩,从华为三大业务之首退居到了第二位。“美国连续多年制裁,给华为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特别是消费者业务中的手机业务,因为手机芯片需要有强算力、低功耗和很小体积的需求,我们在获得性上面还有困难。”郭平说。那么,消费者业务在2022年的出路在哪里?郭平表示:“我们在积极地与有关各方探讨手机的可持续性解决方案的同时,也在拓展像可穿戴、运动健康、全屋智能等一些新的领域。”根据年报显示,2021年华为智能穿戴、智慧屏等收入增长了30%以上。“此前消费者业务对于华为的营收贡献非常大,也是拉动芯片和操作系统使用规模的主要场景,既然手机因为先进芯片的原因无法扩大规模,就将主要精力放到其他智能终端的发展上,实现全方位的转型。”马继华表示。此外,华为芯片供应问题的解决也备受外界关注。郭平表示:“在现今工艺不可获得、单点技术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积极寻找系统的突破。未来的芯片布局,我们的主力通信产品采用多核的结构,支撑软件架构的重构和性能的倍增,应该说相当于为芯片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能够增强我们持续的供应能力。”据介绍,华为研发投资的三个重构中,包括了理论的重构和系统架构的重构,比如用面积换性能、用堆叠换性能,使得不那么先进的工艺也能够令华为在未来的产品里面持续具有竞争力。“华为会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进行努力。”郭平透露。“华为此举实属没有办法的办法,但理论上来说是可行的。企业目的是活着,在现有规则下尽最大努力探索可行方案。”半导体产业研究机构芯谋研究分析师张亚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但芯片的问题还需要市场和技术方面的全产业链探索。”
苹果推出最便宜的5G手机 卖给谁?
中国商报(记者 赵熠如)近日,苹果公司发布了起售价为3499元的第三代iPhone SE,成为目前市场上苹果最便宜的5G手机。不过,其home按键和小尺寸屏幕的设计却似乎无法吸引国内消费者,这款手机最后会卖给谁?谁是iPhone SE的目标用户3月9日,苹果召开春季发布会,正式发布iPhone SE(第三代)。iPhone SE(第三代)号称“最便宜的5G iPhone”,起售价定为3499元,比上代产品贵了200元。对比去年整体售价降低300-800元的iPhone 13系列,一直打着降价旗号的苹果为什么对新一代的iPhone SE提价了?“iPhone SE(第三代)引入了A15仿生芯片和5G技术,其成本的涨幅事实上是超过了200元的。从这个角度来看,iPhone SE(第三代)还是保持了‘亲民路线’,其成本与售价的比例跟上一代差不多。”Counterpoint 高级分析师林科宇(Ivan Lam)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值得关注的是,这款手机与上一代iPhone SE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了A15仿生芯片,并支持最新的5G移动网络,同时提供了256GB的容量版本选择;但其余参数几乎与上一代保持了一致,依旧采用4.7英寸小尺寸屏幕和home按键,即iPhone 8的尺寸外观。在大尺寸全面屏手机大量占据市场的当下,iPhone SE(第三代)却还保持着四年前的home按键设计,这也成为网友吐槽其“创新不足”的主要原因。不仅如此,iPhone SE系列并非每年更新,从2016年推出第一代开始,六年间只推出了三款机型。苹果为什么依旧保留着这一产品线?iPhone SE(第三代)的目标群体是哪些用户?“iPhone SE产品线主要的战略目的都是拓展预算相对有限的用户群体和部分海外新兴市场。”IDC中国研究经理王希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在600美元,甚至500美元以下价位段市场,苹果的固有产品策略是用N-1、N-2或更老的产品,延长它们的生命周期降价销售。当然这种策略下,处理器是要相对落后于主力产品的,而iPhone SE是用更老的模具搭载最新的处理器,给对应的用户多一个选择。”北京市某Apple Store销售人员告诉中国商报记者:“iPhone SE(第三代)是给有特殊需求的人准备的,比如偏爱指纹解锁、小尺寸屏幕等的人群。”“根据过往数据可以看到,苹果用户中的很大一部分体量来自老型号手机、二手手机,以及小尺寸屏幕机型。iPhone SE是为了照顾到这部分存量用户。”林科宇告诉记者。会冲击国内中高端市场吗尽管iPhone SE(第三代)定位中高端机型,但是在中国市场中,3000元价位段的5G手机层出不穷,竞争可谓非常激烈。Redmi K50电竞版(3299元起)、一加9RT(补贴价3399元)、荣耀60 Pro(3699元起)、OPPO Reno7 Pro(3699元起)、realme GT2 Pro(3699元起)等国产品牌机型都集中于该价位段。北京市某手机经销商负责人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在国内,大家买苹果手机基本都是冲着高档机型去的,因为这些机型配置更高、体验更好。如果预算不够的话,也会选择实力不差、营销更好的国产手机。更何况现在用小尺寸屏幕手机的人越来越少了。”上述Apple Store销售人员也向记者坦言,买iPhone SE的人确实不多,如果喜欢小尺寸或者追求性价比的话,iPhone 13 mini更受欢迎一些。一些消费者甚至将iPhone 12 mini也列入了对比范围。“从iPhone SE的产品定位来看,iPhone 12 mini更适合入手。”一位数码爱好者告诉记者。“中国市场消费者对大屏和续航的需求很高,且起售价3499的iPhone SE(第三代)只有64G容量,到相对主流的128G容量需要上到3899元,而这个价位段其他选择比较多,包括iPhone 12 mini目前也在很接近的价位段,所以国内选择iPhone SE(第三代)的用户预计会比较小众。”王希表示。“3000元的价位段是国产厂商优势很明显的位置,iPhone SE并不会对国产品牌该价位段的机型形成强烈冲击。”林科宇表示。也许在海外市场更吃香iPhone SE系列或许在中国市场并不“吃香”,但从此前的出货量数据来看,其依旧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数据显示,去年全球前十大畅销手机中,iPhone SE(第二代)排名第八位,市场份额1.6%,甚至超过了去年发布的iPhone 13 Pro Max的市场份额。根据Counterpoint2021年第四季度智能手机型号份额跟踪报告,从2020年第二季度到2021年第四季度,iPhone SE(第二代)占苹果iPhone总销量的12%。其中,日本和美国是这款手机的全球最大市场,其销量分别占iPhone SE(第二代)总销量的33%和24%,而中国仅占8%。上述数码爱好者也表示,iPhone SE在日本等国家还是有市场的。“之前去日本玩,看到地铁里还是有很多老年人用的是老款的按键机。除此之外,iPhone SE在一些5G欠发达地区、新兴市场还是有发展空间的,在一些市场中,山寨机都还没有被完全消除。”“日本市场是苹果手机销售的‘大本营’,其在日本的销售份额超过了50%。日本市场的消费行为也以理性消费为主,消费者可以接受iPhone SE这样的配置和价位。”林科宇表示。鉴于此前iPhone SE(第二代)的销量表现,这次iPhone SE(第三代)的发布,业内依旧对其给予了信心。苹果分析师郭明錤表示,预计2022年iPhone SE(第三代)的出货量会达到2500万-3000万台。富途证券预计,iPhone SE(第三代)全年销量有望突破3000万部,贡献营收135亿美元。而美国摩根大通银行分析师在手机发布前就表示,这款新手机有望争取到全球大约14亿中低端安卓手机用户,以及约3亿苹果老款用户,根据供应链消息,iPhone SE(第三代)在今年2月初就进入量产阶段。鸿海郑州工厂春节时留守10万人,目的便是为了顺利量产iPhone SE(第三代)。
携程混合办公模式将启 也面临诸多“担忧”
中国商报(记者 赵熠如)2月14日,携程宣布将在全公司推行混合办公制度。自3月1日开始,每周三、周五,公司各事业部、职能部门可根据实际管理需求,实行或逐步推行1天至2天的混合办公。值得关注的是,这样的办公模式有哪些利弊?能推广开来吗?携程的“实验”携程缘何推行混合办公制度?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梁建章表示,混合办公模式在保证办公效率和员工满意度的同时,利于减轻社会通勤压力和年轻人购房压力,对于年轻人兼顾家庭和提高生育率是有帮助的,对于旅游业也有一定的拉动作用。据了解,此前,携程曾进行过六个月的混合办公试验,共计1612名员工参与。试验数据显示,参与员工对混合办公制度的态度中,“不支持”的比例由1%下降为0.1%,“强烈支持”的占比提升至近60%。而员工支持混合办公的原因主要为减少通勤时间、工作和生活更平衡、更幸福且更富创造力。携程集团技术中心一位商务经理对记者表示:“我个人认为工作生活效率反而更高了。在家办公可以兼顾照看孩子,生活效率高了,工作上也有种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的感觉。”该公司一位产品经理对混合办公节省通勤时间的优点给予了肯定,但同时也对工作完成度表示了担忧:“在家办公可以减少我的通勤时间,因为我家住浦东,每天往返公司的时间差不多要三个小时。对工作本身而言,还是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因为我是产品经理,需要大量的沟通,我个人认为远程沟通远没有面对面沟通的效果好。”尚存诸多“担忧”根据携程混合办公试验数据,员工对混合办公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会影响和同事的交流”“内网不稳定且使用复杂”“缺乏效率和专注的环境”。不过在试验结束后,这些原因所占比例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携程集团机票事业群负责人谭煜东表示:“在刚开始推行的时候,其实不少主管还是有顾虑的,特别是一些要经常面对面交流的岗位。当然这些顾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实行半年下来,大家发现负面影响没有想象得那么多。”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更长的工作时间”这一项比例在试验后有所增加,从33.6%增长到42.3%,也就是说,虽然员工的通勤时间减少了,但工作时间可能增加了。对此,梁建章表示:“从之前对于客服人员的实验来看,员工是会自愿地将省下来的一部分通勤时间放在工作里的,但与此同时收入也会有所提高。不过,大部分剩下来的时间还是会留给自己的生活。而在公司的三天时间,员工还是可以做很多有关社交的工作以加深感情。所以混合办公模式会是比较好的平衡。”此外,信息安全和管理效率也是混合办公模式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对此,梁建章表示:“我们很多年前在信息安全和IT支持的投入为混合办公做了准备,在这次的试验和全面推广中,信息安全方面没有什么问题。从带来的收益以及员工满意度提升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值得投入的。”梁建章还表示,目前来看混合办公模式对管理效率没有太大的影响,当然有些部门还是会逐步推广的,比如酒店采购经理等灵活办公的职位。能推广开来吗据悉,谷歌、Facebook、微软、苹果等海外公司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开始实行混合办公模式。去年5月,谷歌宣布将允许20%的员工永久居家办公,六成左右的员工一周可以仅到岗三天;而Facebook表示允许特定员工远程全职工作,其薪酬会根据搬家后的位置另外进行调整,并预计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公司50%的员工将进行远程工作。在微软与领英发布的混合办公数据中,有16万微软员工居家办公,2.5万名新员工以远程方式入职,而感到自己融入微软的员工比例达到90%,创下历史新高。但与此同时,员工调查显示,疫情期间进行远程工作时,在平衡工作和生活以及团队联络方面的满意度依然存在挑战。梁建章表示,混合办公模式提高了员工满意度,员工离职率也下降了1/3,无论是优秀的员工还是一般的员工,流失率都大幅下降,这对于公司整体的用工成本是有较大帮助的。在互联网行业,员工流失是非常重要的用工成本,也是很让人头疼的一件事。“混合办公模式有利有弊,其优点主要是可以让部分岗位的员工多一种办公模式的选择,弊端主要在于有可能对工作效率、团队协作等产生不确定的影响。”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股东、高级合伙人熊浩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这一模式能在全行业推广开来吗?熊浩认为尚需观察。“在互联网、移动办公以及元宇宙等技术进步的影响下,在合适的企业、岗位中,混合办公模式的范围有可能会扩大,但广泛推广不一定。因为不是所有的企业、岗位及人员都适合混合办公。混合办公也不会取代五天工作制成为所有人的工作常态,但的确可以给业内一个参考,给员工多些选择。”
在线音乐市场不平静 后版权时代腾讯音乐出路在哪儿
中国商报(记者 祖爽)在线音乐市场不平静。近日有消息称,QQ音乐已在内测看广告免费听歌模式,用户仅需观看15秒广告,就可以免费听歌30分钟,包括原先仅对会员开放的歌曲。此举引来一些争议。实际上,此前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以下简称腾讯音乐)还曾推出免费听歌的波点音乐,在告别了独家版权之后,其高举“免费牌”是出于何种考虑?看广告听歌引发争议“别人不花钱就享受到了我花钱才有的服务,我觉得不公平。”潇潇(化名)是QQ音乐的“铁杆粉丝”,并且办理了绿钻会员。QQ音乐对部分非绿钻/非付费包用户推出的看广告免费听歌模式,让她感到有些不满。根据上述消息,受邀用户能够通过观看广告15秒免费听歌30分钟,范围覆盖包括此前仅对会员开放的完整版歌曲。在免费听歌有效期间,选择开启免费听歌模式的用户可以畅听特定会员歌曲的完整版。原本未开通会员时只能试听30秒或60秒的歌曲,进入免费听歌模式后可以听完整全曲,但数字专辑、数字音乐单曲、会员长音频等内容并不包括在内。但对于QQ音乐此番操作,部分非会员也表示不太能接受。“听歌本来就需要沉浸感,听着听着突然跳出来15秒广告,太影响体验了。”有网友如是说。易观分析互娱行业高级分析师胡钰鑫表示,根据易观分析数据,去年QQ音乐的月活跃人数稳定在2.2亿人次左右,QQ音乐或想通过“免费”这一强刺激运营手段来获得更加有效的拉新,进一步扩大用户规模。截至中国商报记者发稿,腾讯方面并未对该内测功能进行任何回应。中国商报记者发现,目前付费会员包括绿钻贵族服务、QQ音乐超级会员听书会员服务等类别,其中,绿钻可单向升级为豪华绿钻,豪华绿钻可单向升级为超级会员。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购买了会员也并不意味着将完全屏蔽广告内容。根据QQ音乐的付费用户服务协议,只有超级会员和豪华绿钻可能享有一定程度的广告减免特权,但对于该部分会员,并不会完全消除所有广告和商业信息,例如部分商业广告和公益类广告、部分音乐内容宣发或活动等仍将推送。“我购买了会员为何仍然能接到广告推送?现在又推出看广告能免费听歌的服务,那么办理会员的意义在哪里?”潇潇对此表示不解。而同为QQ音乐深度用户的洁子(化名)却表示无所谓。“现在会员价格也不贵,每个月花几元钱就能听到正版歌曲,至于广告方面,确实有时会收到一些新专辑的营销内容,但影响并不大。相比看广告才能听歌,我更愿意付费。”洁子表示。腾讯音乐打起免费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推出看广告免费听歌的内测功能外,腾讯音乐此前还推出了一款名为波点音乐的App,主打免费听歌,不花一分钱就能听到海量歌曲。记者在应用商店看到,波点音乐的开发者为北京闻雨科技有限公司。在应用商店的介绍中,波点音乐打出“音乐免费,情怀无价”的口号。记者下载后发现,波点音乐也是通过用户的听歌喜好为其进行个性化音乐推荐,主界面十分简洁,打开直接就是歌曲播放页面,可以通过上下滑动来切换歌曲,下方仅有“发现”和“我的”两栏菜单。记者尝试播放周杰伦、林俊杰等歌手的歌曲后发现,该App确实不需要办理任何会员就可以听歌,即使下载歌曲也不需要额外付费。波点音乐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或许也是广告。当记者下载了几首歌曲想要继续下载时,波点音乐跳出菜单,看一小段音乐才能继续免费下载本首歌曲,或者通过分享给其他好友才能继续下载,这样的操作无疑与看广告免费听歌有异曲同工之处,广告的时长在40秒左右,看15秒后可下载歌曲。在付费听歌已经被习以为常的当下,腾讯音乐接连打起“免费牌”,但这“免费的午餐”却需要用户用看广告的时间来获取。一位广告营销行业的业内人士表示,这种模式其实并不罕见。“看广告享受服务屡见不鲜,最常见的就是在某些免费手游中,用户需要观看几十秒的广告方可进入下一关或者获得提示,由此获得一定的广告收入,广告商则能获得较为全面的触达率。”胡钰鑫表示,波点音乐是一个相对新的产品,比如音乐可视化、个性化推荐以及上下滑动单曲切换的模式等,有别于大众以往的听歌模式,免费应该是产品在初期集聚新用户的策略,最终目的是争夺用户流量。从腾讯音乐去年在业务上的尝试能看出,其旗下的产品一直在向年轻化、多圈层覆盖、全场景应用这几个方向去靠拢,从而让自身集聚成一个更大的流量池。告别独家版权后寻出路“在独家版权不被允许后,音乐平台急需找到更多的变现渠道,但因为独家内容减少,垄断优势变弱,争夺用户的竞争更加激烈,看广告模式也就变得值得探索。不过,歌曲单曲时间有限,且广告插入会对歌曲体验造成更大破坏,用户接受度如何还有待检验。”达睿咨询创始人马继华表示。去年7月2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依法对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作出责令解除网络音乐独家版权等处罚。在音乐版权上,腾讯音乐一家独大,独家版权内容提高了市场进入壁垒。而在该处罚后,网络音乐产业的发展步入更加规范健康的轨道,但也对在线音乐平台的运营和留存用户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独家版权的放开改变了传统音乐平台运营版权的模式,原来很多用户维系和拓展的手段都失去作用,对于在线音乐平台而言,音乐版权模式改变之后很多事情也都会随之发生变化。”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腾讯音乐的收入增速正在放缓。其去年第三季度总营收为78亿元,同比增长3%,归属股东净利润为7.4亿元,同比下滑35%。“目前音乐平台在新形势下不得不进行尝试,否则用户流失会比较严重。从直接收费的会员模式到间接收费的广告模式,总是要探索一下。”马继华表示。
聚焦突出问题 着重完善平台经济治理体系
中国商报(记者 蒋永霞)近日,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高度出发,建立健全规则制度,优化平台经济发展环境。业内认为,意见不仅对平台经济进行了系统性的监管规范要求,还有所侧重。其中在强化监管、优化环境、增强发展能力等方面,意见针对主要问题、突出问题、重点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监管政策。突出监管重点平台经济是我国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平台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有的平台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开展不正当竞争,有的过于偏重模式创新,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面对平台经济发展中的无序、失序状态,加强监管是第一要务。在对平台经济的规范治理中,意见提到,要“制定出台禁止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在强化竞争监管执法方面,意见强调,要“严格依法查处平台经济领域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等垄断行为”。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时建中认为,意见还突出了竞争监管的重点。例如,意见提出要“强化平台广告导向监管”“重点规制以减配降质产品误导消费者等问题”。在金融监管方面,意见提出,要“依法治理支付过程中的排他或‘二选一’行为,对滥用非银行支付服务相关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加强监管”。时建中认为,支付领域的排他行为,在我国数字市场中表现得较为普遍,这既表现为在线支付工具对传统支付手段的排斥,也表现为不同在线支付工具之间的相互排斥。这种排他行为不仅对消费者造成不便,有时还存在安全隐患,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意见点名支付领域“二选一”,能够为后续监管工作提供明确的政策依据和执法方向。此外,平台经济中还有诸多不规范问题,如“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自我优待等。众所周知,近年来,在线旅游、网约车、电商等多个领域的平台企业都涉嫌大数据杀熟,引起广大消费者的不满。针对这些问题,意见也都做出了明确要求。意见提出要“从严管控非必要采集数据、依法依规打击黑市数据交易、大数据杀熟等数据滥用行为”。优化发展环境当前,我国平台经济发展正处在关键发展时期,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除了要建立健全规则制度,优化平台经济发展环境也尤为重要。此次,意见也将“优化发展环境”确立为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表示,近年来,平台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平台内经营者盈利受挤压、平台间相互封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姜奇平认为,平台经济市场广大、参与者众多,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中,培育好这个市场是必须思考的问题。为优化发展环境,意见提出了“降低平台经济参与者经营成本”这个方向。意见提出,要引导平台企业合理确定服务费用,包括给予优质小微商户一定的流量扶持,应与平台内经营者平等协商服务收费等。正如姜奇平所言,平台经济市场确实存在平台参与者较为被动的情况。比如一些餐饮企业曾因外卖平台的佣金提成较高,盈利空间被挤压,生存陷入困境。无奈之下,部分餐饮行业的协会相继发声,集体呼吁降低外卖佣金,甚至不惜采取起诉等方式。在电商领域,一些电商平台也是将更多的资源向大品牌倾斜,对中小商家的扶持力度相对较弱。针对这些问题,意见重点提出“降低平台经济参与者的经营成本”。意见对平台经济领域的准入和登记制度提出要求,如“进一步清理和规范各地于法无据、擅自扩权的平台经济准入等规章制度”“完善互联网市场准入禁止许可目录”“持续推进平台经济相关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便利化、规范化,稳妥推进‘一照多址’改革”。同时还对平台经济领域的小微企业提出了鼓励措施,如“引导平台企业合理确定支付结算、平台佣金等服务费用,给予优质小微商户一定的流量扶持”。增强创新能力平台经济的规范健康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通过加强监管来改善发展中的无序、失序状态,另一方面更需要平台企业自身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意见在推动平台经济发展方面也给出了方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发展。时建中表示,意见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等方面,对平台企业发展能力提出了诸多要求。如,意见提出,要引导我国平台企业“进一步发挥平台的市场和数据优势,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鼓励平台企业在依法依规前提下,充分利用技术、人才、资金、渠道、数据等方面优势,发挥创新引领的关键作用,推动‘互联网+’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效率方向发展。”姜奇平也提到,创新发展是推动平台经济发展的动力保障。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是意见对平台经济发展正面引导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平台经济的核心要素就是数据,数据要素建设不完善是制约平台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障碍,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盘活“沉睡”的数据资源,助力数据要素特性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成为平台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工作。意见鼓励基于平台的要素融合创新,试点推进重点行业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姜奇平表示,这个工作的重点是解决使用问题,即促进数据要素高效合规流通使用,确保数据要素可使用、可流通。意见还提到,“发挥数据要素对土地、劳动、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姜奇平认为,要创造生产要素供给新方式,即按市场化原则、商业化方式,有偿共享数字化的生产资料。推进实物生产资料的数字化,通过数字孪生,实现实体与数据之间的功能替代、互补。推动数字化生产资料由平台一次性固定资产投入,平台应用企业多次复用。通过数字化倍增实体生产资料的新动能。
互联网平台“拆墙”进度依然缓慢
中国商报(记者 祖爽)在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的大趋势下,互联网企业纷纷从人为“设墙”逐步走向“牵手”。近日,百度联合美团、小红书等十余家企业宣布开启互联互通深度合作,以春节为起点,在流量、技术、服务生态三大层面互联互通。但从目前来看,互联网“拆墙”进展缓慢,离真正的互联互通仍有很长的距离。“拆墙”进行时百度将在今年的“好运中国年”活动期间,开放百亿流量给互联互通合作伙伴,共同为用户打造一站式春节服务。例如,在百度App内使用相应智能小程序可直接完成预订酒店、购买火车票、电影票等高频服务,不再需要在不同App之间跳转。对于此次互联互通的更多细节,百度方面并未透露更多。中国商报记者登录百度App后并未发现明显的智能小程序入口,在百度小程序中心的“为你推荐中”出现了顺丰、美团的身影。有接近百度内部的人士表示,互联互通一直在推进中,未来希望能与更多的企业打通。记者注意到,这十余家企业都是偏生活服务类的企业和平台,百度为何选择率先向他们开放流量?对此,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方燕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在开放流量、互联互通的大潮流和政策取向下,百度主动跟偏重生活服务类应用企业互联互通,这对双方都有利,一定程度上打破篱笆围墙,让双方的用户能更轻松地转换应用程序,对破解网络碎片化有一定作用。此外,记者还发现,淘宝和微信这次并不在百度互联互通的名单中。2008年9月,淘宝将百度爬虫(一种自动获取网页内容的程序)完全屏蔽,这意味着百度无法自动抓取淘宝的页面,淘宝中商家的信息无法在百度中搜索到。“百度选择跟这类应用程序合作有优势互补和抱团取暖的战略考虑。相互兼容,相互打开大门,是双方互惠互利的选择。但考虑到百度和阿里系淘宝屏蔽的这段历史,即使百度想跟阿里巴巴集团进一步互联互通,后者也未必有意愿合作。”方燕表示。建立市场新秩序近年来,平台间利用技术措施屏蔽竞争对手链接的现象屡见不鲜,也给用户造成了困扰。2021年以来,有关部门对这一顽疾频频重拳出击,打出一套“拆墙”组合拳,有效促进了平台间的互联互通。2021年4月1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央网信办、国家税务总局召开互联网平台企业行政指导会,提出网络平台企业要做到“五个严防” 和“五个确保”,依法合规发展,其中明确要“严防系统封闭,确保生态开放共享”。在2021年9月13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工信部明确要求各互联网平台务实推动解决即时通信屏蔽网址链接问题。长期以来人为“设墙”、平台间屏蔽封杀的行业顽疾终将被解决,开放、共赢的互联网生态已是大势所趋。多家互联网企业也多次表态,愿意走向互联互通。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沈抖表示,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是“互联互通”。他表示,互联互通不仅是流量互联,更要技术、生态互通,改变将在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流量层面,二是系统和生态层面,三是动力层面。阿里巴巴集团也表示,互联是互联网的初心,开放是数字生态的基础。阿里巴巴集团将按照工信部相关要求,与其他平台一起面向未来,相向而行。从目前来看,这场互联网行业的“拆墙行动”已经有了显著成果。例如,微信曾先后两次为外部链接“松绑”。目前微信可以在点对点聊天中直接跳转电商购物外部链接,并完成购买支付等流程。近日,美团和快手也达成互联互通战略合作。美团将在快手开放平台上线美团小程序,为美团商家提供套餐、代金券等商品展示以及线上交易和售后服务等完整服务。目前,美团小程序已率先完成餐饮品类的试点上线。中央财经大学新闻系副主任、中经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端表示,未来互联网平台之间的生态互联互通既是政策指向,也是大势所趋。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它们也面临着行业竞争格局和竞争模式的深刻调整。“随着腾讯、阿里巴巴集团纷纷表态支持互联互通并开始采取举措,国内原来信息孤岛群岛、网络碎片化的问题有望得到缓解。”方燕表示。破冰速度并不快不过,虽然企业间不断释放出“拆墙”的信号,但可以看到,进度依然较为缓慢。记者在测试时发现,目前最新版本的微信App已经可以直接打开淘宝、京东等平台的购物链接,也可以直接打开抖音短视频的分享链接。但在在电脑端,微信仍不能直接打开淘宝和抖音链接,点击链接后显示“如需浏览,请长按网址复制后使用浏览器访问”的提示。此外,抖音仍无法直接将视频分享至微信,选择微信分享后仍需要先复制“火星文”、抖音码等再打开抖音才能观看该视频;在百度搜索中也无法找到淘宝的商品信息以及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淘宝虽然能在微信直接支付购买产品,但目前仅支持支付宝付款,并不能使用微信支付……种种现象表明,互联网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并不彻底,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方燕表示,互联网平台间的“墙”能否彻底被拆掉还要取决于外界施压的力度和持久性。“这主要是因为相互兼容并非是所有企业的最优选择,对腾讯、阿里巴巴集团等数据内容更丰富的企业而言,兼容主要是被动行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认为,互联网平台生态开放不能一蹴而就,不宜一刀切地解除壁垒,而应该让平台分步实施,在平台和平台之间打通分享之前,建立必要的防火墙,或者至少应该在平台和平台之间建立更多沟通机制,去处理平台链接分享所带来的问题,尤其是安全问题。
不满足于卖电池 宁德时代能否“带飞”换电市场
中国商报(记者 赵熠如)电池行业龙头宁德时代近日发布了换电品牌EVOGO(乐行换电),在换电业务被行业寄予厚望的当下,宁德时代的入局将为换电市场带来什么?为何此时入局据悉,EVOGO具有三大特点:一是一电多车,EVOGO的巧克力换电块可以适用于从A00级到B级、C级的乘用车以及物流车,换电站可以适配使用巧克力换电块的各种车型;二是按需租电,用户可以选择租用电块的数量;三是可充可换,EVOGO提供的换电解决方案与现有的家充、快充共同构成全场景的补能方式。时代电服总经理陈伟峰表示,EVOGO“小绿环家族”的001号成员是一汽奔腾NAT组合换电版,更多家族成员将陆续揭晓,并表示将选择十座城市作为首批启动EVOGO换电服务的小绿环城市。“宁德时代开展换电业务可以提高电池的销量和订单。”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宁德时代不会只满足于提供电池,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成熟,换电将成为未来市场不能缺少的补能方式,作为供应商,宁德时代为了今后发展,必然要选择入局市场。”中研普华研究员洪前进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将为市场带来什么目前国内换电业务主要面向出租车、网约车等公共领域。据悉,已推出换电乘用车型的车企包括蔚来、北汽、上汽荣威、吉利枫叶、长安、一汽奔腾等车企。其中,蔚来主要面向C端消费者(即蔚来用户),其余车企的换电车型在现阶段主要提供给B端出租车运营公司。主要的换电运营商包括蔚来、奥动和杭州伯坦。截至2021年底,三家运营商所建设换电站的数量分别为789座、402座、107座。蔚来主要面向蔚来用户等私人领域换电站运营,奥动、杭州伯坦则主要面向出租车等公共领域换电站运营。“换电的商业前景相对较窄,对于私家车而言,只有蔚来一家车企在做换电服务。蔚来主要售卖高端车型,利润较高,可以通过给用户提供好的体验来提高销量。”张翔告诉记者。在一汽奔腾NAT车型之后,宁德时代换电品牌EVOGO的合作伙伴是否会考虑加入面向私家车换电服务的车型?记者就此问题联系了宁德时代,但截至发稿时尚未得到回复。洪前进表示,对于一些销量不够好的车企而言,通过借助宁德时代的换电业务,可降低自身制造成本,简化制造工艺,而宁德时代的“流量效应”也有助于帮助这些车企提升销量。从这一角度来看,宁德时代的布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换电市场的扩大。对于宁德时代加入换电赛道,蔚来方面表示,投入资源开展电动车补能基础设施建设,对推动智能电动车的普及、促进交通领域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是必要和有益的。当前最主要的竞争还是电动车作为一个整体和燃油车的竞争,所以一切有利于电动车主方便使用和出行的创新商业模式,都是好消息。“宁德时代本身也是我们2020年成立电池资产公司的合作伙伴,现在亲自下场换电,会进一步推动换电发展。”蔚来副总裁沈斐在转发宁德时代发布会的微博中表示。中金公司研报分析称,新能源汽车补能矛盾日益凸显,换电模式有望凭借系统优势快速崛起。而换电模式要实现全市场规模化落地,电池标准化是前提,市占率具有绝对优势的宁德时代或成为整个换电产业核心的参与者。商业模式仍待探索业内普遍认为,目前换电模式存在建站成本高、换电标准化程度较低、难以平衡各方利益等困难。宁德时代选择这个时候入局换电,会是个好时机吗?事实上,换电的概念最早由以色列Better Place公司于2007年首次提出。但由于建设运营成本高、换电车辆销量不及预期的等因素,Better Place于2013年申请破产。“Better Place换电业务的商业模式走不通,是因为车企不愿意与其合作。每家车企的电池包的规格都不一样,而电池是车企的核心资源,如果开放之后由第三方来做电池,那么车企的利润就无法保证了。”张翔告诉记者,“换电业务到目前为止没有找到成功案例,这个商业模式仍然在探索中。”特斯拉也在2013年推出了快速换电技术,将换电时间缩短到93秒。但因换电费用高、异形电池无法跨车型共享、换电站兼容性低、运营效率低,以及难以整合车企资源形成通用标准等问题,特斯拉放弃了换电技术路线和运营模式。事实上,与充电相比,换电的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261.7万台,而换电站保有量仅为1298座。据悉,未来四年内,蔚来将每年在国内市场新增600座换电站。奥动则计划到2025年将换电服务网络覆盖全国100座城市,运营超过10000座换电站。相关政策也在支持换电市场发展。去年5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以加快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并强调要形成统一的换电标准。去年12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电动乘用车共享换电站建设规范》,规范包括标准顶层设计,共享换电站的主框架和技术路线等。“尽管建设及营运成本较高,但换电模式良好的资源配置优化功能使其获得了国家政策支持,具备长期发展潜力。”洪前进告诉记者,“充换电相结合是解决电动汽车用户补能的最佳方案,电池‘可充、可换、可升级’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及汽车补给的重要发展路径。”不过,尽管换电市场前景明朗,但陈伟峰也坦言:“入局换电市场最大的风险是盈利问题,以及对服务方面的担忧。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还要取决于换电频次。”
被传收购黑鲨科技 不做硬件的腾讯会否为布局元宇宙食言
中国商报(记者 祖爽)互联网企业正将熊熊燃起的元宇宙梦变成现实。近日有消息称,腾讯拟收购游戏手机公司黑鲨科技,并欲借VR(虚拟现实)硬件布局元宇宙。2022年以来,腾讯、网易、百度等企业相继布局元宇宙产品,VR产业也乘着这股东风再次掀起发展热潮,曾经放言不做硬件生意的腾讯是否真的将食言,借布局VR设备“弯道超车”?不做硬件的腾讯是否要食言根据上述消息,腾讯拟以26亿-27亿元收购黑鲨科技,并将其整体并入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黑鲨科技未来的业务重点将从游戏手机整体转向VR设备,未来将由腾讯提供内容,黑鲨科技提供VR硬件入口。这将是腾讯为布局元宇宙迈出的关键一步。针对上述消息,中国商报记者也向腾讯方面进行求证,但截至记者发稿,对方并未给出任何回应。背景资料显示,黑鲨科技是主打游戏电竞的手机科技品牌,大股东为天津金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后者则由小米科技全资控股。截止到2021年6月22日,黑鲨科技已发布九款手机产品,其中就包括与腾讯合作研发的腾讯黑鲨游戏手机。值得注意的是,腾讯CEO马化腾曾经在公开场合表示,腾讯不做手机和硬件,要合作做生态。2015年,腾讯公司宣布推出“TOS+”智能硬件开放平台战略,并正式发布TencentOS系统。由此,腾讯对智能硬件的想法已经非常明确:不会自己做硬件,但会通过连接器把智能硬件连起来。而若上述消息属实,将从小米手中收购一家手机企业的腾讯,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在业内人士看来,腾讯和黑鲨科技在业务上有较多契合点。“腾讯具有强大的互动娱乐内容,黑鲨手机拥有数百万游戏手机用户,腾讯可以为黑鲨提供更丰富的游戏内容等资源,黑鲨也可以为腾讯提供精准的大量游戏用户。”显示研究机构Wit Display首席分析师林芝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而从布局元宇宙的角度来看,林芝认为,元宇宙平台需要与硬件相融合,软硬件结合才能更好抓住元宇宙的时代机遇,现在缺乏硬件,腾讯元宇宙应用无处安放,所以腾讯有可能借助黑鲨入局VR设备领域,抢占元宇宙平台机遇。硬件设备成元宇宙玩家必争之地虽然收购的消息并未得到官方证实,但元宇宙风口下VR产业的“翻红”却有目共睹,许多新VR硬件与产品从2021年起就开始密集出现。第三方市场研究公司Omdia发布的《2021-2026年消费类VR头盔和内容收入预测》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市场售出1250万台VR头盔,这主要是由于元宇宙被狂热追捧和投资极大地推动了VR生态系统。到2026年,VR市场价值将达到160亿美元。中国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如今硬件设备已成元宇宙玩家的必争之地。松下宣布正式从硬件角度切入元宇宙领域,在CES 2022大展中发布三款VR产品,分别是MeganeX VR头显、能与VR头显配套固定在嘴边的防漏音麦克风和固定在VR头显背后能根据虚拟空间状况体验温度变化的温控设备。索尼也宣布了下一代VR头盔的新细节,以及一款适配PSVR2的新游戏。TCL则推出了雷鸟智能眼镜先锋版,进军AR(增强现实)智能眼镜领域,后续将陆续上线信息提示、拍照分享、拍照翻译、智联控制、多屏呈现、实景翻译、车镜联动等功能。数字化领域专家袁帅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元宇宙是一个集体虚拟共享空间,是由虚拟增强的物理现实和物理持久的虚拟空间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包括所有VR、AR和互联网的总和。从目前来看实现元宇宙所需要的一些基本技术有:为了搭建元宇宙,需要AI工具去生产内容;为了实现沉浸感,需要借助VR技术;而为了保障新世界中的身份、资产、社会关系,需要借助区块链技术,以建立公信力,其中最直接紧密和从市场产品应用落地的角度来看的便是VR产业领域。“如今VR、AR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了,例如OptiTrack技术可以让虚拟形象‘活’起来,通过摄像机捕捉表演者动捕服上的反光标记点,再由标记点把数据传回摄像机。随着元宇宙概念的兴起和技术日趋成熟,VR、AR产业的变革会再次来临。”国内某知名VR公司的高管表示。想借VR“弯道超车”不容易随着元宇宙概念的爆红,互联网公司也盯上了这块“蛋糕”。腾讯对于元宇宙的野心早已显现,在2021年三季度财报发布后的会议上,马化腾表示,公司拥有大量探索和开发元宇宙的技术和能力。据媒体统计,自2021年9月以来,腾讯已申请注册近百条元宇宙相关商标,如“逆战元宇宙”“腾讯音乐元宇宙”“和平精英元宇宙”“绿洲启元宇宙”“王者元宇宙”“天美元宇宙”等,国际分类含社会服务和通讯服务。腾讯控股高管也在回应分析师时称,元宇宙包括多种发展渠道,腾讯追求软件驱动,例如创造更具互动性的游戏,通过增加IP的方式建设多元化游戏平台。未来腾讯将在游戏板块加大虚拟现实产品的研发投入,提供更高参与度、用户体验更好的产品。不过,若想从VR设备入局在元宇宙赛道“超车”,也并非易事。“在元宇宙概念兴起之前,互联网公司就曾尝试过突破VR技术,例如开发出谷歌眼镜。但从实际体验来看,始终无法克服VR设备带来的眩晕感,设备采集的电子信号在各种元件之间传输转换运算后进入大脑,导致人脑识别的信号跟人眼看到的信号难以实时同步,虽然眩晕感的程度因人而异,但始终无法避免。”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表示。“VR是一种技术,VR加上元宇宙是一个完整业务。对于和元宇宙切入口‘最接近’的VR产业,只要硬件设备没有普及,相关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元宇宙概念的落地应用就只能停留在初级设计阶段。”袁帅表示。
华为想一年卖出30万辆汽车 这个销售目标能实现吗
中国商报(记者 赵熠如)华为将在2022年挑战年销量30万辆汽车的销售目标,这个消息在汽车领域一石激起千层浪。在造车新势力奋力爬坡但均未突破“年销十万辆”大关的时候,华为凭什么敢挑战30万辆的销售目标?而这个消息是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业务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单元CEO余承东放出的。之前余承东吹过的“牛”都实现了,这一次能否实现呢?挑战年销量30万辆汽车余承东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2022年华为将挑战年销量30万辆汽车的销售目标,合作车企一年的销售额将达到1000亿元。目前华为已推出两款与小康赛力斯合作的新能源汽车——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和AITO问界M5,分别于2021年4月和12月发布。年销量30万辆是什么概念?从2021年全年交付量来看,小鹏汽车全年总交付量达到98155辆,蔚来交付新车91429辆,理想交付90491辆,均未突破年销量10万辆的大关。而从累计交付量来看,小鹏汽车历史累计交付量超过13万辆,蔚来累计交付智能电动汽车超过16万辆,理想累计交付量超过12万辆。由此来看,华为年销量30万辆的目标,不仅超过了去年三家造车新势力的年销量总和,还超过了任意一家造车新势力的累计总销量。“华为拥有富有竞争力的人才队伍、完善的销售网络及高知名度的品牌声誉。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扩容的良好形势下,华为大概率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中研普华研究员邱晨阳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不过,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华为卖车起步比较晚,小鹏、蔚来、理想等造车新势力卖了好几年才能达到年销量9万多辆的水平,而华为在2022年就要卖到30万辆,这个目标能否实现,是要打问号的。其次,华为汽车标价20多万元起,价格较贵,这个价位区间的市场容量有限、竞争也非常激烈。此外,华为汽车跟其他新能源汽车相比,也没有明显优势。”“华为汽车还是有希望发展起来的,但它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2022年就能卖30万辆,这一目标实现起来恐难度较大。”张翔表示。年销量30万辆有多难从华为与赛力斯合作发布的第一款车型赛力斯SF5的销售情况来看,“年销量30万辆”的目标似乎距离华为还很遥远。在小康股份最新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2021年赛力斯SF5只交付了8000辆左右。交付量不大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芯片问题。赛力斯SF5这款车主要是在美国研发的,使用了较多的美国电子物料如芯片等,而美国对华为进行过制裁,所以交付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问界M5的情况已经比赛力斯SF5好了很多。一位华为体验店销售人员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自问界M5发布至今,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已经有了8000多辆的预订量。更有报道称,该车型发布四天后预定量便已超过6500辆。奋力冲销量的同时,华为发布新车的脚步也并未停止。据悉,问界M5纯电版本将于2022年秋天推出,AITO品牌的第二款车中大型豪华SUV届时将正式发布。而由长安汽车、华为、宁德时代联合打造的纯电动轿跑中型SUV阿维塔11也将于2022年二季度正式发布,在三季度将实现首批量产的交付。余承东表示,目前华为品牌营销能力、零售渠道能力、产品竞争力等可以支撑起30万辆的销售目标,但考虑到产品刚刚爬坡,供应链存在巨大风险,行业缺货严重等问题不容小觑,要实现30万辆的销售目标,仍存在不小的挑战。“不过我们团队敢于挑战,争取完成目标。我们的团队有信心在2023年帮助我们的合作伙伴挑战百万辆的销量。”用手机店来卖车可行吗华为要如何达成年销量30万辆的销售目标?余承东表示:“计划到2022年年底先用1000家店来卖车,假设每个店每个月可以卖30辆,月销量便能够达到3万辆。”这样华为一年内的销量便有突破30万辆的可能。从线下门店数量来看,华为确实更具优势。截至2020年年底,华为消费者业务已经在全球建立包括12家旗舰店、5000多家体验店在内的近60000个零售阵地。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截至2021年11月底,小鹏在全国运营311家销售门店,覆盖121座城市;截至2021年12月31日,理想汽车在全国已有206家零售中心,覆盖102座城市;蔚来官网显示,目前全国共有355个蔚来的服务网点,2021年内新建成NIO House 15座,服务中心72家。“目前零售业态变成了以商场以及线上为中心的零售网络,若车企完全从零开始建设以商场为核心的零售体系,那么租金费用、人力成本会非常昂贵。而借助华为已有的零售体系和服务网络,可以帮助车厂节省大量铺设零售渠道网络的费用,也会带动汽车业务部门零部件的大规模销售,实现双赢。”余承东表示。“门店数量多有利于扩大市场销售网络的覆盖面,为客户买车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有利于提升销量。”邱晨阳表示。“1000家门店是华为的利器,很多新能源汽车厂商的门店数量与其相比都差很多,而且用手机店来卖车的营销方法在这个行业里面也是第一次。”张翔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不过用1000家门店卖手机,其作用是很明显的,但是用1000家门店去卖汽车,其效果就需要实践来检验了。汽车毕竟是大宗商品,价格比较贵,投资比较大。消费者大多还是理智的,在进行购买前是会进行广泛调查和对比的。”
双管齐下堵住智能音箱安全漏洞
近年来,智能音箱等智能家居产品逐渐走入千家万户,为人们的居家生活增添了便利和乐趣。IDC发布的《中国智能音箱零售市场月度追踪》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销量为3654万台,同比增长20.1%,预计2022年市场销量将达到3725万台。智能音箱正在向有屏、无屏音箱持续分化:一种是在传统智能音箱上进一步升级,通过增加屏幕、摄像头,逐渐向家用平板、智慧屏靠近。另一种则是进一步轻量化、无线化和模块化,主要定位智能家居的智能音频控制、交互入口,未来智能音箱将继续渗透,嵌入更多家居产品、家电内。随着智能音箱功能逐渐多元化,信息技术手段愈发复杂,其安全风险也渐渐浮出水面。智能音箱安全风险不容小觑智能音箱安全风险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随着智能音箱所集成的功能多样化、交互接口数量增长,可能被攻击的入口逐渐增多,安全风险不断扩大。2019年,Google Home被攻破,攻击者可以通过远程指令操控目标设备。如果事件一旦升级,可能导致数百万用户个人信息泄露,轻则导致用户遭受诈骗、资金被盗用,重则导致用户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影响社会稳定。二是智能音箱产品定位及个性化功能产生的需求,导致其收集了大量用户隐私信息及交互数据,由此可能产生违规收集用户个人数据的安全隐患。2019年,有媒体披露亚马逊雇佣数千员工监听旗下智能音箱Amazon Echo用户的日常录音,甚至违规泄露1700多个用户的语音数据,导致用户不知不觉间受到电商骚扰、电信诈骗等一系列影响。中国软件评测中心选取了市面畅销的多台有屏智能音箱和无屏智能音箱,从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等多个角度进行测评。智能音箱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智能音箱APP安全。测评专家对智能音箱APP的安全性进行了测试,包括组件安全检测、Manifest文件检测、Webview安全检测、网络通信安全检测、弱加密风险检测、数据安全检测、系统漏洞检测、so文件风险检测、隐私权限检测、隐私行为检测等测试项。在测试过程中,专家通过对apk文件进行反编译,采用自动化扫描与人工渗透相结合的技术手段以发现其存在的安全问题。经测评,测评范围内的智能音箱APP均未检测出严重漏洞,能够有效避免用户信息泄露。智能音箱通信数据传输安全。测评专家在智能音箱系统与服务器端的通信过程中,动态采集传输的网络数据。在针对智能音箱联网通信和连接维护全过程的加密算法方面,使用Wireshark工具和人工审计的方式,进行了安全分析和评估。经测评,某智能音箱设备在与服务器端进行通信过程中,存在日志文件明文传输,导致用户敏感信息泄露等问题。传输的日志中包含设备信息、日志信息和语音转换出的文本信息,造成信息泄露。智能音箱系统与固件升级安全。测评专家首先对智能音箱系统与固件做了降级风险测试,发现大部分设备采取了“升级检测”和“固件签名”的措施,锁定了串口和USB接口,用户无法自行降级,保护了智能音箱的安全。其次,专家对智能音箱固件更新请求通信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更新请求数据包,发现部分设备通过HTTP协议明文传输固件升级请求。从数据包中可以获取固件下载地址,引发固件泄露风险。同时,使用不安全的通信协议可能面临中间人攻击的风险。经测评,部分智能音箱固件升级通信过程存在URL暴露风险,可能发生固件泄露事件。智能音箱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定制化服务,智能音箱会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位置信息、通信录信息、音视频信息等敏感数据。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对多款音箱的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进行了合规性检测。在对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进行检测的过程中,测评专家主要对各智能音箱产品的隐私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对其中存在的一些疑问与企业进行了访谈。参与测评的智能音响产品都拥有完整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并且能够在实际应用中付诸实践。但智能音箱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过程中,仍存在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情况。例如,在进入智能音箱APP之后,会自动收集用户语音数据用于模型训练,但未对用户进行明显提示。部分产品的隐私声明未对个人信息的采集频率以及存储时间进行明确说明。个人信息主体注销账户。用户对智能音箱存储的个人用户信息应该完全可控,在用户要求进行账户注销或用户数据销毁时,智能音箱、控制端APP或云端服务应向用户提供简单便捷的操作方式,并且在注销过程中不应设置不合理的条件或提出额外要求增加个人信息主体义务,如注销单个功能视同注销主体账号,要求个人信息主体填写精确的历史操作记录作为注销的必要条件等。经过对参与测评的智能音箱产品进行检测,部分智能音箱账户注销及用户数据销毁仍存在难题。当用户注销智能音箱账户时,会将此账户下所有产品及服务注销,使用户管理个人信息增加了诸多不便。对智能音箱生产企业和使用者的建议中国软件评测中心针对以上测评内容,从企业和用户的角度出发为智能音箱安全建设提出建议。对智能音箱生产企业的建议。首先,加强产品网络和数据安全合规建设。在网络安全层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产品的安全保障,一是对于智能音箱操作系统的漏洞及时进行修复,加强系统配置安全和端口安全管理;二是对系统固件和移动应用进行安全加固,包括但不限于签名校验、加壳、防内存修改等手段;三是在服务器端和智能音箱APP引入并重视安全测试,定期开展渗透测试和风险评估。在数据安全层面,应落实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进行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做到收集信息应授权、传输存储应加密、加工使用应脱敏、删除数据应彻底、提供公开应合法。其次,规范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规则。产品在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等方面应不具备强制性,根据功能将用户信息收集模块化,不因某信息用户未授权而拒绝提供服务。在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过程中,应对收集信息的内容、方式、范围、目的、频次、精准度等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对于用户敏感信息的收集,应有明显提示;对于个人信息的使用,如是否会向第三方、境外提供数据应进行详细说明;对于个人信息的撤销授权、申请删除、投诉举报的渠道和方法,应提供全面且便于理解的操作说明。对智能音箱用户的建议。首先,关注产品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规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关注注册信息,在隐私协议中详细查阅产品收集的内容、目的、频次、精确度等,并明确其加工、使用、第三方共享的条款内容,保障自身利益;二是注册并登录后,进入设置或用户授权管理等页面,查看产品授权信息,并依据需求关闭敏感信息的授权。如遇强制收集或违法使用个人信息的情况,应及时向监管部门进行举报。其次,关注账号信息安全。智能音箱控制端账号通常为多APP、多产品共用。智能音箱作为智能家居的控制入口之一,具备控制其他设备的功能,其账号一旦泄露或被窃取,登录了其他智能音箱设备,安全风险会通过智能音箱放大,造成更大威胁。账号密码应具备一定复杂度并定期更换,避免与其他账户共用密码,不要点击他人发送的可疑链接。最后,关注废旧设备个人信息处理。智能音箱设备即便已经丢弃,但存在里面的数据仍有泄露的风险。经测评发现,多个品牌智能音箱在离开主人并接入新的网络环境后,未经验证即可正常控制原账号下绑定的设备,甚至部分有屏音箱,可以直接查看其绑定的摄像头。建议用户在丢弃产品前退出个人账号、删除设备信息或重置设备,同时选取较为安全的丢弃方式,如选择可靠的废旧电子设备回收机构。(原标题:双管齐下堵住智能音箱安全漏洞)
体育产业风起 电竞行业驶入快车道
高考志愿填报季如期而至,电子竞技类专业引人注目。与职业俱乐部、赛事联盟、元宇宙、大数据等代表体育、文化、科技发展前沿等概念关联后,考生对报考电竞类专业的兴趣持续高涨。从游戏变成有文化创意内涵的体育运动赛事,电竞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进入大众视野。根据《2022年全球电竞与游戏直播市场报告》,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电竞用户总数超过4.25亿,占全球电竞用户的91%。另一方面,相关政策的扶持与推动,也让电竞逐渐获得社会的认可。2021年11月,电子竞技确定成为2022年杭州亚运会的比赛项目,成为电竞行业迈入国家级别综合赛事的重要里程碑。行业规模持续增长随着传统体育赛事商业化进程加速,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体育产业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体育产业造成了较大冲击,但随着《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将电竞运动加入到职业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之中,未来,电竞有望成为后疫情时代下体育产业发展的全新增长点。艾瑞资讯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电竞市场规模约1673亿元,同比增长13.5%,行业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在游戏行业监管趋严、直播行业规范化持续加强的背景下,电竞游戏及电竞直播收入增速有所放缓。而随着电竞赛事和电竞内容影响力的快速提升,电竞版权、赛事赞助、内容制作等电竞赛事商业化仍保持着较高的增速。同时,电子竞技在诞生之初就和游戏产品有着极强的绑定,游戏版权归属使得第三方举办电竞赛事存在法务、技术等风险。随着电竞的体育化发展,头部电竞企业更倾向于放开赛事IP授权,通过建立清晰的授权体系和明确的管理制度,让更多第三方能够以更低的门槛举办电竞赛事,双方共同做大电竞赛事生态。随着电竞赛事授权的开放化、标准化及一站式赛事服务平台的推出,大众电竞赛事也将越来越普及,有望让电竞赛事成为和体育运动一样亲民的生活化项目。此外,随着独立电竞赛事产品版本的陆续推出,赛事授权还将有可能突破不同游戏厂商之间的界限,让电竞成为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体育生态。人才培养亟待完善2003年11月,电子竞技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正式开展的第99个体育项目,至今发展已近20年,成了影响一代人的新兴文化符号。2016年,教育部公布13个增补专业,其中就有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开设电竞方向类专业,招收培养电竞学子。今年3月,广州体育学院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本科专业获批通过,成为华南地区首个开设电竞本科专业的公办本科高校。一场赛事的举办涉及到诸多环节,包括赛事策划、俱乐部运营、赛事解说等都需要大量专业的人才。《2021年电竞行业人才从业现状及发展研究报告》也显示,电竞行业人才缺口明显,行业平均月薪超万元。从业者偏年轻化,95后占比超30%。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职业口径,电竞行业从业人员包括在电竞游戏开发、电竞赛事服务、电竞自媒体、电竞智能培训等电竞产品链相关领域工作的人员。目前只有不到15%的电子竞技岗位处于人力饱和状态,电子竞技员、电子竞技运营师、赛事运营、数据分析师等职业人才匮乏。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如何制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也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现实难题。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教师康源祥坦言,电竞专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诸如电子竞技数据分析课程并没有针对性的教材,只能靠借鉴其他相关教材编写校本教材。同时,师资短缺也是个难题。目前,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方式是不少院校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而在上海市电子竞技运动协会秘书长朱沁沁看来,目前高校的科班教育更多是集中于广义的电竞专业人才培养,很难把它放到一个公众性的教学体系中。“不管是电竞职业选手还是教练,更多是来源于前期的选拔。学校还是应该注重服务电竞的后端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上,而不是局限在前端。”迈向多元发展道路当前,电竞行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一方面,亚运会电竞项目正式公布、虚拟体育运动持续开展,为电竞体育化夯实了基础;另一方面,元宇宙相关产业快速成长、电竞与娱乐行业加速融合,均为电竞行业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据了解,电竞俱乐部的收益来源主要依靠的是活动票务、品牌赞助、周边收入、版权出售、内容衍生以及游戏增值打赏等方式,其中,活动票务和品牌赞助往往占了总营收的半壁江山。但随着疫情的暴发,线下赛事和电竞活动的减少使门票收入骤减,导致电竞俱乐部无赛可打;即便有比赛,如果打不出成绩,同样也拉不到赞助。在这样的商业模式下,盈利难就就成为了电竞俱乐部的常态。想要摆脱困境,扩大收入来源,走多元化商业模式未尝不是一条新的道路。随着电竞行业的蓬勃发展和逐渐成熟,电竞产业庞大的流量、年轻化的用户和强大的社交属性,吸引了众多品牌主的进入。随着电竞营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更多的营销合作对象和营销合作模式被不断开发出来,双方的合作也在不断加深。深入渗透电竞领域的品牌,在落实品牌营销与年轻化战略的同时,也为电竞商业化价值的快速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当前,跨界联名可以说是电竞IP变现的最有效方式。HECATE漫步者电竞携手《和平精英》,推出GT4限量联名款蓝牙耳机;LV与《英雄联盟》推出联名服饰LVXLOL系列;阿迪达斯与《王者荣耀》跨界联合推出neo系列合作款新鞋……电竞市场的火热,也带动了电竞酒店业态的出现和发展。电竞酒店不仅吸引了众多传统酒店的转型升级,也吸引了电竞产业链的多家企业亲自下场:网鱼网咖、雷神、京东等依托电竞资源打造自身的电竞酒店品牌;腾讯则推出“数字IP酒店共创合作”,与香格里拉、凯越等传统酒店共同打造电竞主题酒店。电竞项目本身充满着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某种程度上为电竞打开了新思路,即可以根据市场的动态随时变化,这也正是电子竞技的魅力所在。有业内人士表示,打造一条商业化的道路,进行产业的多领域布局,或能打造出更为健康的电竞行业新生态。(悦文)链接 〉〉〉人均年薪26.48万 电竞行业不仅是打游戏近年来,电竞成为体育项目中最为火爆的领域之一,市场份额持续上升。但正迎来巨大发展机遇的电竞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人才缺口。艾媒咨询预测,到2022年,电竞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800亿元。广阔前景之下,上海率先提出打造“国际电竞之都”,海南、成都、武汉、深圳、广州也陆续出台相关电竞政策,扶持电竞产业发展。今年2月,人社部颁布了13个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电子竞技员赫然在列。随着电竞行业内涵不断丰富,边界也在快速扩展。除了电子竞技员之外,所涉及的岗位种类已达到一百多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电竞专业已经遍地开花,但据业内人士预测,未来5年,我国电竞行业的人才缺口仍将达到200万人。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1电竞领域中高端人才就业大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电竞领域新发职位出现井喷之势,比2017年同比增长129.45%。此后几年尽管增长大幅放缓,但总体仍呈现增长态势:2019年电竞新发职位同比增长0.53%,2020年同比增长7.06%,2021年同比增长12.69%。从薪资方面看,电竞行业薪资从2018年的18.39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23.89万元,2021年1—8月为26.48万元。这一数字比金融、互联网行业分别高出0.58万元、2.6万元。2018年以来,电竞新发职位招聘平均年薪处于逐年增长态势。作为蓬勃发展的新产业,电竞市场化将走向纵深,其薪资会更具有竞争优势,让入场者享受更多的产业红利。同一时期,从电竞的八大重点子领域新发职位招聘平均年薪来看,除了游戏硬件2021年1—8月的薪资低于2020年,其他子领域的薪资均呈现逐年上涨的态势。增长最多的要数游戏运营、游戏开发。游戏运营的新发职位招聘平均年薪从2018年的21.33万元增长至2020年的27.30万元,2021年1—8月为30.55万元,达到子领域最高水平;游戏开发则从2018年的18.56万元增长至2020年的24.45万元;2021年1—8月为27.77万元,在同期子领域薪资排名中位居第二。从子领域的薪资来看,各个领域招聘薪资较为丰厚,体现了企业招人的诚意。从投递电竞子领域的求职者人数分布来看,战队/经纪公司、游戏开发、游戏发行的投递者占比位居前三,分别为33.49%、24.99%、14.61%,对求职者的吸引力最强。其他子领域均低于10%。战队/经纪公司、游戏开发、游戏发行也是新发职位最多的三大电竞子领域,这表明机会越多的领域,越吸引求职者投递。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艺术系游戏设计专业教师陈凤启表示:“从工作能力方面来看,在专业知识之外,沟通能力、抗压能力和运营经验等是电竞行业从业者所在岗位对从业人员的主要要求。赛事服务和技术服务类的岗位仍然是以赛事内容为核心的电子竞技行业目前最为重要的两类岗位,也是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快速扩张的两类岗位。”更多从业者出于行业发展前景乐观、兴趣爱好和薪水可观等原因投身于电竞行业。数据显示,电竞行业整体平均月薪为11905元,其中一线城市平均薪资13310元/月,新一线城市平均薪资10402元/月,各城市从业者平均月薪基本都在1万元以上。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我国电竞市场已成长为全球电竞最重要单一市场,不论从市场份额、玩家数量还是市场成熟度来看都领先全球。在2021年电竞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和英雄联盟S11全球总决赛EDG夺冠的背景下,社会对电竞的关注度更是大幅提升,电竞行业也由此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毫无疑问的是,足够的专业人才将成为行业未来长远发展的关键。(宗禾)
短视频成新宠 B站、微博、腾讯纷纷“抢滩”
中国商报(记者 赵熠如)今年第一季度财报发布之际,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微博、腾讯纷纷提出将短视频作为企业未来发展重点。短视频缘何成了这些平台“新宠”?它们又将如何发展自己的短视频内容?短视频成平台新宠在近期B站第一季度业绩电话会上,Story Mode(故事模式)竖屏短视频以其带来的显著新增量,成为了B站“新宠”。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表示,B站的Story Mode是一个纯粹的增量。“B站VV(视频播放次数)同比增长84%,其中Story Mode占大盘的20%,PUGV(专业用户创作视频)也有50%-60%的增长,这个增长跟过去PUGV增长速度差不多。所以Story Mode完全是在过去增长的基础上,我们创造的一个新的增量。”陈睿说。Story Mode是B站去年开始全面推广的竖屏短视频内容,在B站“推荐”界面里,每10条视频内容中就会有3到4条竖屏视频。B站对Story Mode能够带来的收入增长充满信心。陈睿表示:“Story Mode在商业化方面的好处就是模式比较成熟,已经有很多行业案例证明它在广告变现效率以及直播转化率方面,都可以做到一个很好的数字,我们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认为,Story Mode也会带来商业收入上的新的增量。”无独有偶,将短视频作为平台发展希望的不止B站一家。在微博今年第一季度业绩电话会上,面对微博在用户规模几乎触顶后要如何继续保持增长的问题,微博CEO王高飞表示:“社交媒体用户量几乎触顶后,我们看到视频的市场比纯社交媒体更大,因此即便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视频依然是微博未来的发力重点。”同时,腾讯也在今年第一季度业绩电话会中,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腾讯方面表示,微信视频号有着非常不错的表现,对于总体业务非常重要,通过视频号的持续增长,将帮助腾讯在内容以及整个生态方面创造更大的价值,并表示视频号如果能够非常好的变现,对公司的增长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腾讯今年第一季度财报中提到,将继续投资于战略成长领域,包括企业软件、视频号及国际游戏市场。为何都爱短视频?为什么这些非短视频平台都不约而同地将短视频作为企业未来发展重点?在短视频领域尝到了“甜头”,或许是各大平台重视短视频的原因。B站副董事长兼COO李旎在业绩电话会中提到,Story Mode场景下的eCPM(每千次展示广告收入)显著高于原来的所有视频场景,转化效率也很高。“视频广告效率显著高于传统形态的广告,所以B站的整体效果广告中,视频化的收入占比超过65%,eCPM的同比增长也很明显,包括Story Mode的VV占比持续攀升,预计今年也会带给我们可观的新增的收入。”李旎说。陈睿认为,Story Mode会持续作为原来PUGV生态的一个增量继续增长下去,甚至认为在未来Story Mode带来的增量会超过现在PUGV的播放数。此前陈睿曾透露,B站Story Mode在日活跃用户渗透率已经超过20%,点赞比例达到了30%。短视频对微博的贡献也很可观。截至今年3月底,微博视频号开通规模已超过3000万,同比增长近6倍。王高飞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微博视频的流量已经占到微博总流量的1/3。而腾讯更是在今年第一季度财报中首次提到了微信视频号的收入。腾讯财报显示,社交网络收入为人民币291亿元,同比增长1%,反映出视频号直播服务的收入增加,但大部分被音乐直播及游戏直播的收入减少所抵消。同时财报提到,视频号持续获得用户欢迎,其新闻、泛知识及娱乐内容日益丰富,加上推荐技术提升,视频播放量及使用时长同比大幅增长。根据视灯研究院数据,去年12月微信视频号DAU(日活跃用户数)已达5亿水平,同比增长78%,同时人均使用时长已达35分钟,同比增长84%。“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特征是娱乐化、内容化、视频化,短视频从内容特点来说集合了以上特征。同时,短视频用户除了终端受众角色之外,也是非常重要的创作者、分发节点,活跃的短视频受众又反向促进了内容扩容、提升了分发效率,整个短视频内容消费的链条非常活跃,成为相关平台用户增长、活跃提升的重要推力。”易观分析营销渠道行业高级分析师马世聪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于短视频或图像的阅读能力是远超过文字阅读能力的,图像阅读的门槛更低,这也是非短视频平台大规模布局短视频的原因,即借助短视频的优势,提升自己的用户黏性。”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另从各平台的业绩表现来看,在业务增长变缓甚至仍未摆脱亏损的情况下,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也是平台的当务之急。今年第一季度,B站总营收为50.5亿元,同比增长30%,经调整后净亏损为16.5亿元,同比扩大85%。今年一季度腾讯财实现营收1354.71亿元,同比持平;实现净利润(Non-IFRS 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55.45亿元,同比下降23%。腾讯已连续第三个季度出现净利润负增长,而其备受关注的游戏业务收入也按下了增长“暂停键”。微博今年第一季度营收为4.846亿美元,同比增长5.6%;净亏损为6750万美元,同比下降235.5%。尽管本季亏损原因主要是投资带来的营业外亏损,但是微博盈利模式的单一和用户规模几近触顶,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找准自身定位是关键事实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商业模式的成功,为非短视频平台的短视频产品发展之路提供了借鉴意义。腾讯方面表示,视频号的变现模式与当前市场上类似产品的模式差不多,随着持续发展,视频号会努力提升用户体验,做好用户体验和变现之间的平衡。不过,各平台也明确表示,不会与目前市面上的短视频平台形成竞争,并各自提出了符合自身平台定位及特点的短视频发展目标。陈睿表示,B站做Story Mode并不是为了跟某某产品竞争,而是为了在B站满足现有的用户需求。“Story Mode不会改变B站原有的PUGV生态,它会变成生态之上的一个新的亮点;B站不会变成一个短视频产品,而是短视频会变成B站生态的一部分。”这是陈睿对B站短视频发展提出的目标。而微信视频号团队也在2022微信公开课PRO上表示,视频号是微信生态中最原子化的内容组件,可与微信内其他组件产生各种化学反应,并自然地在微信体系内流转。“短视频的布局并不一定会削弱平台原先的属性和定位。对于大部分平台而言,其核心本质是社交,短视频、文字、图片都是社交方式,非短视频平台发展短视频也是很正常的现象,面临着知名短视频平台的竞争,这些平台其实也有自己的竞争优势。”江瀚表示,“短视频能否成为平台新增长引擎仍是一个未知数,各家平台的业绩增长能否依赖短视频,要看自己原先的业务和调性与短视频的契合程度如何。”马世聪也表示,从图文到短视频,只是媒介形式的变化。对于不同平台来说,可聚焦平台用户需求特点,选择多样化的运营手段将短视频作为深化平台属性、定位的途径,也可以将短视频作为扩展边界、探索更多潜力的武器,都有可能,也都有利弊。具体在于是否进行了足够科学的策略制定和精细的策略执行。“短视频目前在广告营销、视频电商、直播打赏多方面的变现都相对成熟,是可以作为商业化工具应用的。但前提还是短视频与平台内容、平台业务、平台用户之间的融合发展程度。”马世聪说。在找准自身定位之余,各平台又将如何策划接下来的短视频发展之路?陈睿表示,Story Mode的创作者很多是B站已存在的UP主,其消费者也是B站的用户。“我们让现有的UP主去做竖屏短视频,增加了他们的投稿量,而且也增加了用户使用B站的频度、拓展了使用场景,这是个多赢的事情。”陈睿说。微博在视频方面则针对潜力领域和优质视频作者,在产品和运营上给予重点扶持,持续优化对优质作者及内容的推荐机制,给予更多曝光的机会。作者的视频生产和互动积极性不断提升,进而带动了用户活跃度。而微信视频号也加速了商业变现。近日,微信视频号宣布加入“6·18”大促的行列,其团队表示,微信视频号直播带货最显著的优势,就是能够充分激活商家此前在微信生态内的积累和沉淀,高效联动商家的公域与私域,为商家打造新的增长引擎。
坐拥3亿设备之后 华为鸿蒙稳了吗
中国商报(记者 焦立坤)华为HarmonyOS(鸿蒙操作系统,以下简称鸿蒙)在全力奔跑三年后,迎来一个重要的节点。7月27日,华为正式发布HarmonyOS 3(以下简称鸿蒙3)。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带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数字:截至今年7月,搭载鸿蒙2的华为设备已超3亿台。在业界看来,有了3亿用户的庞大根基,鸿蒙已经可以站稳脚跟,不过生态建设仍任重道远。三年蜕变“鸿蒙是史上发展最快、也是覆盖升级机型最多的操作系统。”7月27日晚,在鸿蒙3发布会上,余承东说过去的三年鸿蒙不断升级演进,持续为华为用户带来更强大的新功能、更贴心的新体验,让鸿蒙手机流畅安全、鸿蒙设备常用常新。“鸿蒙3将于今年9月启动规模升级”。鸿蒙的基座越来越稳固,同时,鸿蒙生态也在飞速发展。据悉,HarmonyOS Connect (鸿蒙智联)已有超过2000家合作伙伴,生态设备发货量达1.7亿 ,增加冰箱、灶蒸烤一体机、按摩椅等更多品类设备,覆盖智能家居生活的方方面面。“搭载鸿蒙2的华为设备数突破3亿,表现出很好的发展态势,并且针对老机型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升级,这也充分体现了华为的创新力量。”资深电信行业专家项立刚表示,鸿蒙不但站稳了脚跟,而且正在健康成长。资深行业分析师马继华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华为鸿蒙可以说是发布于“危难”之间,一路在超级大国打压和产业巨头的挤压中成长起来,借助华为自身终端存量和生态伙伴合作产品增量,起点高发展快,已经在万物互联时代站稳脚跟,虽然目前还不能说已经稳操胜券,但先发优势事实存在、应用根基扎实,存量基础至少能保证其五到十年“倒不了”,这给未来发现提供了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增速放缓需要注意的是,鸿蒙设备数虽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增长速度无疑在放缓。从时间线来看,去年6月,鸿蒙2开启规模推动;当年9月,华为宣布鸿蒙2升级用户数突破1亿,仅仅用百天时间就破亿;12月,搭载鸿蒙2的华为设备数突破2.2亿;今年4月,搭载鸿蒙2的华为设备数超过2.4亿台,生态设备发货量超过1.5亿台;截至今年7月,搭载鸿蒙2的华为设备数突破3亿,鸿蒙智联产品发货量突破1.7亿。“与之前百天破亿的升级速度相比,今年以来鸿蒙设备的升级速度无疑在放缓,背后的原因在于,鸿蒙主要还是依靠存量里的华为手机升级来支撑。”北京博瑞恒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师张扬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华为终端业务因芯片受限而大幅萎缩的背景下,仅靠存量用户是远远不够的。“鸿蒙当前最大的挑战是在5G芯片断供且第三方手机厂商合作尚未破冰的情况下,必须加快超级终端的协同能力提升、拓展搭载鸿蒙的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办公、智能座舱等第三方生态设备。”张扬说。急需扩容华为在终端层面不断横向拓展。今年4月20日,华为宣布将消费者业务更名为终端业务,并将该板块的定位从C端消费者延伸至政企高端商用领域。引人关注的是,此次鸿蒙3对超级终端板块进行了全面“扩容”,手机、平板、PC、智慧屏、音箱、耳机、手表、墨水平板、显示器、打印机、智能眼镜、车机等12款设备均支持连接组合成超级终端。平板、PC、智慧屏、手表等主要带屏设备也都可以作为中心设备,与其它设备进行协同。与此同时,智慧屏、打印机、车机、智能手表等多款产品亮相。此外,智能汽车是鸿蒙在C端产业链布局的一大焦点。去年首款搭载鸿蒙智能座舱的汽车AITO问界M5上市,第二款产品AITO问界M7于7月上市。据悉,搭载鸿蒙智能座舱的首款纯电车型——AITO问界M5 EV将于今年9月份正式发布。马继华表示,华为自身手机等硬件销售受阻,需要在更大程度上依靠合作伙伴,这也需要不断探索各方共赢的新商业模式,让产业各方有主动动力依托鸿蒙来开发,从而实现良性循环。毫无疑问,鸿蒙想真正实现与安卓、iOS平起平坐,还需要加速快跑。
数字化时代 车企跨界不只为造手机
过去半年,车圈造手机的传闻频频,从马斯克招募手机人才到蔚来造手机传闻,再到不久前收购魅族的吉利,“造手机”这件事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车企所重视。但如今的手机市场已经是一片红海。根据信通院数据,今年1月—3月,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6934.6万部,同比下降29.2%。和手机市场不同,新能源汽车市场则是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260万辆,同比增长120%,占新车销售比例达到21.7%。当前,汽车行业进入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关键时期,车企为什么还要分心做手机,花大力气组建独立研发团队又意味着什么?现状跨界融合趋势显露7月4日,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纪时代)与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魅族)正式签约,宣布星纪时代持有魅族科技79.09%的股权,并取得对魅族科技的单独控制。企查查信息显示,星纪时代系吉利旗下公司,成立于2021年9月,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担任公司董事长,经营范围包括移动终端设备制造、集成电路芯片及产品制造、5G通信技术服务等。吉利看上智能手机,未来的规划却不止于智能手机。李书福认为,消费电子行业和汽车行业的技术创新和生态融合势在必行。未来智能汽车、智能手机两个行业的赛道不再单调,两者不再各行其道,而是面向共同用户的多终端、全场景、沉浸式体验的一体融合关系。“手机是电子产品市场验证及软件创新的应用载体,既能让用户尽快分享创新成果,又能把安全、可靠的一部分成果转移到汽车中应用,实现车机和手机软件技术的紧密互动。”李书福说。他认为,通过布局手机业务,消费电子产业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跨界打造用户生态链,可以实现超级协同。未来,跨界打造用户链、构建企业护城河已是大势所趋。汽车厂商入局手机,吉利不是个例。近两年,特斯拉、蔚来等智能汽车厂商也传出要入局手机领域的消息。日前,上汽负责人也表示,上汽方面对于手机和车机融合也有深度思考,包括手机互联、互通以及更深层次的互融。前金立集团副总裁、深圳自由跃动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俞雷认为,汽车厂商进军手机领域,是因为智能手机在万物互联中的作用被重新发现。一直以来,不少人都不看好手机厂商和汽车厂商的跨界之举。但如今,在频繁跨界中,汽车领域和手机领域的边界区分越来越模糊,一些新变化正在显露。观点打造自己的“车钥匙”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数据,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自2017年达到15.66亿台的高点后,出现了连续3年的下跌,到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已低至13.31亿部,几乎与2014年的智能手机市场持平。Gartner最新报告显示,今年全球PC和智能手机出货量都将出现萎缩,预测2022年,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将比去年减少18%。事实上,目前国内的手机市场基本被苹果、华为、小米等巨头垄断,已经进入增长瓶颈期。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车企进军手机行业的真实意图并不在于造手机,而在于使手机与汽车业务形成有益互补。也有观点认为,车企可以和手机厂商合作开发,何必大费周章组建手机团队呢?对此,蔚来创始人李斌曾向外界解释过选择造手机的初衷:“出发点很简单,就是给车主一款车机互联体验最好的手机。手机是连接汽车的最主要设备,从用户利益和体验出发,也要好好研究手机和以汽车为中心的智能终端设备,不能把车钥匙(手机)放在别人手里。”走向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赵敏认为,“手机是人类通信网络终端,汽车是人类出行网络终端,现在的汽车,不管是烧油还是烧电,都在向着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未来将成为一个大号的智能终端。在移动互联时代,通过手机控制汽车是一大趋势,如果车企采用第三方技术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自己造手机则能够避免这种担忧。”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想要将汽车与手机两个行业串联起来,未必需要车企亲自下场造手机,而且即使入局手机也未必能达成目标。资深汽车工程师陈超卓分析,以吉利造手机为例,吉利手机的规模毕竟有限,可以与吉利汽车的车机相连,或者与旗下的沃尔沃汽车相连,但很难与其他品牌汽车相连,原因在于其他品牌汽车并不对吉利手机开放接口,这对于推动汽车与手机生态的融合意义不大。展望技术推动消费变革有分析认为,车企造手机的目的是统一手机和车机的系统、UI、操作逻辑,给用户打造一个覆盖全生活场景的生态,最终形成闭环。比如开着吉利的车,用着吉利的手机,这将是全方位生活场景的打造,也是数据战略的闭环,能够打造出坚固的护城河,也能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对此深表认同。他表示,当前消费处在新一轮变革周期,消费创新也出现了诸多新特征,传统规模经济基础上的主流市场、大一统市场在收缩,而细分化和圈层化的市场在快速成长。车企在未来的消费中占据主动权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打造爆款车型,还在于占领更多的细分市场、能够整合更多的消费资源,车企已经到了转变思路和打法的路口。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表示,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汽车行业原来以规模、品牌构建的壁垒发生了很大改变。以前,汽车行业需要大量投入才能建立起品牌知名度,但在数字化传播手段的加持之下,一个新品牌很容易就会被大众所熟知。同样地,过去社会分工细化是发展进步的标志,意味着效率越高、成本越低,比如车企专注于生产、经销商专注于销售、保险公司专做车险。但在数字化时代,各行各业开始融合,如特斯拉既生产也销售,还涉足车险市场。“先进技术的拓展性可以延伸到生活的很多个场景中,以出行、居家、穿戴、娱乐等多种产品作为载体,这些产品从技术、品牌、文化等方面就会形成关联性。如今,更多产品都在同一生态之下,包括智能家居、移动终端、智能穿戴和汽车在内,所有服务、操作与文化打通,这会成为一种趋势。”王青建议,车企必须提前做好战略层面的布局,失去先机就会让未来的市场之路越走越窄。(悦文)观察 〉〉〉手机厂商对造车不热心当前,手机厂商正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从智能手机到物联网,从硬件到软件,并在产业链上下游积极展开布局。不过,对于是否造车,绝大多数手机厂商都表现得格外谨慎,目前唯一明确表态造车的有且只有小米一家。小米:为汽车而战去年3月底,在经过75天的深入调研后,小米CEO雷军宣布正式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了彰显造车的巨大决心,他亲自带队负责该项目,担任小米汽车CEO,未来10年小米汽车将投入100亿美元,初期投入100亿元,并将持续投入资源进行核心技术研发。去年10月,雷军透露,小米汽车将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谈及小米造车的原因,雷军曾直言,小米不做不行,不做的话小米就会落伍。他表示,2020年整个汽车行业和投融资领域的走势,表明电动汽车是未来整个汽车行业发展的方向,这是共识。而智能加电动,使汽车行业从原来的机械行业越来越接近消费电子。对于小米而言,如果有一天成为全球消费电子领域的第一,但没做新能源汽车,可能就会变成传统公司,存在落伍的风险。OPPO:现阶段仍在观望自去年以来,关于OPPO造车的传闻不绝于耳。CEO陈明永在产业链资源和人才方面摸底、调研,在几个月内会见了宁德时代中国乘用车事业部、中汽研等机构。去年10月,OPPO软件工程副总裁吴恒刚在OPPO开发者大会上公布了一项名为“OPPO智行”(OPPO Carlink)的解决方案,这是一套从硬件到软件、从二轮电动车到四轮汽车、从技术到服务,跨终端、全场景的系统出行解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这是OPPO首次明确地对外公开汽车相关业务,从已披露的信息来看,与其说OPPO造车,倒不如说OPPO更想讲的是一个车机应用互联互通的生态故事。今年2月,陈明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智能车、电动汽车未来一定是一个转型的方向,但目前OPPO在其中发挥的价值是有限的,至少现阶段还没有发现造车的必要性。vivo:暂时没有造车打算今年4月,vivo新增一项自动驾驶相关专利,外界猜测vivo也将下场参与造车。对此,vivo投资管理总经理朱贵堂回应称,到目前为止,公司还是希望专注做手机和周边生态链产品,从能力的角度出发,想把精力尽量地聚焦在能做好的事情上。换言之,vivo暂时没有造车的打算,但并不意味着它在汽车相关业务上没有野心,相反布局非常积极。在去年底的vivo开发者大会上,vivo展示了自身在智能车载领域的最新成果——Jovi InCar 2.0,它拥有无感连接、多屏联动、车家互联2.0、两轮车互联、智慧车钥匙等功能。目前,Jovi InCar 2.0已与80+汽车品牌合作,覆盖用户超3000人,活跃用户每天平均使用时长超90分钟。同时,vivo联合国内主流车厂成立智慧车联开放联盟,赋能全行业,为用户提供更极致的车机互联体验。不久后,vivo宣布与特斯拉完成无感车钥匙适配,小鹏汽车、极氪汽车、智己汽车、长安汽车也相继上线无感车钥匙功能。华为:坚决不造整车华为曾在多个场合声称“坚决不造车”,2020年年底,华为CEO任正非签发《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重申华为不造整车。但即便不造整车,华为汽车业务的战略优先级却在持续变高。例如,2020年,华为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项目从ICT管理委员会调整至消费者业务中,位列六大一级部门;2021年,华为围绕汽车业务多次调整组织架构和人员调整。据了解,华为在汽车业务上的整体布局有三种模式:第一,Huawei Inside(HI)模式,华为与车企深度合作,提供完整的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软硬一体的全栈解决方案。第二,智选车模式,这一模式在HI模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合作厂商的产品搭载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合作方产品,并全面进入华为零售渠道,这一模式下,车企与华为的合作程度最深。第三,华为以零部件供应商的公司角色,向车企或供应商提供智能汽车零部件。在这一层面,华为主要的合作伙伴更偏向产业链上游。(宗禾)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