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三大运营商前三季度业绩亮眼 “三朵云”高歌猛进
中国商报(记者 焦立坤)三大电信运营商的今年前三季度成绩单均已出炉,全线飘红,合计平均日赚约4.76亿元。引人关注的是,运营商云业务继续突飞猛进,“三朵云”全年总收入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今年前三季度,三大运营商业绩向好。云业务继续突飞猛进,“三朵云”全年总收入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中国商报 彭荣岳/制图)5G套餐用户数突破10亿户今年前三季度,三大运营商业绩向好。其中,在净利润方面,中国移动依然遥遥领先,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净利润之和的三倍多。不过在净利润增速方面,中国联通的进步幅度更大。具体而言,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移动实现营业收入7235亿元,同比增长11.5%;净利润为985亿元,同比增长13.3%。同期,中国电信实现营业收入3578.43亿元,同比增长9.6%;净利润为245.43亿元,同比增长5.2%。中国联通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达2639.8亿元,同比增长8.0%;净利润为68.3亿元,同比增长20.4%。三大运营商净利润合计1298.73亿元,也就是说,今年前三季度三大运营商合计每日净赚约4.76亿元。另外一个数据也引起了外界的关注。数据显示,三大运营商的5G套餐用户总数已超过10亿户大关。其中,中国移动的5G套餐用户数约为5.57亿户,中国电信的5G套餐用户约为2.51亿户,中国联通的5G套餐用户约为2亿户,合计约为10.08亿户。当然,5G套餐用户并不等于5G手机用户,三大运营商也没有公布旗下5G手机用户的具体数量。不过,工信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5G手机用户达5.1亿户,比上年末净增1.55亿户,占整体手机用户的30.3%。“三朵云”高歌猛进值得关注的是,三大运营商的云业务继续高歌猛进。中国联通在公告中表示,今年以来,以产业互联网为代表的创新业务蓬勃发展。前三季度,该公司产业互联网业务收入达531.5亿元,同比提升29.9%,在整体收入大盘中的比重达到22.2%。其中,联通云实现收入268.7亿元,同比大幅提升142%。同期,中国电信的产业数字化收入达到856.32亿元,同比增长16.5%。该公司没有公布天翼云收入的具体情况,只是表示“继续保持翻番”。中国移动也没有公布移动云的具体情况,只是表示公司在政企市场增势强劲,今年前三季度,包括移动云在内的DICT业务收入达到685亿元,同比增长40%。而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联通云收入为187亿元,同比增长143%;天翼云收入为280.82亿元,同比增长100.8%;移动云收入为234亿元,同比增长103.6%。由此不难判断,移动云的增长势头应该也保持着上半年的高速。事实上,运营商云在云市场的影响力已越来越大,市场份额不断取得突破。IDC近日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2上半年)跟踪》报告显示,运营商在云计算领域保持高增长和高投入态势。其中在IaaS市场,天翼云排名升至第三位;在IaaS+PaaS市场上,天翼云排名第四。今年2月,我国“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运营商云业务迎来发展的良机。在业界看来,“三朵云”2022年全年的总收入超千亿元已成定局。资深电信行业分析师马继华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随着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速度的加快,对云计算的需求也在增加,几家运营商纷纷将云计算作为政企业务的主要增长点,集中人力、物力开拓客户,由此成就了今年前三季度业绩的高增长,预计这波红利还可以持续一段时间。
苹果iPad 10首销遇冷 国产平板向前冲
中国商报(记者 焦立坤)10月26日,苹果iPad 10平板电脑正式开售 ,首销当日价格即遭遇“破发”。而值得关注的是,当下国产厂商正在平板电脑市场加速攻城略地,尤其是在入门级市场,价格战山雨欲来。北京某苹果直营店。(中国商报记者 马文博/摄)iPad 10首销静悄悄如同10月18日发布时的“静悄悄”,iPad 10首销同样静悄悄。苹果北京市三里屯直营店前没有排队的人群,各大经销商也没有锣鼓喧天地进行促销,甚至在一些第三方平台上,价格直接跌破“发行价”。以定价为3599元(人民币,下同)的入门机型为例,10月26日,中国商报记者看到,iPad 10在某电商平台上的售价为3349元,比苹果官网定价低了250元,且是现货发售。10月28日,该电商平台的补贴价格已经低至3298元,比苹果官网定价低了301元。某电商平台上的iPad 10价格截图。这种市场表现在业内人士看来并不意外。“从目前情况看不是很火爆。”一位大型连锁卖场的负责人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虽然首日就‘破发’,但这是在其与上一代相比升级力度不大却涨价1100元的基础上出现的,本质上还是涨价了。”北京博瑞恒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师张扬说。10月18日,苹果发布了两款全新的平板电脑,分别是iPad 10和iPad Pro 2022 ,其最大的“亮点”是涨价了。其中,前者起售价涨至3599元,相比上一代产品上涨1100元;后者11英寸、12.9英寸的起售价分别为6799元和9299元,相比上代产品分别上涨600元、800元。此外,苹果还调高了老款平板电脑的售价。友商会否跟涨苹果逆势涨价的行为引发了外界的关注。IDC(国际数据公司)中国分析师甘淼对记者表示,苹果在11英寸和12.9英寸平板电脑层面继续为用户提供性能媲美MacBook的M2旗舰芯片产品,可以看出苹果对平板电脑未来在生产力工具方面的产品定位更加坚决、更加清晰。在甘淼看来,苹果此番涨价主要是因为美元升值带动以美元结算的零部件涨价,而消费疲软对苹果用户的影响并不大。“苹果的用户非常忠诚,高净值客户更多,所以拉高价格有利于提升净利润。”Strategy Analytics互联计算设备服务总监Eric Smith则表示,所有的供应商都在努力保持平衡,一方面要在高通胀环境下保持利润率,另一方面又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达到最佳价位。苹果的品牌和市场份额非常强大,“即使苹果失去了一些市场份额,但与生产、物流等成本上升作斗争也是值得的。”那么,苹果iPad的涨价行为是否会传导到整个行业,友商是否会跟进?Eric Smith表示,有些大型厂商今年也提高了新款产品的价格。比如,亚马逊今年9月推出的Fire 7和Fire HD 8平板电脑,价格比上一代产品高出10美元,三星Galaxy Tab S8的价格比S7高出50美元。“新机型的新功能并不总是意味着更高的价格,但由于通货膨胀的因素,它们在2022年确实如此,预计价格上涨至少将持续六个月。”Eric Smith说。根据IDC平板电脑季度跟踪报告,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平板电脑的均价约为2824元,环比下降9.4%。但该机构最新的监测数据显示,中国平板行业整体受到美元上涨的影响(人民币贬值),特别是在第三季度,已经出现平均单价上涨的趋势。国产厂商向前冲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国产厂商表现出进击的姿态。10月26日,华为平板首个品牌态度视频《给职场深水区的人——没得怕的》发布,对外释放华为MatePad将继续向高端平板市场前进的信号。事实上,今年下半年以来,华为在加速布局平板电脑市场。7月,华为MatePad Pro 11英寸问世;9月,华为MatePad Pro 12.6英寸旗舰平板推出。无论是在高端市场还是在入门级市场,更多友商在“虎视眈眈”。比如,Redmi试图在入门级平板电脑市场充当“价格杀手”。10月27日,Redmi发布了旗下首款平板产品Redmi Pad,其中4GB+128GB版本售价低至1099元。小米集团合伙人,中国区、国际部总裁,Redmi 品牌总经理卢伟冰表示,Redmi Pad的定位为“你的第一款入门平板”。更早些时候,realme、vivo、OPPO等厂商都已经杀入这一赛道。而随着“双11”预售序幕的拉开,各大厂商陆续展开不同程度的促销,都试图在销量上取得突破。毫无疑问,平板电脑市场的厮杀将愈发激烈。在张扬看来,苹果涨价肯定会给国产厂商带来机会。但即使iPad中低端产品遇冷也主要是因为其性能提升力度小、性价比低、旧款产品的更新换代动力不足。消费者在预算允许的情况下,仍会将苹果作为首选,这是长期以来稳定良好的产品表现、品牌口碑以及强大的软件生态所带来的效应,绝不是一次产品涨价就能抵消掉的。“目前国产厂商还是应该以提升自己的产品品质为主,并等待机会冲击中高端市场。”
千亿元贴息贷款引爆医疗器械行业 “抢订单”大戏上演
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近日,随着超过千亿元的财政贴息贷款落向医疗器械行业,多位业内人士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从今年第四季度到明年将会是医疗器械行业采购的高峰期。为得到更多医疗机构的青睐,医疗器械企业争相更新、推介自家产品,狂刷“存在感”,展开一轮“抢订单大战”。医生在调试医疗器械。(摄图网/图)“每家医院手里或都有价值千万元的项目订单”“按照政策的要求,医院等医疗机构申请项目的总额要超过2000万元,目前我所在的省市医院等医疗机构申报的大型设备需求额占总体需求额的50%以上。”一位山东省医疗设备经销商王伟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这意味着,每家医院手里都有价值千万元项目订单。从目前的情况看,民营医院的采购量更加可观。据王伟了解,国内外的医疗器械企业已经给出了为医院量身打造的采购方案,大中小型设备都可以打包销售。“大型公立医院每年都要采购设备,设备的更新需求并不迫切,而民营医院、基层医院或成为此次采购设备的主力。根据政策要求,这次采购设备可为每家医院每年至少节省100万元的费用支出。”王伟说。根据财政贴息支持医院贷款更新医疗设备政策,相关财政贴息贷款原则上对所有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放开,每家医院贷款金额不低于2000万元,贷款使用方向包括诊疗、临床检验、重症、康复、科研转化等各类医疗设备购置。相关数据显示,已有23个省份启动贷款投放,合同总金额超过536亿元。北京某大型公立医院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采购设备是很大一笔支出,现在政策支持,能够减免利息,确实能提高医院采购器械的积极性。但医院也是根据设备需求量进行采购,最多可采购未来一到两年的设备。“我们确实增加了采购量。”国内某上市民营医疗机构相关负责人坦言,“趁着这次政策红利,我们更倾向于与医疗器械企业合作,正在与国内外头部企业积极洽谈合作细节。”“积极争取医院更新设备项目”为了争取到相关医疗机构更新设备的项目,医疗器械企业可谓狂刷存在感,“毛遂自荐”的热情一浪更比一浪高。国内外多家医疗器械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针对政府贴息支持医疗新基建改造项目,他们已推出多个整体解决方案。某跨国医疗器械巨头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积极争取医院更新设备项目,将针对二、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给出不同的产品组合方案,如超声、CT、核磁、PET-CT等采购需求较高的设备,还可以给出更优惠的组合方案。GE医疗方面也表示,贴息、贷款等组合拳有利于医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加快企业设备和产品的创新迭代;也有利于医械制造业的整体发展,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与跨国企业相比,国产医疗器械企业的热情更加高涨。财政部及工信部此前联合发布的《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中强调,37种医疗器械全部要求100%采购国产设备,12种医疗器械要求75%采购国产设备,24种医疗器械要求50%采购国产设备,5种医疗器械要求25%采购国产设备。据中国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万孚生物、迈瑞医疗、海尔生物、九强生物、众驰伟业等超过10家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推出产品组合方案。国内医疗器械巨头迈瑞医疗方面表示,贴息贷款将成为医疗设备采购的重要资金来源。截至目前,全国已上报超过2000亿元的医疗设备贷款需求,预计与公司产品相关的贷款需求将超过200亿元,极大地提升了其业绩目标达成的确定性。“国内医疗机构已经引进许多国产大型医疗设备,推动国产高端设备的规范化和普及应用。” 一位曾多次参与上市医药企业调研的机构投资人坦言,国内医疗器械行业中的小微企业较多,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龙头企业的创新成果更受关注。而受政策支持影响,国产医疗器械龙头企业的市场空间更大。医疗设备板块 “飞”起来德邦证券发布的一份研报称,当前基层医院、公立医院建设如火如荼,政策及千亿元资金层面推动新基建实质落地,大多数项目预计完工的时间在2022年—2025年之间,预计未来三年国内医疗设备等需求将加速释放,市场空间持续扩容,“国产替代+财政端支持政策”将持续推动国内企业发展。国产设备在加速替代进口产品。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表示,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同质化竞争严重,科研创新与资金投入普遍不足。国内高端医疗器械大多数还是依赖进口。刚刚上市不久的“国产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第一股”联影医疗的主要业绩来源依然是中低端产品。联影医疗相关工作人员透露,公司正在积极研发中高端产品,目前政策也鼓励医疗器械行业研发创新成果,他们会朝这个方向努力。“目前国家在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上市方面给了很多优惠政策。”王伟说,相信医院等医疗机构在此次采购中也会优先考虑国产设备。未来,随着集采政策的推进,国产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在价格上也会更有优势。值得关注的是,在政策陆续向医疗器械行业释放正向信号后,资本市场上的医疗器械板块持续火热。中信证券在研报中表示,国家医保局的两次答复表明了对于创新器械的支持,将为创新器械领域留出充足的价格空间。预计贴息贷款政策将在今年第四季度主要体现在医疗设备公司的现金流改善上,明年一季度将看到增量订单的贡献,医疗设备板块将在未来半年持续受益。
电视价格降到底了吗
中国商报(记者 周子荑 文/图)今年的电视卖出了“白菜价”?近日,中国商报记者在北京部分门店走访时发现,各大品牌的电视价格确有下滑,部分品牌上市的新品定价比往年同期低了几千元。业内人士认为,这与近来电视面板价格下行有关,更受市场需求不足、竞争激烈的影响。随着面板价格出现上涨的苗头,接下来电视的价格走势如何?在北京市一家大中电器门店,各大品牌的电视价格亲民。新品比往年同期便宜了几千元“电视价格这几年一直都在下降,今年尤其明显。”北京市某大中电器卖场索尼电视的销售人员对中国商报记者介绍,今年新上市的55英寸电视LED的定价为5999元,OLED的定价是10999元。而往年同期,新上市的55英寸电视LED和OLED的定价分别能达到8000元和14000元左右。不仅是索尼,很多电视品牌的销售人员都有同感。在北京市某苏宁电器卖场,长虹品牌的销售人员向中国商报记者介绍,公司上市的新品——55英寸8K电视定价为4999元,4K电视定价为2999元,而往年上市的新品定价要达到七八千元。此外,包括康佳、海信、创维等品牌的销售人员都透露,近来电视价格确实接连下探。“今年的电视价格本来就低,从今天开始商场还做‘双11’的预售活动,价格就更加便宜了。”记者在京东商城搜索“电视”发现,销量靠前的产品包括:创维酷开50英寸4k智能语音全面屏电视售价999元,海信Vidda55英寸电视售价1299元,TCL雷鸟电视雀4SE32英寸电视售价甚至低至529元。“往年买65英寸电视要花大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而今年便宜一点的三四千元就能搞定。”消费者王晴(化名)向中国商报记者透露。正是因为价格便宜,王晴有了换电视的想法。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几乎各个尺寸的电视都出现价格下调,例如46—50英寸电视价格下降了711元,51—59英寸电视价格下降了718元,80英寸以上的电视价格甚至下降了3404元。供需不匹配或是降价终极推手虽然电视降价和面板价格的下行脱不了干系,但受行业竞争激烈、客户满意度不高等因素的影响更大。数据显示,面板价格自2021年8月起下跌,至今下行周期已经延续15个月,而面板成本占电视整机成本的比例高达70%。“今年的面板价格确实有所下降,这使得我们进货的成本价更低了。”一位电视零售商向中国商报记者透露。而竞争的日益激烈更是加剧了电视价格的下行。“今年电视降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厂家在打价格战,以促进销量的提升。”上述零售商表示。还有一位电视厂家的技术人员表示,目前,电视市场上多项关键技术得以普及,打破了技术壁垒,实现了电视产品的批量化生产,因此电视价格年年有所下调。而与激烈竞争相对应的是需求不足。中国家用电器商业协会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张剑锋认为,智能手机出现后,电视就出现了用户分流的局面,多屏时代的到来使得电视由家庭必需品变成可选购项,电视销售持续下滑。另外,目前我国电视市场保有量很高,新增需求相对不足。更重要的是,各种商业广告、开机广告充斥电视,还有内容付费、会员付费等问题影响了用户的观看体验,人们对电视的需求不断减弱。数据显示,从2020年开始,国内电视销量出现下滑,当年销量同比下跌9%至4450万台;2021年,电视销量继续下跌14%至3835万台。相关机构预测,2022年国内电视销量可能继续出现两位数下跌,回到2009年的水平。索尼方面向中国商报记者介绍,电视市场“从无到有”的普及性需求已经饱和,机会存在于“从有到优”的产品迭代升级中。在更新换代的过程中,消费者决策体现出不断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和多样化的需求。如何掌握电视定价主动权而当前面板价格已出现上涨的苗头,这是否会带动电视价格止跌回升?TrendForce集邦咨询调研数据显示,今年10月下旬,部分面板价格下降的势头已被遏制,其中65英寸、55英寸、43英寸和32英寸电视面板均在涨价。“一直以来,上游面板价格呈现周期性特征,每3—5年循环一次,如今确实要进入上涨周期了,这很可能会带动下游电视整机价格的回调。不过,一般情况下这种价格回调会有一两个月的滞后期。”产业观察家梁振鹏对中国商报记者坦言。张剑锋表示,面板价格浮动对电视价格的涨跌有一定影响,但相对市场需求而言极为有限。电视行业要想真正实现价格上涨需要改变当前的供求关系,更多关注用户体验。“电视厂家需要协调各生态方彻底有效解决内容付费、广告不断的问题,提高客户对电视的满意度,这样才有可能掌控定价的主动权。”梁振鹏认为,未来电视市场的出路一是在功能、性能、款式、硬件各方面加以创新,推出更加吸引年轻人的产品;二是在OLED、MiniLED、激光电视等新兴显示技术方面实现突破。TCL电子方面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公司已瞄准“超大屏+中高端”市场。今年前三季度,TCL大尺寸智屏销量有明显增长,65英寸及以上尺寸智屏销量同比提升63.6%。此外,TCL电子重视智屏多元化使用场景,深度布局游戏屏及家庭互联网。长虹多媒体公司相关负责人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未来公司一方面将深挖技术、研发先进显示技术,为用户带来更为极致的沉浸观影体验;另一方面将探究用户使用场景,推出更多创新产品,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例如,长虹推出的CHiQ ME 自在屏开创了移动触控大屏应用新场景。索尼方面也表示,未来索尼将深耕细分人群的不同需求,持续践行高端大屏策略,将其当作长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策略。
续航过冬“大考” 新能源汽车展开攻势
中国商报(见习记者 雷珂馨 文/图)天气渐冷,对于新能源汽车车主而言,爱车续航里程大打折扣的“魔咒”再次面临考验。续航里程的衰减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冬季使用中的最大痛点,为打破这一“魔咒”,争夺冬季市场,新能源车企“各显神通”,围绕“续航”大秀“内功”。在北京北四环某停车场内,一排新能源汽车正在充电。新能源汽车也“怕冷”“之前充一次电可以开两三天,但天气一冷,有时候一天充一次电都不够用。为了延长驾驶时间,我很少开空调,但电池掉电的速度依然很快。”家住北京东三环的周先生用“难熬”两个字概括了去年和他的新能源汽车一起“过冬”的经历。除了“掉电快”之外,不少新能源汽车车主在冬季还面临“充电难”的问题。“在冬季,汽车充电的速度也会变慢,春秋两季充七个小时电就能充满,但是在冬天至少需要充十个小时以上。”周先生回忆道,“去年冬天,我和一群新能源车主在寒风里排队充电别提有多难受了,所以今年吸取教训,提前购置了地库车位,并安装好充电桩,终于不用再和别人‘抢’公共桩了。”近年来,在政策、市场的共同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快速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71.7万辆和456.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倍和1.1倍,预计2022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超过550万辆。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入局新能源车市场,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水平得以大幅提升,但当处于低温环境时,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量和行驶损耗会加速衰减,续航“缩水”的问题成了车主们在冬季用车的一大烦恼。“如何很好续航目前是新能源汽车在冬季面临的最大难题,尤其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较低,导致能耗上升,再加上暖风、座椅加热等功能的开启,使掉电速度更快,续航大打折扣。”某新能源汽车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冬季电池续航问题待解新能源汽车冬季续航“缩水”的现象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在2022年3月召开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新能源汽车在低温适应性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创新思路、完善措施,着力解决相关问题。北汽新能源工程研究院副院长代康伟分析总结了电动车冬季续航衰减的三大因素:“一是电池本身。电池作为化学产品,一旦温度降低,内部电解液会变得黏稠,锂离子迁移速率会变慢,导致电池活性降低,影响电池性能和容量。二是空调系统。在燃油车里,空调系统依赖发动机余热供暖。但电动车没有发动机,依赖电池供暖,消耗巨大。三是低温导致传动系阻力增加。冬天的空气密度和夏天的空气密度不一样。冬天空气密度增大,导致风阻变大,电能消耗随之暴增。”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池在冬季遇到的问题,各大车企都在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积极应对。比如,特斯拉、蔚来等车企的部分车型采用了液冷恒温系统;比亚迪在部分车型上搭载刀片电池,采用“电芯内部加热”;威马的柴油加热系统通过燃烧柴油给电池加热。此外,不少车企还上线“定时充电”“在途预热”等“冬季套装”软件辅助功能,为冬季续航提供保障。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现在多数新能源汽车标准续航在400公里—500公里,冬季在300公里左右基本上可以实现,但想要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并不现实。新能源汽车冬季掉电问题的解决注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北方新能源车型的增多以及相关数据的积累日益完善,这一问题可以逐步得到解决。在技术赛道展开攻势为解决车主的“里程焦虑”,部分车企和新能源电池企业都在致力于长续航产品的研发,并于近期围绕汽车冬季续航能力展开营销攻势,掀起了一股追逐高续航里程的热潮。小鹏汽车推出电池预热功能,车主仅需给车辆插上充电枪然后在手机上开启应用,通过外接充电桩的方式对电池进行加热;几何汽车宣布旗下两款新车型采用了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与磷酸铁锂电池相比,三元锂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表现更好;阿维塔汽车在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的同时,还应用了华为集成式智能热管理系统,以保障低温状态下的电池续航。除此之外,蔚来、埃安、智己等多家车企宣布将陆续推出续航高达1000公里的车型,即便冬季续航能力衰减,高续航汽车依然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日常行驶需求。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表示,电池材料创新是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长期努力,平衡好能量、寿命、快充、安全、成本等相互矛盾的性能指标。虽然1000公里续航并不是主要的追求目标,但电动汽车的能量需求肯定还是水涨船高的,如冬季低温续航里程缩水就是一个能量问题。“如果你拥有一辆高续航能力的电动车,续航打折也不怕,当然更重要的是提升整车集成的技术水平,也就是电动汽车的节能水平。”
元宇宙概念加持 虚拟人加速商业化
编者按今年以来,虚拟人产业异军突起,火爆异常。影视公司、经纪公司、汽车公司,甚至地产公司都推出虚拟人,或做虚拟偶像,或做代言人。但是当资本的热钱疯狂涌入,给创业者带来曙光的同时,风险、泡沫也随之而来。日前,多家科技企业发布虚拟数字人生产平台,抖音旗下“虚拟数字人应用平台”软件著作权获得登记批准,芒果TV创新研究院联合腾讯云发布“虚拟人直播互动平台”。随着元宇宙概念的推广、生产平台能力提升,虚拟人产品不断向直播、文旅等应用领域渗透,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图为游客在2022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的元宇宙数字虚拟人展区参观。(图片由CNSPHOTO提供)商业价值不断释放《2022虚拟人—元宇宙的原住民报告》显示,虚拟数字人指存在于非物理世界中,由计算机图形学、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计算机手段创造及使用,并具有多重人类特征(外貌特征、人类表演能力、人类交互能力等)的综合产物,目前主要应用于服务、营销及泛娱乐场景。近年来,元宇宙概念风靡世界, 形形色色的虚拟人也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2021年,虚拟美妆达人柳夜熙在抖音上发布了第一条短视频,获超300万点赞,涨粉上百万;而在2022年江苏卫视的跨年晚会上,以邓丽君为原型的虚拟人与现场歌手周深合唱《小城故事》《漫步人生路》等歌曲,实现了跨时空同台合唱;北京冬奥会期间,央视新闻联合百度智能云推出的AI手语虚拟主播准确及时地进行赛事手语直播,成为听障群体“智”听新闻的伙伴。随着直播电商的高速发展以及企业品牌营销的需要,虚拟数字人在更多的场景、更多的企业、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应用,也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入局。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虚拟人”“数字人”相关企业28.8万余家。2016—2020年,5年新增注册企业增速复合增长率近60%,行业进入快速增长期。据了解,虚拟数字人的主流技术驱动路线分为人工智能驱动和动作捕捉驱动。由于技术路线不同,其适合的应用场景也有差异。人工智能驱动型虚拟人应用于新闻播报、客服、讲解等场景,动作捕捉驱动型虚拟人适合于MCN机构营销、直播、虚拟主播等互动性强的场景。虚拟数字人产业链已逐步走向成熟,并形成了由上游制作、渲染工具,中游的虚拟人驱动及运营,下游的场景应用一起组成的完整虚拟数字人产业链生态图谱。如今,在虚拟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持下,虚拟数字人不断进化,形象越来越逼真,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商业价值持续提升。市场研究机构量子位发布的《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预测,到2030年,我国虚拟数字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加码布局生产平台今年以来,抖音、快手、腾讯、百度、哔哩哔哩等多家互联网公司纷纷推出虚拟人生产平台,天娱数科、风语筑、蓝色光标等上市公司也加紧布局技术和平台建设,打造虚拟人IP形象。公开资料显示,近日,抖音旗下北京火山引擎的“虚拟数字人应用平台”软件著作权获得登记批准。目前,火山引擎数字人已具备标准平台的快速交付能力,为金融、大消费等行业提供涵盖客服、智慧导览、智能助理、虚拟直播等场景的细分解决方案。8月23日,芒果TV创新研究院与腾讯云联合发布了“虚拟人直播互动平台”。这款基于实时云渲染的广播级虚拟内容生产工具能够帮助企业客户生产轻量化、异地化、专业化的虚拟内容,构建虚拟人直播间。同时,观众能够以虚拟形象参与直播间,获得沉浸式的直播体验。值得关注的是,虚拟人赛道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但真正拥有原创知识产权的机构并不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机构在国内共申请了1322项数字人专利,其中高校申请超200项,互联网企业申请超110项。截至2021年年底,共计58家机构获专利授权,主要涉及科技公司、高校、银行等企业。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记录显示,截至8月30日,今年包含“虚拟人”关键词的专利有173条,而在第三季度公开的就有78条。从披露的专利信息来看,阿里巴巴公布了新专利“多主播虚拟直播方法以及装置”;哔哩哔哩的新专利“虚拟形象开播方法及装置”则强调能根据用户面部数据启动渲染进程加载虚拟形象;而百度和网易将声音作为虚拟形象触发的要件,前者的技术能根据用户声音特色生成形象和相应的面部表情,后者则可以实现用声音操控虚拟形象。未来发展前景广阔自2021年以来,相关部门纷纷出台政策大力支持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产业的发展,而虚拟数字人产业则是这些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10月20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2021年11月16日,工信部出台的《“十四五”信息通信业发展规划》中强调,国家支持各类企业应用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3D打印等新技术构建形式多样的线上消费场景。近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正式对外发布《北京市促进数字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这是国内首个数字人产业专项支持政策。根据计划,到2025年,北京市数字人产业规模将突破500亿元,初步形成具有互联网3.0特征的技术体系、商业模式和治理机制,成为全国数字人产业创新高地。资本是产业的催化剂,虚拟人产业也不例外。天眼查数据显示,2021年,虚拟人相关企业融资共有2843起,融资总金额为2540亿元。而2020年相关企业融资有1713起,包括红杉、IDG、顺为资本等在内的一线基金纷纷入局,总融资金额达到近8亿元。那么,我们距离虚拟人的规模化应用还有多远?百度智能云AI人机交互实验室负责人李士岩表示,现阶段国内数字人要大规模产业落地还面临一些难题:首先,数字人产业链各个节点相对割裂,缺乏高效协同,导致数字人在制作和调优上存在较高壁垒,目前行业中大多数公司只是数字人制作与运营全流程上的一环或其中几环。其次,服务场景与演艺场景没有有效打通,表现为演艺型数字人不具备客户所需的业务能力,而服务型数字人缺乏人设,难以与用户进行情感交流。最后是满足高机动性、高频需求的数字人成本依旧很高。中国传媒大学主流融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唐远清表示,虚拟人产业发展未来有三大趋势,一是随着AI技术在虚拟人产业链中的应用,低成本、快速生成数字人将成为现实;二是未来5年,虚拟数字人全身动捕驱动设备及虚拟人商业化还将停留在PGC(专业生产内容)阶段,普通人会以卡通形象进入虚拟社交空间;三是虚拟人涉及到的场景、服装、道具等增值服务需求迎来爆发机会,虚拟时尚产业将快速发展。虚拟人之所以能够“破圈”成为流量密码,是因为其同时具备了近人的外表以及高度交互能力,符合人们对于近未来科技成就的幻想。未来虚拟人或将成为打破现实和虚拟世界边界的主力军,并被更广泛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悦文)链接 〉〉〉“虚拟人+”如何撑起千亿市场虚拟数字人应用领域已走向多元化发展,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虚拟人带动产业市场规模达1074.9亿元。在画面呈现方式日渐成熟的的基础下,叠加5G、算力、AI等技术能力的提升,虚拟人落地场景日渐丰富,不再限于影视、动画于人物建模、CG等方面在虚拟形象塑造的应用,还在社交、游戏、办公等场景实现了真实人类虚拟化身的身份职能,并逐渐于直播电商、偶像造星、陪伴服务等AI虚拟数字人领域实现商业变现。虚拟人+传媒以虚拟主播为代表传媒行业应用很好地满足了媒体传播领域对内容生成方面的业务需求,成为了融媒体时代的传媒利器。如今,虚拟新闻主播和虚拟主持人已经走向高拟人化和高智能化,在AI系统支持下,不仅能通过文本输入实现声音加画面的同步输出,而且形象写实,可根据不同场景选择姿态、动作、服装等,带给观众良好的审美体验。在实时渲染技术加持下,虚拟主持人能参与进节目录制或直播中,完成实时互动。在2019年央视网络春晚舞台上,以撒贝宁为原型制作的AI虚拟主持人“小小撒”首次上岗。这也是国内第一次主持人和自己的虚拟孪生数字人共同主持大规模的国家级文化活动。虚拟人+金融虚拟数字人能够有效助力金融机构实现降本增效,各大金融巨头争相布局“数字员工”,运用金融科技应对市场竞争成为金融行业发展共识。以科技为核心的竞争导向,也让金融机构信息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虚拟数字人拥有拟人的表情动作,可进行智能对话,能够与服务类场景较多的金融行业天然结合。多家金融机构正利用虚拟数字人技术打造“数字员工”,成为了科技创新、降本增效的重要方向。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其推出的数字人银行员工,在移动终端和大屏等媒介上展现数字拟态形象,能够在产品营销讲解、金融业务办理、资讯播报、咨询问答等多个业务场景实现与用户的可视化交互,为用户带来个性化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和驻留时间,真正让数字化服务“听得见”的同时也“看得见”。虚拟人+代言虚拟代言人通过深度洞察Z世代(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消费新需求助力品牌“破圈”。品牌打造符合自身文化和品牌调性的虚拟形象代言人,成为与年轻人建立沟通的突破口。从屈臣氏推出首位虚拟偶像代言人屈晨曦Wilson拉进与年轻人的距离,到欧莱雅推出首位虚拟代言人“M 姐”迎合年轻人走进Z世代圈层,再到花西子推出首个品牌虚拟形象“花西子“引领国货新风尚,虚拟形象代言人正在帮助品牌迅速吸引年轻消费者的注意力,助力品牌俘获更多的目标用户。虚拟人+影视影视是对视觉效果的要求最高且最大程度影响社会对数字人形象认知、品牌的一个领域。2019年2月在国内上映的《阿丽塔:战斗天使》是虚拟数字人技术与影视相结合的典型应用案例,剧中的女主角阿丽塔是一位完全采用数字人技术制作的角色。该电影通过采用特殊的面部捕捉仪器对真人演员人脸细节进行精准捕捉,然后将其作为电脑中虚拟角色的运动依据,使虚拟角色的动作和表情能像真人一样自然逼真。接纳及使用虚拟形象创作等新技术,能够放大科幻创作者想象力表现的空间。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实时渲染、交互影像等新技术不断加入影视创作中,如何使用数字技术为好故事服务,并提升影视叙事和角色情感体验已成为影视行业的重要课题。(宗禾)
跨国药企礼来公司胰岛素价格大降70%
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近日,美国医疗巨头礼来公司宣布将其最畅销的两款胰岛素产品标价下调70%。那么,相关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价格将会如何调整?礼来公司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目前在中国,胰岛素产品的价格其实低了很多,集采后的价格每盒为18.89元(人民币,除特别注明外单位下同),患者日均治疗费用为2元。”而对于此次降价后相关产品在中国市场是否还有降价的空间,礼来公司尚未给出明确答复。值得关注的是,跨国巨头下调胰岛素产品价格后,其他药企或跟随降价,国内胰岛素产品市场或越来越卷,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无疑是个福音。近日,礼来公司宣布将其最畅销的两款胰岛素产品标价下调70%。对此,其他药企或跟随降价,利好糖尿病患者。(图片由摄图网提供)礼来宣布大幅降价礼来公司宣布,旗下两款最热销的产品Humalog(赖脯胰岛素品牌药)和二代人胰岛素Humulin均降价70%,2023年第四季度生效;甘精胰岛素类似药定价每5支的包装为92美元,该款产品为赛诺菲同类型产品的仿制药,降价后相比于赛诺菲的产品低78%,降价于2023年4月1日起生效;此外,旗下非品牌赖脯胰岛素100U/ml的价格降到25美元,2023年5月1日期生效,此价格为历史最低,甚至低于1999年刚上市时的定价。目前在中国市场,礼来公司旗下进入集采的胰岛素产品价格早已经降下来了。礼来公司对记者表示:“降价后,在美国,患者一个月的治疗费用不超过35美元。而目前在中国,集采后,相关产品的价格为18.89元/盒,患者的日均治疗费用只有2元。”据了解,目前在国内的公立医院,礼来胰岛素相关产品经过医保报销后的价格为18.89元/盒,在药店及电商渠道的价格约为50元/盒。此次大幅降价后,相关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价格还有下降的空间吗?对此,礼来公司尚未给出明确答复。在中国市场,胰岛素市场此前主要被外资企业所垄断。据兴业证券报告,2020年中国公立医院胰岛素用药市场厂家集中度非常高,前五大企业合计市场份额超90%,前十个品牌销售市场份额合计超过80%。其中,诺和诺德、赛诺菲、礼来公司三家外资药企占据胰岛素用药市场近75%的份额。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是国内胰岛素集采工作开展的第一年,降价成为该领域产品的主要关键词。同时,上述三巨头的业绩也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根据财报,2022年礼来公司中国区收入为14.53亿美元,同比下降13%;诺和诺德中国糖尿病市场收入同比下降9%;赛诺菲甘精胰岛素的销售额同比下降8.2%。对于此次大幅降价的原因,礼来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戴文睿公开表示:“尽管当前医疗系统为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提供胰岛素,但仍未达到为每位患者提供负担得起的胰岛素的水平,礼来希望改变这个状况。礼来宣布的大幅降价预计会对美国糖尿病患者产生真正的影响。过去一个世纪中,礼来一直致力开发新型胰岛素及其他糖尿病药物,以改善患者的体验。现在我们的药物创新工作远未结束,我们不会停下来,直到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能够规范管理疾病并获得所需的胰岛素。”国内胰岛素市场或越来越卷“国内企业仅占据胰岛素市场的不到30%份额,甘李药业、通化东宝、联邦制药是占据市场份额较多的药企。”医药销售代表李颖对记者坦言,“面对竞争形势,国内药企多选择以量换价。2022年,国产胰岛素产品的价格几乎腰斩,供给公立医院的产品价格则更低。”记者查询财报发现,2022年,国内胰岛素双雄通化东宝和甘李药业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双双下滑,其中甘李药业预计净亏损3.9亿—4.7亿元。通化东宝表示,由于自2022年5月开始,胰岛素集采陆续落地,公司胰岛素产品价格下降叠加疫情影响导致业绩下滑。而甘李药业的六款胰岛素产品以平均60.5%的降幅中标集采,其表示集采中标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导致国内胰岛素制剂产品收入下降。值得关注的是,跨国巨头之间的比拼也在升级。在礼来公司宣布胰岛素产品降价后,赛诺菲表示,其患者援助计划将大多数有保险患者的自付费用限制在每月15美元,而没有保险的患者每月可支付35美元;诺和诺德表示,该公司也有可负担性项目,其中包括与沃尔玛合作,以每小瓶约25美元的价格提供胰岛素,以及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最多3瓶共计99美元的胰岛素。“随着集采的开展,跨国巨头的相关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价格或会越来越低,国产胰岛素产品或不得不面临继续下调价格的局面。” 李颖说。礼来公司表示,在中国市场,礼来一直以来都积极参与集采和医保谈判,近五年上市的17个产品和适应症都进入了医保。国内药企如何看待当前胰岛素市场的竞争形势,相关产品的价格会下调吗?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向通化东宝和甘李药业发去询问函。甘李药业表示,旗下相关产品会持续参与集采,后续产品价格以公告为准。2022年公司加速推进多款创新药及仿制药的研发进程,加大对创新药品的研发投入,目的在于为公司更快地寻求新的收入增长点。而截至发稿,通化东宝未有回应。
营收靠海外市场 百济神州何时走出亏损
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营收主要靠海外引进的合作款药品、新药研发迟迟未见回报,国内龙头药企百济神州日前公布的财报显示,亏损和“烧钱”或是其短期内难以跨越的坎儿。2022年,百济神州的营收增加,亏损也在扩大。(图片由摄图网提供)营收靠海外市场和引进产品百济神州2022年的营收增加,亏损也在扩大。该公司近日公布的2022年“成绩单”显示,其年度营收为95.66亿元人民币(除特别注明外,单位下同),同比增长26.1%;净亏损额为136.42亿元,较2021年的97.48亿元扩大了40%。中国商报记者注意到,拉动百济神州营收增加的“大功臣”是海外市场。根据财报,其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和PD-1替雷利珠单抗两款药品的销售额分别为38.29亿元、28.59亿元,占总收入的近80%。前者在美国市场的销售额达到26.44亿元,占全球市场的近70%,并且还将继续拓宽海外市场;后者则已在美国、英国等全球八地递交上市申请。“百济神州是众多‘出海’的国内药企中的领跑者。”国内某头部证券公司医药板块研究员对记者坦言,“而国内药企的创新药出海也面临市场竞争、差异化定位、国际市场风险等问题,盈利波动会比较大。”同时,据百济神州的财报透露,其引进的合作款药品也拉动了业绩增长。为美国新基公司独家经销的免疫调节药物来那度胺的销售额为5.5亿元、从美国安进公司引进的地舒单抗注射液的销售额为4.4亿元,从国内药企百奥泰获得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的销售额为2.6亿元。值得关注的是,百济神州目前仍未实现盈利。2020年至2022年,百济神州累计亏损超347亿元。在2022年的业绩财报中,百济神州表示,亏损是因为受到合作收入下降和汇率波动的影响。百济神州短期内是否无法摆脱依靠海外市场和引进产品拉动主要营收的局面?中国商报记者向百济神州发去采访函,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自研药品仍在“烧钱”“百济神州之所以出现亏损,主要是因为被巨大的研发投入所拖累。”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雒佑坦言,“百济神州拥有多达千人的研发团队,研发管线也多达几十条,在技术、产品、人才储备方面的投入都很大。”根据财报,百济神州在2022年投入的研发费用为16亿美元,与同类型竞争对手相比,研发投入位居前列。目前,百济神州在研发的药物多达近50个,但一直未公布新药上市的具体时间。记者就此致函百济神州,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一位在国内头部药企工作的研发人员对记者表示,新药的研发周期很长,动辄10年起步。在进入临床试验前,研发人员要不断筛选药物分子,失败率很高,很费时间。而启动临床试验后则进入了“烧钱”模式,仅一只用于实验的动物费用可能就达几十万元。到了临床研究阶段,新药进入医院做研究需要花钱的地方就更多了。在整个过程中,新药研发随时可能失败。值得关注的是,百济神州旗下的自研产品PD-1替雷利珠单抗取得了一些销售成绩。根据财报,该药品的国内销售额达28.59亿元,远超信达生物、君实生物等公司的同类竞品市场表现。一位医药代表对记者坦言:“百济神州的销售团队非常庞大,且还在不断扩充销售人员,销售额确实在增加,但销售费用也在不断增加。后续百济神州进入商业化阶段的产品会越来越多,销售费用或会翻倍增长。”何时走出亏损百济神州表示,自2024年起,公司预计每年将推动10款以上新的分子药物进入临床阶段,以开启新一阶段的研发浪潮。这也意味着,百济神州或许仍将继续“烧钱”。面对亏损加大的现状,投入研发的钱从哪里来?百济神州表示,未来可能需要获得额外的融资来提供运营资金,无法保证将来能够从经营活动中产生正现金流。上述国内某头部证券公司医药板块研究员表示,做新药研发本身就“烧钱”,这个市场需要有实力的药企,资本也会持续关注这一赛道。研发创新再加上差异化竞争,或是药企未来盈利的关键点。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产品主要治疗肿瘤和癌症,目前国内治疗此类疾病的药物多依赖进口,价格也较高,留给国内药企的市场空间非常大。一旦有成果上市,盈利将指日可待。当然,高盈利也伴随高风险,新药研发在任何环节都有可能失败,难见回报。目前,资本市场对百济神州或仍持观望态度。百济神州公布财报后,3月1日获融资买入848.15万元,占当日买入金额的3.64%,当前融资余额为1.48亿元,占流通市值的0.92%,低于历史30%分位水平。
游戏行业拥抱ChatGPT
中国商报(记者 赵熠如)在各行各业忌惮ChatGPT会取代自己的同时,游戏行业可能是最欢迎它的存在了。有了ChatGPT的助攻,游戏行业正在打开体验更丰富、研发更高效的“新世界”。有了ChatGPT的助攻,游戏行业正在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图片由摄图网提供)ChatGPT能带来什么ChatGPT能为游戏行业带来什么?先看看ChatGPT是怎么说的吧。ChatGPT认为其能被游戏行业应用在方方面面。创建游戏AI和虚拟角色、生成游戏故事和对话、创建游戏社交系统、进行游戏测试,这是ChatGPT所言可以为游戏行业带来的帮助。在游戏行业从业者看来,ChatGPT等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模型对游戏最显著的助力,首先是用来生成NPC(非玩家角色)对话。“对话脚本以前都由人来写,写多少个分支对话就会有多少个桥段产生,但未来在AI的加持下则会产生更加丰富更有意思的场景。”金山集团高级副总裁、西山居CEO、《剑网3》系列制作人郭炜炜表示。“以前NPC的话术都是文案策划提前写在词库里面的,随机触发。而现在可以把与游戏相关的世界观、人物对话、剧情等文案素材‘喂’给ChatGPT,然后提供其NPC的人物设定,在这个基础上实现自然语言的交流对答。从整体上说,可玩度会有所加强。”某游戏公司产品经理乔月告诉中国商报记者。AIGC还会让对战游戏更加逼真。“在很多对战游戏中,AI在后台积累的数据会反复模仿高手的竞技表现,跟下棋一样,以后可能很难分辨出和你打的是AI还是真人,这会是很大的进步。”郭炜炜认为,AIGC的应用是方方面面的,在未来5年,它会很大程度地改变游戏产业的方方面面。AIGC还可以渗透到游戏的设计、策划甚至是绘画领域。“游戏在制作前期涉及很多概念设计,包括一些关卡设计、前期的创意策划等等,我希望用ChatGPT辅助自己去做游戏前期的脚本策划,顺着它的一些独特思路往下深挖;而把ChatGPT技术接入到游戏里面去,比如让NPC与玩家交互问答,那也会很有意思;ChatGPT的底层支撑技术是AIGC,AIGC技术在整个绘画领域可以帮我们去做一些游戏前期的概念图创意设定、游戏宣传海报、游戏背景图等。”天娱数科旗下元境科技CEO王智武认为。除此之外,AIGC还可以对广告营销有所帮助。莉莉丝广告技术中心负责人颠木表示,未来莉莉丝或优先将AIGC应用于广告的创意制作中。“过去脚本在写完之后,需要一些搞美术的员工去手绘,未来这一块可以让AIGC去做,同时让AIGC去充实整个脚本的剧情、创意点,可以做深入的结合和尝试”。游戏企业纷纷引入据悉,一些游戏企业已经开始将AIGC引入到游戏中。近日,网易宣布旗下手游《逆水寒》将实装国内首个游戏版ChatGPT。《逆水寒》手游给“游戏GPT”确定的方向是首个能在具体情境中应用、与游戏机制深度融入结合的用来丰富游戏虚拟世界的智能NPC系统。游戏版ChatGPT不仅能让智能NPC和玩家自由生成对话,且基于对话内容自主给出有逻辑的行为反馈,还可以通过AI随机生成任务、关卡地牢等。该手游预计将于今年内上线。完美世界也于近日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目前已将AI相关技术应用于游戏中的智能NPC、场景建模、AI剧情、AI绘图等方面。包括ChatGPT在内的AI技术日趋成熟,AI技术将在公司的游戏研发和运营中应用于更多的场景,进一步提升游戏研发效率、优化玩家体验。例如,在研仙侠题材MMORPG端游《诛仙世界》创新运用全天候天气智能AI演算技术,实现了对雨、雪、大雾等天气的全局还原和细节处理,将天气变化切实融入到玩家的游戏体验中。凯撒文化表示,其与上海交大合作,积极攻关研发剧情动画生成系统,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快速制作游戏剧情动画资源,打造一个鲜活的虚拟世界等相关AI技术,并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进展。根据国信证券研报梳理,目前已有完美世界、昆仑万维、腾讯、网易、世纪华通、三七互娱、天娱数科、汤姆猫、恺英网络、凯撒文化等公司在布局游戏AI业务。ChatGPT加持前景广阔与其他行业的担忧不同,游戏行业可能是最欢迎ChatGPT加入的行业之一了。事实上,ChatGPT自己也这么认为。ChatGPT认为其对游戏行业的未来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业内人士对于ChatGPT等AIGC模型对游戏行业的影响也持积极乐观态度。光大证券认为,偏娱乐性的游戏内容对AIGC潜在的可靠性风险容忍度高,同时对其创造性、互动性认可度高,AIGC应用推广进度有超预期的可能,估值具备性价比。国泰君安研报指出,ChatGPT应用场景加速扩容,或在多领域赋能游戏行业。ChatGPT有望引领游戏开发实现全流程革新,游戏多领域AIGC化的市场潜力巨大。安信证券认为,游戏行业一直在谋求研发效率的提升,而AIGC将带来真正的生产力大解放。从技术上看,游戏行业的研发效率提升可以简化为程序化生成—AI算法辅助—真正意义的AIGC三个阶段。在AI算法辅助阶段,AI能够处理现实世界中丰富生动现象背后的复杂联系,进一步提高数字内容设计制作的品质和效率;而在真正的AIGC开发游戏阶段,AIGC真正成为游戏开发主力之后,将有望替代除原创创意外的绝大多数环节。“ChatGPT等AIGC模型进入游戏后,对游戏体验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AIGC对于游戏行业的影响将会非常深远,未来可能会因为AIGC而产生很多原创的、独立生产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会成为游戏产业的附加产业。”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取代or成为工具不过,ChatGPT等AIGC模型也会给游戏行业内的一些从业者带来危机感。“目前比较火的AIGC中有一个是AI绘画的能力,业内的确有说AI的绘画程度已经达到可以取代原画的程度,能够降本增效,所以美术从业人员会比较忌惮,包括相近的程序、策划等岗位也有这样的担忧。”乔月说。“大家常说人最大的竞争力是创造力,而AI最先取代的恰恰是提供创意的工作岗位,因为创造力是基于后天经验培养而成的,同样的经验素材‘喂’给AI也能做到。”乔月认为,“AI绘画技术在手部等细节方面的处理仍然比较粗糙,可以想见未来的工作方式很可能是在AI作品的基础上去人为完善修补,底层的技术会越来越成为一个黑盒工具辅助人类使用。”不过,ChatGPT是否会取代人类,不同岗位的从业者有着不同的感受。从事海外游戏运营工作的陆琪告诉中国商报记者:“用ChatGPT作为工具方便多了,最近在用它帮我写函数,只要描述清楚,其都能写得出来。至于是否会取代人类,这个暂时还不用担心,AI还是比较‘傻’的。”“从产品和运营层面来看,目前的AI还是不够智能,无法考虑到实际运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它能给予一定帮助,但是仍不能完全取代人。”陆琪说。ChatGPT表示不会取代游戏行业从业者。当然,ChatGPT永远表示自己不会“取代”人类。
密集布局 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发展
近日,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火爆再次让人工智能领域成为关注热点。目前,人工智能日益融入经济发展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驱动力量,为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近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助力培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政策措施接连出台,为推动人工智能落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数据标注是人工智能产业中开发机器学习模型的一环。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数字就业中心成立三年多来,通过培训当地女性、返乡年轻人等做数据标注师,助力乡村女性在本地就业。图为工作人员在进行数据标注。(图片由CNSPHOTO提供)多地积极部署人工智能企业总量全国第一、核心区域产业集聚能力全国第一、人工智能论文发表量居全国第一、人工智能算力发展排名全国第一、工业和信息化部“揭榜挂帅”优胜项目的数量居全国第一……这些都是北京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成绩。近日,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单位共同组织的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举行。据悉,此次大会发布的《2022年度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北京市持续保持人工智能领先优势,创新策源地建设提速,在国家人工智能创新体系中占重要地位。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国家人工智能先导区建设成果显著,数字人、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在冬奥会成功落地,彰显科技冬奥魅力。同时,海淀、朝阳、西城、昌平、通州等区已开始或完成“智慧城市大脑”相关部署,北京已迈向全域场景开放的智慧城市2.0阶段。无人出行服务从示范运营迈入商业化试点新阶段,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不断扩容,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融合创新加速落地。事实上,不仅仅是北京,人工智能产业的应用发展正在全国多地加速推进。上海市近日印发《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加快培育壮大包括人工智能产业在内的新兴产业集群。《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构筑产业高端引领发展的新优势新动能,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到2025年将广东打造成全球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战略高地。河北省印发的《加快建设数字河北行动方案(2023—2027年)》提出,加快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雄安城市计算中心、雄安(衡水)先进超算中心、廊坊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依托骨干高校和人工智能优势企业,建设人工智能基础技术开发平台、应用性支撑平台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推动人工智能与5G、超高清视频、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集成电路、车联网等重点领域的融合应用创新。加速创新发展根据中国信通院预计,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增加值)达到5080亿元,同比增长18%。人工智能不断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成为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新动能。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部门印发了《“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要加快推动多模态量化评估、多信息融合情感识别、柔顺自适应人机交互、人工智能辅助等新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中的应用,积极推动外骨骼机器人、养老护理机器人等在养老服务场景的应用验证。值得一提的是,中央加速引导、地方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局面基本形成。《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并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进行布局,分批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去年,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统筹人工智能场景创新;科技部发布《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支持建设包括智慧农场、智能港口在内的十个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此外,人工智能产业在区域经济活动中的价值创造作用也更加凸显。2021年,江苏苏州市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截至目前,已汇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1356家,累计发布应用场景71项,成功培育15家境内外上市企业、两家产值超亿元企业及一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赋能产业升级随着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更多人工智能产业的潜在应用场景将不断涌现。专家认为,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矿山、智能供应链等,为拓展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加速新技术落地,有助于保持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优势。挖掘更多应用场景,着力打通落地环节,推动人工智能与相关行业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应用必将发挥更关键的作用。根据国家信息中心联合浪潮信息日前发布的《智能计算中心创新发展指南》,目前全国超过30个城市在建或筹建智算中心。近年来,政策引导、布局优化、产业体系健全……我国形成了智算中心建设和应用良好的生态循环。2017年出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建立人工智能超级计算中心”。此后,《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多项政策围绕“加快高性能、智能计算中心部署”“打造智能算力、通用算法和开发平台一体化的新型智能基础设施”等作出具体部署。不仅如此,智算中心创新发展有望带动人工智能及相关产业倍速增长,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当前不少地方正大力发展人工智能、芯片、自动驾驶、元宇宙等创新驱动型产业,这些创新产业发展需要大规模智能算力支持。据测算,“十四五”期间,在智算中心实现80%应用水平的情况下,城市对智算中心的投资可带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增长2.9至3.4倍,带动相关产业增长36至42倍。专家表示,智算中心能够提供大规模数据处理和高性能智能计算支撑,将经济、社会、产业中各种模型和经验“固化”下来,形成新的生产力。(依琰)■观点随着ChatGPT等前沿技术的不断涌现,人工智能领域的合规工作也需要加紧推进。下一阶段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要更加突出可信向善,各个先导区在打造典型性应用场景、探索市场化运营机制的过程中,也要协同建立健全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为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经济发展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技术支撑。——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
ChatGPT来了 金融人慌了吗
中国商报(记者 马文博)如果要问近期最火的消息是什么,那无疑是ChatGPT的问世。这款人工智能应用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冲击,它不仅能够“吟诗作对”,还能编代码写程序,就连行业壁垒甚高的金融业都上了“即将被替代掉的十个行业”名单。ChatGPT真有这么神吗?金融人慌了吗?ChatGPT冲击着“脑力劳动者”们。(图片由摄图网提供)1.“失业”寒气传到各行各业《只有干新媒体的才真正焦虑ChatGPT》《ChatGPT已经开始抢金融圈的饭碗了》《ChatGPT刷爆全网,AI干倒搬砖人》……ChatGPT横空出世带来的焦虑感让许多行业从业者直呼“要下岗了”。搜索ChatGPT出现的结果(图片源自网络截图)不得不说,ChatGPT的确有傲人的资本。其上线两个月月活数已经破亿,而达到这一标准,TikTok用了九个月,Instagram用了两年半,Twitter则用了五年。SpaceX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表示:“ChatGPT很惊人,我们离强大到危险的AI不远了”。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也盛赞,ChatGPT这种人工智能技术出现的重大历史意义不亚于互联网和个人电脑的诞生。微软近期也宣布将向OpenAI进行一项为期多年、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投资。站在行业的新风口,多家科技公司表示将加速布局,相关企业的股价应声上涨。那么,ChatGPT究竟是何方神圣,又有何魔力?ChatGPT是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能够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并与用户交流互动。ChatGPT在使用体验上也远超传统的智能聊天机器人,其具有更加生动自然、强大的对话能力,能够进行持续、深入的对话,而且对输入内容包容度高,输出的内容质量也更好。人们可以通过注册官网体验ChatGPT带来的AIGC(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生成内容)服务,网友尝试写命题作文、写文案、聊天、算算术和自主编程等工作,ChatGPT都有令人惊叹的表现。用ChatGPT提问,其给出的回答。(图片源自网络截图)2.金融行业开始落地在金融领域,已经有金融机构开始实践运用ChatGPT了。今年2月6日,招商银行利用ChatGPT生成的文案推介亲情信用卡。工作人员表示,在聊天的过程中,ChatGPT展现了出众的语义理解及信息整合推演能力,甚至很有文采。正如这篇推文所言,“这是金融行业首次尝试与ChatGPT搭档生产宣传稿件”。招商银行使用ChatGPT生成的推文。(图片源自网络截图)对于ChatGPT给银行业带来的机遇,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李晔林撰文称,ChatGPT在银行文本生成类工作场景中具有应用潜力——在前台经营部门的应用方面,由于聊天机器人是ChatGPT唯一的使用和交互形式,其最直观的应用迁移场景是银行的线上客服。在中台管理部门的应用方面,ChatGPT在一定程度上集成了数据管理和自动化流程功能,使其在计划财务、渠道运营、授信管理甚至战略规划等领域都具有应用潜力。除了银行外,财通证券研究团队日前运用ChatGPT写出了超过6000字的医美行业研究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医美行业简介、全球医疗美容市场概述、轻医美的崛起、医美在我国的崛起、全球医美行业主要参与者、ChatGPT对于疫情后中国和全球医美市场的看法等共六部分。用ChatGPT撰写的报告。(图片源自网络截图)度小满CTO许冬亮认为,ChatGPT所依托的大模型基底是语言生成模型和语义理解模型,它的语义生成空间非常大,如果将它的能力放在金融行业中去处理原有的任务,性能和效果将会有显著提升。3.还“差点意思”尽管ChatGPT已经“侵入”金融行业,但想要完全取代人力目前似乎还有些困难。华富人工智能ETF基金经理郜哲表示,ChatGPT写的医美报告用词很抓人眼球,逻辑也很连贯。但如果按照分析师报告的标准来看,仍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数据来源不明、深度不够等。也有分析师表示,报告全文都是定性分析,缺少定量分析,在说“正确的废话”。在保险领域,今年2月13日,中国人寿保险公开了其与ChatGPT的聊天记录。针对中国人寿的提问“保险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ChatGPT回答:“根据当今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许多保险公司正在投入大量投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保险客户的体验,这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更快速地给客户提供服务。装置技术已普遍应用于商业类别,从来自汽车到家庭财产,人工智能可以为顾客提出及时的预警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但本质上,人工智能并不会取代人类的工作,只能更好地协助人们提出更好的决策。”中国人寿与chatGPT的对话。(图片源自网络截图)一方面,ChatGPT只是一种技术手段,需依赖大量的数据支持;另一方面,行业细分领域的专业性、人文关怀等,人工智能还难以深入掌握。“ChatGPT等AI工具可能会替代保险代理人的一部分工作,但是不大可能完全取代保险代理人/经纪人。因为保险对信息准确性、安全性和用户隐私、人文关怀等的要求比较高,还需要解决与人类共情的难题,这些都是以ChatGPT为基础的保险应用场景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轻松集团相关负责人认为。中港通经济研究院表示,ChatGPT的致命弱点是其数据全部来源于互联网上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未必是真实的。“例如我现在在论坛发一个帖子,说1+1=3,那么这个帖子同样属于ChatGPT的资料库。依据或真或假的资料,其产出的内容未必是正确的,这在金融服务业是不能接受的”。值得关注的是,金融业对于数据信息保护的要求也十分严格,是否使用新技术需要较长的时间论证。此外,由于金融较高的合规性要求,ChatGPT的训练会更加严谨,而且在一些层面需要人工等手段的辅助。4.脑力劳动者“世界末日”并未到来有关机构近期的调查数据显示,在292名受访者(主要来自于金融行业)中,超过2/3的人认为自己的工作短期内不会面临风险。在国内做信用评级的阿楠(化名)对未来比较乐观,据她介绍,自己所做的工作不只是写报告,还需要实地调查、访谈,这是不能被取代的。阿楠认为:“至少在我们这一代不会出现认知的大地震”。就算是ChatGPT自己也表示不会“抢饭碗”。ChatGPT表示不会“抢饭碗”。(图片源自网络截图)对于金融产品的推荐方面,ChatGPT则更加谨慎。萨摩耶云科技集团创始人林建明认为,希望借助ChatGPT来进行量化投资和智能投顾,在方向上不是较好的选择。因为ChatGPT无法取代投资顾问的人际关系和投资经验,也不能替代投资顾问根据客户的独特情况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投资建议。有人曾试着询问ChatGPT,结果是“概不回复”。ChatGPT并不推荐股票。(图片源自网络截图)此外,高成本也是一个问题。据悉,如果ChatGPT的回复超过30个单词的话,产生这些文本的成本大约为1美分。据国际金融服务公司摩根士丹利估计,ChatGPT每次回复的成本可能达到传统搜索引擎查询成本的7倍。如果ChatGPT面向大众投入使用,强劲且廉价的算力将成为一段时期内难以克服的瓶颈。全域流量架构师张琦表示,技术革命带来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带来商业革命,最终一定会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出现,都会让一些人失去岗位,但也会产生新的岗位。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赋能很多行业,对于新事物的诞生,人们焦虑是没有用的,要顺势而为。网友评论。(图片源自网络截图)就算以后人工智能会让脑力劳动者产生自我怀疑,但就像一位网友评论的那样:人还是不可取代的呀!
ChatGPT或将引领零售体验变革
中国商报(记者 涂瀚文)最近,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的聊天机器人模型ChatGPT席卷全球。从写论文到写情书,从金融分析到诗歌创作……高度智能化的ChatGPT仿佛无所不能,引发了“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世界”“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等热议。那么,对于零售业来讲,神通广大的ChatGPT能带来怎样的改变呢?未来,ChatGPT与消费者的交互或许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图片由摄图网提供)零售业迎来“多面手”说起聊天机器人来,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客服岗位。“更类人”的ChatGPT拥有强大的语言理解能力和生成能力,几乎可以实现自然、流畅的对话,让人以为自己是在跟一个真正的人聊天。与现实中的员工相比,ChatGPT还有着“博学”“敏捷”“365天无休”等优势。无时无刻不在“学习”的智能客服,知识储备量远远超过任何一位经验丰富的人工客服,而且不会受到情绪、身体健康等因素影响,可以称得上“永远敬业”。“ChatGPT可以24小时在线,为零售企业同时接待数不清的消费者,回答他们的问题。相比之下,人力是有限的,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即使尽最大的努力,也做不到‘秒回’消费者的一切问题。”米雅科技联合创始人杨德宏对此评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ChatGPT用户并不满足于“纯聊天”,而是纷纷要求ChatGPT为其生成各种各样的内容。“给我写一份以体验式消费为主题的演讲提纲”“分析一下一线城市的年轻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营销活动”“写几个适合百货商场的情人节营销文案”……满足人们这些五花八门要求的ChatGPT似乎可以胜任“助理”的角色,为零售从业者分担多方面的日常工作。“我让ChatGPT写了一段老客户回馈活动的文案,感觉还挺不错,可以直接拿来用。”有网友表示,ChatGPT可以满足日常的内容营销需求,“文案虽说没那么出彩,但已完全够用”。一些用ChatGPT生成提纲、演讲稿、统计表、电子邮件等内容的网友也持相似的观点,对ChatGPT的“工作能力”表示认可。在企业内部员工培训方面,ChatGPT也可以输出大量专业内容,并与学习者进行互动。人工智能培训师能够跨越时空限制,基于移动端,随时随地进行一对一的培训,这不仅减少了人力的投入,也让培训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以便利店为例,员工可以在店内与ChatGPT对话,在货架前学习商品陈列的艺术,在冷柜旁查询存放酸奶、NFC果汁应该设定的温度,在仓储区了解库存管理注意事项……体验式培训让员工身临其境。还有不少网友尝试用ChatGPT写代码、定位并修改bug(程序错误),他们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晒出了ChatGPT“光速交卷”的截图,惊呼“底层程序员要失业了”。学习能力强大、效率惊人还不需要休息的ChatGPT,有望进一步降低中小零售企业数字化的门槛,不过,如何有效地沟通并满足产品需求也是一门学问。一位体验了ChatGPT的程序员表示,至少在现阶段,人工智能的“理解”与“创造”仍有明显的局限性,ChatGPT可以执行明确、具体的指令,作为辅助工具减轻编程人员的工作量,但“只靠ChatGPT是做不出零售商想要的能领券、能下单、能积分的线上商城的”。ChatGPT离企业还有多远“手机刚出来的时候也很‘笨’,只能用来通话,但现在其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说,研究ChatGPT在零售业的落地,不能只看它眼下能做哪些事,还需要我们充满想象地去思考未来可能实现的应用场景。”杨德宏表示,ChatGPT对零售企业来说“还是新物种,但有很多潜力可挖”。“我用ChatGPT分析了‘Z世代’购物者的购买偏好,它很快就从品质、创意、情感价值、社会责任感等几个方面给出了答案。这些内容在专业人士看来没什么新鲜的,就像网友调侃的‘正确而无用的废话’,但人工智能不会止步于此,有了足够庞大的数据,ChatGPT可以比人类专家更快、更准确地分析消费趋势,或者回答零售企业关心的其他问题。”杨德宏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创新往往伴随着高昂的研发、试错成本。从市场集中度来看,我国零售企业以区域型中小企业为主,头部连锁企业市场占有率较低,其中并没有与沃尔玛体量相当的零售巨头。因此,大部分零售企业在引入新技术时都会选择通过外部合作方式,企业自身的技术实力相对有限。“ChatGPT现在这么火,被很多零售企业看在眼里,大家也意识到了其中的商业价值,但难点在于不知道怎么‘为我所用’,在零售场景中把ChatGPT的价值释放出来,转化成新的增长动能。”杨德宏认为,作为工具的ChatGPT目前并不能“主动”为零售企业提供帮助,还需要使用者的不断“训练”与进一步打磨。随着百度、阿里、腾讯、京东、网易等多家互联网企业相继入局研发中国版ChatGPT,零售企业距离“实用、好用、管用的ChatGPT”又近了一步。正如当前市场上大量存在的零售数字化服务商一样,在不远的将来,互联网平台企业和零售技术企业也会帮助零售企业快速适应这项新技术,让ChatGPT在零售行业“遍地开花”。此外,还有一些零售从业者对ChatGPT的安全性存在顾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不乏“你无法处罚一个虚拟员工”“人工智能造成的损失谁来买单”等质疑。“就像无人驾驶车辆造成的交通事故怎么定责一样,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解决ChatGPT的安全隐患问题和可能引起的纠纷,是政府管理者、专业人士需要研究的。而零售企业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把这一工具使用好。”杨德宏表示。零售业或将开启新篇章对于零售企业来说,提升消费者体验是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而技术在这一过程中长期扮演着重要角色。杨德宏表示,体验创新是随着技术发展而不断迭代的,正如过去人们很难想象即时零售的便利性,未来ChatGPT与消费者的交互也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以常见的买菜场景为例,沃尔玛、乐购等多家国际连锁零售企业曾推出菜谱推荐功能,帮助消费者更轻松地做出购买选择。其中,沃尔玛的“AR购物滤镜”支持消费者扫描食材,获取由烹饪网站提供的10份菜谱,并一键跳转到沃尔玛的在线购物页面,而ChatGPT则可以走得更远。试想一下,当你站在超市的生鲜售卖区,发现新到的竹荪品质很不错,但平时不常吃这种蔬菜,就可以随时询问ChatGPT“竹荪适合跟什么一起吃”“有哪些推荐的菜谱”“这道菜是否适合老人食用”“有没有更清淡爽口的做法”……一边聊天,一边可以挑选其他需要的食材。烹饪指南、营养价值、食用禁忌、保存方法,甚至是商品原产地的风土人情,ChatGPT似乎可以满足人们的一切好奇心,让购物变得更加轻松、有趣。不过,就现阶段而言,ChatGPT还远远称不上“无所不知”,杨德宏举了一个具体例子:“如果你问ChatGPT三文鱼怎么做好吃,或者如何挑选新鲜的三文鱼,它可以回答得又快又好,但如果你想知道家附近的超市现在有没有三文鱼、是否新鲜,ChatGPT就‘爱莫能助’了。要回答这样的问题,ChatGPT需要‘学习’、掌握的并非某种知识、理论,而是这家超市的库存管理系统的实时数据。”对此,有消费者表示,菜谱等信息“都是锦上添花,有需要完全可以自己搜索,不如让人在线了解商品的具体情况来得实在”。这也意味着,如果无法回答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智能客服起到的作用终究是有限的。杨德宏认为,ChatGPT作为新兴技术,落地应用尚不成熟,对零售行业的价值还需要进一步挖掘与验证,但相信这项技术的未来拥有无限可能。“就像我们如今常挂在嘴边的‘互联网+’一样,以后很可能也会有‘ChatGPT+’,大数据、图像识别、增强现实、自动化库存管理等等,或许都可以与ChatGPT有机结合起来,带来零售体验的变革升级。”
爆火引担忧 ChatGPT能否取代人类?
中国商报(记者 赵熠如)从天气到交通,从文案策划到送女友礼物,ChatGPT以其高效的信息检索能力、精准的语言编纂能力火爆全网。微软、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巨头纷纷入场,人们在乐此不疲地与ChatGPT进行交流对话的同时,也不禁担忧:人工智能真的会取代人类吗?ChatGPT正在以其强大的人工智能语言处理能力火爆全网。(图片由摄图网提供)ChatGPT能做什么当你还在面临写文章卡壳、欠缺问题解决方案时,ChatGPT已经可以轻而易举地帮你解决这些烦恼了。它不仅可以快速帮你拟出文案来,还可以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找出问题最优解。其仿真智慧程度有时会让人产生错觉:自己仿佛是在与真人交流对话。ChatGPT正在以其强大的人工智能语言处理能力火爆全网。ChatGPT是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在2022年11月30日开发的一种聊天机器人模型,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例如撰写邮件、论文、脚本,制定商业提案,创作诗歌、故事,甚至敲代码、检查程序错误等。“ChatGPT可以用于各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包括对话场景、搜索场景。基于GPT-3模型已读取的数据,ChatGPT可以回答用户的所有问题,甚至可以为用户推荐适配的产品、服务。”IDC中国研究总监卢言霞表示。搜索引擎先“慌”了高效、快捷、精准的问题检索和语言处理能力,不禁让人们发出疑问:ChatGPT会取代我们吗?对此,先行一步的是全球各大搜索引擎巨头。2月8日,微软与其所投资企业OpenAI实验室宣布将推出ChatGPT支持的搜索引擎Bing及Edge浏览器。“AI将从根本上改变每个软件的类别,从最大的类别——搜索开始。”微软董事长兼CEO萨蒂亚·纳德拉说,“今天,我们推出了由AI copilot和聊天机器人驱动的Bing和Edge,以帮助人们从搜索和网络中获取更多信息。”2月7日,百度宣布将ChatGPT项目名称定为“文心一言”,英文名“ERNIE Bot”,将于3月完成内测,面向公众开放。百度在人工智能四层架构中有全栈布局,包括底层的芯片、深度学习框架、大模型,以及最上层的搜索等应用,而文心一言则位于模型层。2月6日,谷歌公司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在一篇博文中公布了一款名为Bard的对话聊天机器人,将其描述为“实验性的对话式人工智能服务”。据桑达尔·皮查伊透露,该软件将“在未来几周内更广泛地提供给公众”。搜索引擎巨头急于推出ChatGPT项目,与其说是在科技道路上的又一次攻坚,不如说是担忧被取代的“恐慌”。投行摩根士丹利的首席谷歌分析师布莱恩·诺瓦克在一份报告中称,语言模型可能会“颠覆谷歌作为人们上网入口的地位。”而谷歌23号员工、Gmail的创始人保罗·布赫海特则表示:“谷歌可能只需要一两年时间就会被彻底颠覆。AI将会消灭搜索引擎的结果页面,即便谷歌跟上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脚步,其最能赚钱的业务也将大不如前。”不过,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认为,ChatGPT和搜索引擎之间应该是互补的关系,而非替代关系。“目前ChatGPT最显性的价值和落地场景正是搜索。从短期来看,ChatGPT肯定会‘吃’掉搜索引擎的一部分份额,因为我们的一些搜索行为其实只是想要一个答案,而不是一堆搜索结果。但从长远来看,ChatGPT和搜索引擎应该是互补的关系。一来,有些问题ChatGPT是拒绝提供结果的;二来,它毕竟是机器人,提供的答案不一定是人们想要的或者准确的;三来,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人们可能要的不是一个答案,而是正、反各方的结果。所以,很多场景我们还是需要搜索引擎的。”刘兴亮表示。对于ChatGPT与搜索引擎的结合发展,刘兴亮认为,类ChatGPT技术是对搜索引擎很好的补充,一些特定场景个性化的问题可以用这类技术生成答案,能更好地提升用户体验,或将引领搜索引擎的代际变革。同时,搜索引擎是互联网的最大入口之一,也将成为类ChatGPT技术最普惠的落地场景,让技术人人可用。我们会被取代吗事实上,不仅是搜索引擎巨头对此会有被取代的恐慌,ChatGPT所具备的信息检索、语言编纂、逻辑梳理等功能也让每个人陷入担忧:自己的职业是否会在某一天被取代。ChatGPT可以通过美国医生执业考试,能在SAT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大学生可以用它来写论文、做作业,程序员可以用它debug;员工可以用它写邮件,自媒体博主甚至可以用它来写博文……而当人们问它“ChatGPT能否取代人类”时,它反而会表示:“ChatGPT是一个优秀的工具,可以协助人类完成很多工作,但它不能取代人类,人类仍然是世界的核心和主人”“虽然它有许多强大的功能,但是它只能在人类指导下使用,不能取代人类”,等等。这同样也是AIGC带给人们的思考。AIGC指的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生成内容,是继PUGC(专业生成内容)、UGC(用户生成内容)之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生成内容的新型生产方式。AIGC的文本和艺术创作能力不容小觑。2022年8月,Jason Allen凭借AI绘画作品《太空歌剧院》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新兴数字艺术家竞赛中获得了“数字艺术”类别的一等奖,该作品通过AI绘画应用Midjourney生成,获奖者仅是在生成绘画的基础上用Photoshop对作品进行调整。ChatGPT等AIGC模型会取代人类吗?“ChatGPT在写作文稿、检索信息、商业营销、提升写作效率和生产力方面具有积极价值,可以在很多行业作为助手,甚至取代一些不需要太多思考的岗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ChatGPT写作的文章感情色彩相对缺失,检索到的信息准确性还有待提升,缺乏对信息的深度加工分析能力,对于需要作出主观判断的事项还力有不逮,目前还难以从事一些需要深度思考的复杂思维工作。不过,它的不断优化将对人类社会带来不小的冲击,迫使我们持续学习、深入思考,从事做更多创造性的工作,避免未来因为某些工作岗位减少而出现失业的风险。”“ChatGPT以及所有AIGC模型,只能在人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组合与联结,速度固然很快,但不会产生颠覆性的发明和变革。”刘兴亮认为,“ChatGPT不能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人类的未来和发展仍然需要人类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发展中的安全治理当前,ChatGPT等AIGC模型的商业前景被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非常广阔”。根据腾讯研究院发布的《AIGC发展趋势报告2023:迎接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时代》,AIGC的商业化应用将快速成熟,市场规模会迅速壮大。当前AIGC已经率先在传媒、电商、影视、娱乐等数字化程度高、内容需求丰富的行业取得重大发展,市场潜力逐渐显现。该报告援引AI作画平台6pen的预测称,未来五年10%—30%的图片内容将由AI参与生成,有望创造超过6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也有国外商业咨询机构预测,2030年AIGC市场规模将达到1100亿美元。安信国际TMT分析师汪洋认为,国外的一些大公司,例如微软、谷歌等,均非常重视AIGC的发展方向,而且AIGC已经开始了正式的商业化落地进程,但是国内AIGC的发展还属于比较早期的阶段。对于国内来讲,突破底层的核心技术还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但其发展方向还是非常令人欢欣鼓舞的。卢言霞认为,基于ChatGPT可能会诞生一批新创企,但单纯依赖大模型无法为创企提供持续的竞争力。垂直领域的数据、面向场景的模型优化、工程化的解决方案,才是将AI落地的根本,也是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未来可能的形式是部分企业提供基础模型,部分企业基于基础模型开发面向多场景的AI应用。与此同时,卢言霞认为,短期内ChatGPT对市场的影响有限,长期来看这些模型甚至在三年以后会退出市场,其真正的启示一方面在于语言模型的演进推动通用AI的到来;另一方面在于大模型落地推动AI开发范式的转变,促进产业链细分。除此之外,ChatGPT等AIGC模型所带来的安全合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学术伦理方面,运用ChatGPT完成论文变得更加容易,一方面导致人类独立思考能力可能会被削弱;另一方面,也将加剧学术造假,增加著作权纠纷和学术不公平的问题。目前,也有一些检测ChatGPT的软件被开发出来,用于识别是否是人工智能生成的论文。”郑宁说,“在新闻伦理方面,运用ChatGPT生成的新闻由于信息不准确,可能存在新闻造假、谣言等问题。而在数据、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方面,ChatGPT可能在收集、处理数据、信息时,未征得用户授权,或者超范围使用,导致个人信息和隐私泄露的风险,滋生违法犯罪。”对于如何更好地使用ChatGPT等AIGC工具,郑宁认为,首先要由政府和行业协会牵头,使企业尽快形成行业共识,出台使用指引,提示伦理和法律风险,并要求相关企业做好合规工作;其次要通过政府、媒体、企业等做好用户教育,让用户了解如何正确合法使用该工具。
国产新冠口服药打响市场争夺战
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目前,我国新冠口服药市场已形成“3(国产)+2(进口)”的格局。除获批上市的真实生物、先声药业、君实生物外,还有超过10家国内药企对新冠口服药市场虎视眈眈。值得关注的是,资本市场的反应或给火热的新冠口服药市场浇一盆“冷水”。多位业内人士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国内未来还有更多的新冠口服药上市,供应增加,市场竞争激烈,未来药品降价也在意料之中。目前,我国新冠口服药市场已形成“3(国产)+2(进口)”的格局。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国内未来还有更多的新冠口服药上市,供应增加,市场竞争激烈,未来药品降价也在意料之中。(图片由摄图网提供)国产新冠口服药争相上市目前,国内已上市新冠口服药包括国产新冠口服药——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片、先声药业的先诺欣(SIMO417)、君实生物的民得维(VV116),以及进口新冠口服药辉瑞的Paxlovid、默沙东莫诺拉韦胶囊。值得关注的是,先声药业、君实生物旗下的新冠口服药于近日获批上市,此后或将与辉瑞旗下的新冠口服药正面竞争。安心医药会客厅主理人安心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先声药业的先诺欣和君实生物的民得维与辉瑞的Paxlovid是针对同一种靶点的药物,是在国外药企已经验证该靶点的药物研究对抑制新冠病毒有效的情况下,我国药企快速跟进研究生产的药物。其作为国内药企,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未来在价格上与Paxlovid拉开差距也在情理之中。另外,其研发的药品虽然是新药,但由于是跟随靶点研发的,因此其研发成本或较Paxlovid大幅降低,药品价格也会更低一些。目前,先声药业对北京市医保局的首发报价为750元/盒,君实生物旗下新冠口服药还未公布价格。君实生物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我们会在获批后立即投产,尽全力加速各项进程,尽快实现发货及落地销售,以期尽早让药品到患者手中。”目前,仍有多款国产新冠口服药正在等待上市。安信证券研报预计,今年多个国产新冠药将在第一季度上市。目前,众生药业、前沿生物、广生堂、开拓药业均处于三期临床阶段,还有多家国内药企的在研药物进入临床阶段。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对记者表示,随着更多国产新冠口服药的入局,后来者还会有市场,但错过了感染高峰期,失去了先发优势,市场机会已经大不如前。资本市场或“不买账”在发布国产新冠口服药获批上市的消息后,先声药业、君实药业的股票均下跌。“这与药企目前的亏损情况有关。”国内某头部证券企业相关负责人金逸对记者坦言,药企前期在新冠口服药研发上投入了太多资金,综合市场分析,新冠口服药上市后,价格不会太高,药企能不能保证利润,是需要资本市场观察的。值得关注的是,后续国内新冠口服药的供应或持续加大。君实生物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已就产能提前做好了布局和规划,相关产品将在获批后投产,经过逐步爬坡后相信可以满足全国的需求。另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共有100多家企业参与新冠药物的研发,涉及研发项目150余个。有投资者结合产能、需求计算,若今年一季度新冠口服药集中上市,那么未来三至五年内,新冠口服药的价格或降至低点。目前,A股市场上多家“新冠概念”的企业已公布2022年业绩预告,均为亏损状态。君实生物表示,受在研项目及储备研发项目的投入处于较高水平影响,2022年预亏达到23.9亿元;华大基因表示,净利润同比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新冠业务发生变化;康泰生物表示,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外新冠疫苗接种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公司新冠疫苗销量大幅下滑。“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后续新冠口服药的市场需求也会有所回落,再加大投入的药企将面临较大风险。” 金逸说。会陷入“价格战”吗随着多款新冠口服药的上市,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布局该领域的企业会陷入“价格战”。近日,国家医保局对外发布的《新冠治疗药品价格形成指引(试行)》提出,引导企业公开透明合理制定新冠治疗药品价格。此前,新冠治疗口服药阿兹夫定片、清肺排毒颗粒2个药品已经通过谈判降价正式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其中,阿兹夫定片的医保价格为11.58元/片/3mg,3mg规格降价约35%。君实生物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定价还在与相关部门积极沟通中,将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进行申报及测算,形成合理定价。而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民得维也将被纳入临时医保药品目录。产能增加也是影响新冠口服药后续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已经投入市场的真实生物旗下的阿兹夫定片在河南平顶山生产基地正式投产,未来制剂年产量可达30亿片。若按照14天一个疗程计算,足够供应超2亿名患者使用。“价格还要和产能相匹配。供应市场的药品越多,价格自然越便宜。”金逸表示,“目前来看,已经有新冠口服药获批上市的药企均有加大产能的计划,后来者或也对产能有相应的规划。新冠口服药的价格越来越低或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到2025年数据安全产业将超1500亿元
近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1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补齐发展短板,促进各领域深度应用,发展数据安全服务,构建繁荣产业生态,推动数据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强数据安全产业体系和能力,夯实数据安全治理基础,促进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专家表示,意见从顶层政策层面为我国数据安全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推动力。未来,数据安全产业将在创新能力提升、标准体系建设、技术产品推广应用、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规模将持续高速增长。同时,意见将引导大型企业向龙头骨干发展,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推动产业全面发展。数据安全是数据经济产业的基石。专家表示,随着东数西算工程的推进,数据流通环节和数据量将会显著增加,将大幅带动数据安全的相关需求。图为重庆市荣昌区的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图片由CNSPHOTO提供)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数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和核心引擎,数据安全已成为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数据安全产业对于提高各行业各领域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加速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和价值释放,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我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工作,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相继颁布实施,国家数据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正式建立,数据安全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发展数据安全产业既是数字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使然,也是新时代使命使然。意见提出,到2025年,数据安全产业基础能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生态和创新体系初步建立,标准供给结构和覆盖范围显著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升,重点行业领域应用水平持续深化,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数据安全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建成5个省部级及以上数据安全重点实验室,攻关一批数据安全重点技术和产品。应用推广成效显著,打造8个以上重点行业领域典型应用示范场景,推广一批优秀解决方案和试点示范案例。产业生态完备有序,建成3至5个国家数据安全产业园、10个创新应用先进示范区,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到2035年,数据安全产业进入繁荣成熟期。产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数据安全关键核心技术、重点产品发展水平和专业服务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各领域数据安全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显著提高,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产业人才规模与质量实现双提升,对数字中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幅提升。提出七项重点任务意见从两个层面明确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七项重点任务,一个层面是围绕产业本身要做什么,明确了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壮大数据安全服务、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和推广技术产品应用四项重点任务;另一个层面围绕以什么为抓手,明确了构建产业繁荣生态、强化人才供给保障和深化国际合作交流三项重点任务。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方面,明确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构建数据安全产品体系,发展面向重点行业领域特色需求的精细化、专业型数据安全产品,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解决方案和工具包。同时,布局新兴领域融合创新,加强第五代和第六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的数据安全需求分析,推动专用数据安全技术产品创新研发、融合应用。意见提出,要提升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应用水平,加强应用试点和示范推广。深度分析工业、电信、交通、金融、卫生健康、知识产权等领域数据安全需求,梳理典型应用场景,分类制定数据安全技术产品应用指南,促进数据处理各环节深度应用。推动先进适用数据安全技术产品在电子商务、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线上办公、直播新媒体等新型应用场景,以及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国家算力枢纽节点等重大数据基础设施中的应用。同时,开展重点区域和行业数据安全应用示范,打造数据安全创新应用先进示范区,集中示范应用并推广数据安全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立足数据安全政策基础、产业基础、发展基础等因素,布局建设国家数据安全产业园,推动企业、技术、资本、人才等加快向园区集中,逐步建立多点布局、以点带面、辐射全国的发展格局。实施数据安全优质企业培育工程,建立多层次、分阶段、递进式企业培育体系,发展一批具有生态引领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特色优势的数据安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一批技术、产品全球领先的单项冠军企业。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带动中小微企业补齐短板、壮大规模、创新模式,形成创新链、产业链优势互补,资金链、人才链资源共享的合作共赢关系。保障发展目标落地为切实推动数字安全产业健康发展,意见提出加强组织协调、加大政策支撑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三方面保障措施。其中,在加大政策支撑方面,将研究利用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工具支持数据安全技术攻关、创新应用、标准研制和园区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数据安全企业享受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优惠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向数据安全领域,支持数据安全保险服务发展。支持数据安全企业参与“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通过国家产融合作平台获得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数据安全人才培养如何有效落地?意见以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统筹协调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全面化、系统化构建数据安全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培育和壮大数据安全专业人才队伍。基础教育方面,推动普通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加强数据安全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强化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习实训等。职业教育方面,制定颁布数据安全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标准、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并鼓励科研机构、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优质企业和培训机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选拔、培养和激励机制方面,开展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工作,推广优质数据安全培训项目,打通人才供给通道。人才引进方面,鼓励企业择优引进海外优质人才与创新团队,扩充数据安全人才力量。意见要求,要充分发挥国家数据安全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将发展数据安全产业作为提高数据安全保障能力的基础性任务,央地协同打造数据安全产业链创新链。各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发展合力,确保任务落实。各地有关部门要强化资源要素配置,推动产业发展重大政策、重点工程落地。(文言)■目标到2025年,数据安全产业基础能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数据安全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到2035年,数据安全产业进入繁荣成熟期。产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数据安全关键核心技术、重点产品发展水平和专业服务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任务●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壮大数据安全服务●推进标准体系建设●推广技术产品应用●构建繁荣产业生态●强化人才供给保障●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2022产业观察丨文化输出展现张力 中国游戏跑步出海
中国商报(记者 赵熠如)陆琪从事海外游戏运营工作已有8年时间。“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根据数据进行产品调优。毕竟出海产品自身质量要过硬,而且市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不断满足用户需求,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才能跟得上目前的市场变化。”陆琪说。在过去的一年里,陆琪真切地感受到游戏出海的“风力”变了,同行者越来越多。陆琪的感觉没错。2022年,越来越多的游戏企业吹响了进军海外游戏市场的号角。在这条开满玫瑰而又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如何向海外输出更多更受欢迎的游戏,令从业者绞尽脑汁。2022年,越来越多的游戏企业吹响了进军海外游戏市场的号角。如何向海外输出更多更受欢迎的游戏,令从业者绞尽脑汁。(图片由摄图网提供)爱游戏所以卖游戏“除了产品调优外,我还需要承接运营部门和本地化部门的需求,同他们探讨需求的可行性。”陆琪对中国商报记者说,“因为本地化部门会更加理解和契合当地用户的属性,如果大家都很认同且有一定的数据支撑,我就会展开下一步的工作。”思涵就职于三七互娱,从事海外市场推广业务已长达10年。她对于游戏出海有着自己的理解。“我的日常工作就是为产品寻找新的营销点,并进行包装、推广。”思涵说,“比如,我们在《叫我大掌柜》中推出融入京剧玩法的版本‘畅音阁’,在趣味游戏内容中植入《闹天宫》《白良关》等多个剧目,在勾勒脸谱、唱念做打中解读京剧的文化故事以及脸谱色彩性格文化,让京剧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被更多的人所知晓。”驱使陆琪和思涵从事多年海外游戏工作的最大动力是热爱。“我个人对于游戏比较痴迷,所以选择了与爱好相同的行业。而且因为有海外留学的经验,在语言方面有一定优势,所以选择了这个岗位。”陆琪说。“当时我和很多毕业生一样,处于‘就业是基于专业,还是始于兴趣’的十字路口,最后还是选择了游戏行业。”思涵说,“我对创意创作类的相关工作十分感兴趣,所以选择了海外游戏市场推广这个岗位。那时候游戏行业还不像现在这么普及。”除了热爱之外,这些选择的背后还有着对工作价值的认可,以及对游戏出海前景的看好。“从事海外游戏市场工作,可以让我从更多的维度去看产品推广,接触到非常全面的资源,也能实践不同类型的创意推广模式。要胜任这份工作,我觉得创意创作能力、专业知识储备(即游戏用户、目标市场)是Top2的两个技能。”思涵说。“海外市场是很有前景和发展空间的。目前世界上的知名游戏大公司,发行游戏都是在全球范围。”陆琪说,“闯荡全球市场是未来游戏产品的趋势,游戏出海将成为常态。”在2022年,中国多家游戏企业加大了出海力度,发行、投资、合作等多项举措并行,其背后不仅有着对海外市场的渴望,也有着些许无奈。2022年,随着宅经济带来的红利以及电竞IP在全球的扩张,电子竞技的热潮席卷全球。(图片由CNSPHOTO提供)步履维艰的国内市场之所以让游戏企业纷纷选择出海,首先与日渐缩窄的国内游戏市场规模有关。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发布的《2022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477.89亿元,同比下降1.8%;2022年上半年中国游戏用户约有6.66亿人,同比下降0.13%。伽马数据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7—9月)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22年7—9月,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597.03亿元,环比下降12.61%,同比下降19.13%。伽马数据显示,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在2022年10月、11月均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分别下降18.10%、19.23%。不仅如此,游戏市场的门槛也随着游戏版号数量的减少而不断提高。2022年12月28日,当年的最后一批游戏版号发放完成,共有84款国产网络游戏获得游戏版号。至此,在2022年总计只有7个月下发版号的情况下,国产游戏共获得版号468款。而数据显示,从2017年至2022年,游戏版号数量分别为9368个、2105个、1570个、1405个、755个、468个,数量越来越少。与此同时,与游戏企业有关的投融资也在减少。2022年,国内游戏业至少发生了70起投融资事件(标的公司或资方里包含中国企业),较2021年的153起减少约54%,较2020年的108起减少约35%。事实上,国内游戏市场几近见顶的现象,在头部游戏企业身上也有所体现。以腾讯为例,2022年前三季度,腾讯本土游戏市场收入分别为330亿元、318亿元、312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1%、7%。国内游戏市场越来越“卷”,竞争越来越激烈,这让游戏企业纷纷寻求新的出路,将目光转向海外市场。国内游戏市场越来越“卷”,游戏企业纷纷寻求新的出路,将目光转向海外市场。(图片由摄图网提供)充满希望的海外市场我国自主研发游戏在海外的增长势头不容小觑。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GPC)与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我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89.89亿美元,同比增长6.16%。一些中国游戏也逐渐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以美国市场为例,根据游戏产业分析机构Sensor Tower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美国移动游戏市场洞察》,2022年上半年共有23款中国手游入围美国畅销榜Top100,合计吸金14.1亿美元,占Top100总收入的20.6%。其中,《原神》以1.4亿美元收入继续稳居“出海”美国收入榜首;排在第二至第四位的《State of Survival》《使命召唤手游》以及《万国觉醒》同样在2022年上半年分别实现收入破亿元。其中,《原神》由米哈游公司开发,《使命召唤手游》由动视暴雪与腾讯联合推出,《万国觉醒》则来自于莉莉丝公司,而《State of Survival》的开发公司FunPlus则多年面向海外市场发行游戏产品。美国、日本、韩国成为中国游戏企业出海的主要目标市场。《2022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22年1—6月,在中国自主研发移动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地区分布中,美国市场占31.72%,日本市场占17.52%,韩国市场占6.29%,合计占比达55.53%。不仅如此,海外游戏市场确实有更大的成长空间。《2021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末,中国游戏海外创收180.13亿美元;而Newzoo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游戏行业收入达到1803亿美元……可供中国游戏拓展空间的舞台还很大。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马晓轶在采访中表示,以前他只花20%的时间去关注海外市场,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国度过,而现在则要花大约60%的时间关注全球市场。网易CEO丁磊也表示,网易游戏海外市场营收占比达10%以上。未来,网易希望海外市场占比能达到40%—50%,与更多的海外优秀团队合作,让他们也参与内容开发。“游戏出海是目前国内游戏企业都会考虑的一个问题,毕竟国内市场已经被这些企业摸清楚,而玩家也被国内的游戏厂商分割占据,属于‘僧多粥少’的状态。所以,如果想拓展公司的业务,出海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陆琪说。海外市场空间广阔,出海成为国内几乎所有游戏厂商的选择。(图片由摄图网提供)荆棘之路上摸索前进不过,游戏出海也面临重重挑战。对此,陆琪深有感触。“产品出海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使产品本地化。”陆琪说,“产品本地化就是说语言和文化发源有着很大的不同,可能一款在国内市场依靠剧情就能火爆的游戏因为翻译或者文化上的差异,在海外却无法获得玩家的青睐。除了本地化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问题,比如市场渠道、分发模式、政策限制等。这些与国内游戏市场不同的环境,都是出海过程中会遇到的难点问题。”“目前中国游戏出海并不像国内市场这样成熟,很多企业仍在摸索中。”陆琪说。游戏市场研究机构Sensor Tower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手游市场营收同比减少12.7%,玩家付费缩水,整体营收规模仅为193亿美元。全球手游市场面临增长乏力的困境。受此影响,中国游戏海外市场收入连续四个季度呈下降趋势。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42.62亿美元,环比下降3.91%,趣加FunPlus、莉莉丝、腾讯旗下的《State of Survival》《万国觉醒》《和平精英》等头部产品收入环比均有所下降。“与出海游戏的收入相关联的因素太多了,比如产品本身(游戏类型、风格)、出海的市场(日韩、东南亚、拉美、欧美)、目标用户的属性(年龄、性别、社交和经济类型等),这些都能直接影响收入。”陆琪说。“海外市场开发的难度较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易观分析文化消费行业分析师马阿鑫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其一,针对成熟市场,如美、日、韩,用户单一付费金额、意愿较强,但买量成本高昂,企业进行线上线下产品推广的难度较高;用户品类倾向较为明确,特定细分品类赛道的竞争压力较大。其二,针对新兴市场,诸如拉美、东南亚等地区国家,用户需求旺盛、市场空间较大,但用户付费能力仍有待培养,单一产品试错成本较高。”“总体来看,海外市场开发考验的不仅仅是企业的产品本身,还包括发行、运营等方面,对企业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马阿鑫表示。三七互娱产品副总裁殷天明也表示,出海的困难程度、投入周期显然被很多人低估了。“海外业务很难一蹴而就,团队深耕了十余年才逐渐探索出一套产品立项、测试上线、运营回收的出海方法论。”殷天明说。“真正想出海的产品,还是要从产品本身出发,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让玩家看到企业是用心在做游戏。”陆琪说。在ChinaJoy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上,cosplay模特在体验手游。(图片由CNSPHOTO提供)另辟蹊径的文化出海为中国游戏出海拓宽了思路的,则是中国文化出海。以《原神》为例,米哈游制作发行的《原神》于2020年和2021年连续获得TGA(“游戏界奥斯卡”的全球游戏大赏)年度最佳移动端游戏等多项全球游戏行业顶级奖项。其中富含中国文化元素的场景、音乐、剧情,在潜移默化中让外国玩家感受到中国的文化内涵。选择通过文化出海来带动游戏出海的,不止米哈游一家。三七互娱也尝试从游戏题材、内容玩法、推广素材等方面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以激起国外玩家从游戏中体验与探索中国文化的兴趣。例如,其在全球发行的中国古代模拟经商手游《叫我大掌柜》,在面向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游戏版本中加入了海上丝绸之路、赛龙舟、皮影戏等极富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元素。三七互娱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中国文化出海跟当地文化界去做内容的融合,能更有效地达到微创新的效果。现在出海也不容易,颠覆性的创新需要承担的风险比较高。而在微创新方面,中国厂商在做本地化改造的过程中,在中国文化内容的基础上融合当地文化,可以给玩家带来一定的新鲜感,并起到吸引玩家的作用。”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认为,游戏通过世界观构造、场景构图、故事和剧情、人物形象和台词、服化道设定等多个层面来对外输出中国文化。与电影和图书相比,游戏的优势是拥有“无限货架”的特征,可以持续地输出和供给。游戏在传播中国文化层面拥有巨大优势,已经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承担这项工作的,大多是年轻力量。据陆琪介绍,她身边从事游戏出海工作的,大多数为20岁至30岁的年轻人。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行业。“随着游戏产业的蓬勃发展,大家可以看到游戏产品质量也在大幅提升。与过去相比,现在大家更愿意沉淀下来,选择细水长流的精细化长线游戏。”思涵说,“能将中国游戏向全世界推广,让其中的价值和理念为更多人的所认可,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2022年产业观察丨互联网业降本增效显真章 短视频成必争之地
中国商报(记者 赵熠如)2022年互联网企业最欣慰的莫过于“降本增效”初见成效——有的亏损缩窄,有的实现了盈利。不过,在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的同时,短视频因其更“百搭”的商业模式而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在互联网行业挑战与希望并存的一年中,多项政策的颁布让行业逐渐朝着更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2022年,短视频因其更“百搭”的商业模式而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图片由摄图网提供)降本增效见成效2022年的互联网企业,最大的共同点莫过于“降本增效”初见成效。在拼命削减开支用度后,多家互联网企业的财务报表显得“好看”了些,即使营收可能仍然呈现负增长,但利润纷纷开始出现同比或环比正增长。腾讯在2022年第三季度实现了净利润(Non-IFRS)同比增长2%,结束了连续四个季度的下滑,回归到正增长轨道。百度核心经营利润实现了自2021年第二季度以来的首次同比增长。不仅如此,归属于百度集团的净利润也同比增长16%,超出市场预期。对此,百度首席财务官罗戎表示,这一成绩归因于百度在降本增效方面的不懈努力。爱奇艺更是在2022年实现了连续三个季度的运营盈利。2022年第三季度爱奇艺Non-GAAP运营利润为5.24亿元,环比第二季度增长53%。爱奇艺CEO龚宇表示,通过前三个季度的努力,爱奇艺已完成“标志性逆转”,业务远超年初时设定的目标。同样在降本增效道路上“辛苦攀岩”的还有知乎和B站。深陷亏损泥潭的知乎,在连续多个季度净亏损同比增速超过50%之后,在2022年第三季度净亏损步伐放缓。通过削减成本和费用,其净亏损同比增幅第一次下降为10.3%,更实现了环比减少。知乎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源对于知乎实现短期盈利充满了信心。B站2022年第三季度净亏损17.2亿元,同比收窄36%,环比收窄15%。B站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睿仍将组织“去肥增瘦”、业务降本增效、业绩盈亏平衡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各企业降本增效的主要手段,无外乎裁员、人员优化、缩减业务成本与费用支出,并裁撤掉一些“不赚钱”的业务。以腾讯为例,在2022年4月至8月的短短几个月时间,腾讯停止运营近十款知名产品,而且从2022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其员工数量分别为11.62万人、11.07万人、10.88万人,前后裁员共计超7000人。“2022年互联网公司通过裁员、裁撤不盈利业务的方式实现降本,同时通过加大新业务投入以及对成熟业务的创新实现增效,基本上达到了一定效果。”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告诉中国商报记者,“2023年降本增效还会继续。”短视频成增长利器短视频对于互联网企业的重要程度,在2022年12月腾讯内部员工大会上被着重提出。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直言,WXG(微信事业群)最亮眼的业务是视频号,基本上是全公司的希望。“短视频三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对整个互联网的冲击相当大,它会侵蚀掉很多长视频、游戏等产品的时间,这是一个客观发展规律。”的确,短视频已成为2022年激活互联网平台用户活跃度和黏性的重要利器,也成为带来收入新增长点的希望。面对微博在用户规模几乎触顶后将如何继续保持增长的问题,微博CEO王高飞表示:“社交媒体用户量几乎触顶后,我们看到视频的市场比纯社交媒体更大,因此即便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视频依然是微博未来的发力重点。”短视频+广告成为企业拓展收入的方式之一。腾讯表示,视频号特别受广告商的欢迎,eCPM(每一千次展示可以获得的广告收入)在微信视频号上是非常稳健的,甚至比朋友圈的实现率都高。自从在8月中旬增加了额外的广告库存后,视频号广告收入一直在快速增长,第四季度收入有望超过10亿元。B站表示,Story Mode(竖屏视频)是一个很好的广告形态展现载体,后续Story Mode的增量会成为广告收入提升的增长点。2022年第三季度,B站Story Mode日均播放量同比增长473%,用户总使用时长同比增长37%,月均互动数达144亿次,同比增长41%。短视频+直播+电商也成为互联网企业尽快实现商业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微信视频号在2022年6月宣布加入“6·18”大促的行列,其团队表示,微信视频号直播带货最显著的优势,就是能够充分激活商家此前在微信生态内的积累和沉淀,高效联动商家的公域与私域,为商家打造新的增长引擎。在直播与视频深度结合、Story-Mode竖屏视频等加持下,B站的商业化试水初见成效。2022年第三季度,B站月均活跃主播数同比增长67%,直播业务月均付费用户数同比增长79%。B站还以直播带货和团购结合的形式入局2022年“双11”,其间电商行业商业化收入同比增长超100%。“与图文相比,短视频的受众群体更广,而且可以承载更多的商业模式,尤其是短视频与直播结合起来后会有更多的变现方法,这也是互联网企业越来越重视短视频运营的原因。”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对中国商报记者说。“短视频可以有效提高用户黏性和活跃度,而且可以在付费内容、版权收益、广告、直播电商等方面获得收入。”庄帅表示。规范健康有序发展2022年,互联网行业有多项政策发布,使得网络空间朝着更加清朗有序的方向健康发展。2022年3月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要求,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坚持主流价值导向,积极传播正能量,不得利用算法推荐服务从事违法活动或者传播违法信息,应当采取措施防范和抵制传播不良信息。2022年5月7日发布的《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提出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优化升级“青少年模式”、建立专门服务团队、加强高峰时段管理等7方面工作举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明确,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在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页面展示合理范围内的互联网用户账号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归属地信息,以便于公众为公共利益实施监督。规定颁布之后,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陆续上线IP属地显示功能。2022年12月15日起施行的《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重点明确了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跟帖评论管理责任、跟帖评论服务使用者和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应当遵守的有关要求等内容。
2022年产业观察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健身行业步入新时代
中国商报(记者 颉宇星)2022年线上健身火爆。刘畊宏通过直播健身操成为现象级主播;智能健身设备的销量增长迅速,成为消费新宠;传统健身房也开展线上健身业务,提升流量和收入。健身行业步入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时代。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夹浦镇的湖州市清泉文武学校,来自环沉村的党员志愿者正在录制武术健身操视频。(图片由CNSPHOTO提供)刘畊宏现象级出圈2022年4月,刘畊宏通过直播健身操成为健身直播界的“现象级”主播,引爆线上健身热潮。随着热潮而来的还有一大群被称为“刘畊宏男孩女孩”的跟随者,他们不仅跟着刘畊宏一起跳操,而且还期待着刘畊宏为他们“在线批作业”。据了解,目前线上健身主要通过视频平台以及健身App等,以直播课和录播课的形式为主,内容涵盖瑜伽、拳击、尊巴等。其中,更具互动感的健身直播课程顺应用户习惯,正逐渐成为初级健身者乐于尝试的新方式。值得关注的是,刘畊宏的火爆带动了很多健身博主的创作热情。2022年,以短视频、直播为载体的运动健身内容持续走热。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4月,抖音平台运动健身视频创作者数同比增长78%,运动健身视频累计条数同比增长159%,健身类主播人数同比增长38%。据了解,健身主播需要具备多种能力,例如较强的视频创作能力,通过发布多元细分的视频内容来满足不同健身爱好者的需求。此外,他们还要有直播互动能力,充分了解用户的健身习惯,调动用户的健身积极性。也就是说,在线上健身热潮给健身主播们提供更多打造个人IP机会的同时,也对其教学能力和沟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健身主播需要学习能力强且勇于尝试才有可能脱颖而出,成为下一个“刘畊宏”。智能健身硬件成新宠线上健身不仅带动健身直播行业的发展,也刺激了智能健身设备销量的增长。目前市面上畅销的健身硬件有智能健身镜、智能动感单车、智能划船机等。在2022年“6·18”电商平台大促中,京东平台智能健身镜的成交额同比增长300%。2022年上半年,Keep智能动感单车的总销量近6万台,比2021年同期销量增长133%。与传统的哑铃、杠铃等健身器械不同,智能健身镜、智能动感单车等家庭智能力量训练设备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实时反馈用户健身数据,并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健身解决方案,达到沉浸式、交互式的健身体验效果。根据艾瑞咨询数据,到2025年中国智能运动健身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20亿元。对于这些智能健身硬件厂商而言,销售硬件不是主要盈利来源,后续的会员续费才是商业化重点,内容差异化将成为维系会员热度的关键。据了解,部分产品的会员年费在2000—3000元,价格高昂,已经接近线下健身房的年费。不少企业采取降价措施,但降价只能在短期刺激用户的消费欲望,并非长久之计,且会影响品牌的调性。企业想要增强用户黏性,还需加速升级产品及内容,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感。据了解,目前已有企业通过体感游戏等方式来吸引家庭用户参与游戏化健身运动,这或许是一大突围方向。健身产业步入新时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线上健身和线下健身房正在深度融合。线上健身对线下健身房起到了引流的作用。用户在线上跟练有了兴趣,就会考虑更精细、更专业的服务和指导,线下健身房将会起到承接作用。另外,线上健身丰富了线下健身房的服务业态、扩展了服务半径,为健身房增加了收入。据了解,不少线下健身房在2022年推出了App、小程序、公众号、视频号、社群等多元渠道,不少用户购买了付费的线上课程。而以线上健身起家的健身App也在拓展线下市场,例如Keep与线下健身房合作,通过提供团操课代运营服务提升健身房教室使用率和团操课品质,为线下健身房节约教练成本。扩大健身房流量、提升健身房收入,提高健身房经营效率,健身产业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给行业带来新的生命力,未来线上健身领域将开拓更多新业态新模式,让更多群众参与体育锻炼,以全民健身助力全民健康。
智能家居市场保持高速增长
近两年,受多重因素影响,传统家电产品的更新换代频率受到一定冲击,不过,智能化家居产品领域却保持高速增长。智能音箱、智能电视、扫地机、大屏冰箱等智能家电开始越来越多地被消费者所接受,并逐渐成为家居产品的标配。一场智能家居生活改造运动正在上演。群众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观看智能家居机器人的表演。(图片由CNSPHOTO提供)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电行业进入多元化、精细化、智能化的创新阶段,智能家电市场规模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购买智能家电产品。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智能家电市场规模达到5155亿元 ,2021年我国智能家电市场规模进一步增长,突破5500亿元。有机构预测,2022年中国全屋智能市场销售额同比或将大幅增长54.9%,未来五年智能家居出货量将保持15%—25%的高速增长,全屋智能也将成为万亿级的市场。可以说,全屋智能行业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业内人士认为,到2023年,智能家居将会成为物联网支出最高的领域之一。当智能家居单品成熟后,全屋智能将是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消费升级则是家居生活向全方位智能化发展的长期驱动力。事实上,对于走在时代前沿的年轻消费群体而言,他们也早已不再满足于智能单品带来的便利,而更希望自己的家是一个全屋智能的整体,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而对于家庭智能化的追求,已经从过去的极客人群,扩大到泛人群。有报告显示,90后或95后的年轻群体人均拥有超过三件智能产品,多者同时拥有六件,中国消费者对智能产品的认可度不断增加。利好政策频频出台在市场需求大幅增长的同时,智能家居行业今年也迎来了诸多利好政策。今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统一智能家居、安防等领域标准,探索建立智能设备标识制度”。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推进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在家居产业培育50个左右知名品牌、10个家居生态品牌,推广一批优秀产品,建立500家智能家居体验中心,培育15个高水平特色产业集群,以高质量供给促进家居品牌品质消费。今年7月,商务部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若干措施》,提出支持智能家电持续发展,促进家电全产业链绿色高效转型。广东、北京、上海、合肥等地陆续推出扶持智能家居发展的利好政策。比如,《上海市促进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提出要培育千亿级智能家居产业。业内人士表示,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智能家电与相关产业融合,丰富智能家电使用场景,促进智能家电市场消费,为智能家电市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将有更多智能化家电走进千家万户,让“智慧家庭”成为现实。应加快完善标准体系数据显示,我国家电保有量已超过21亿台,部分家庭正在使用的家电产品,是在2009年至2013年间开展“家电以旧换新”和“家电下乡”等消费刺激活动时购买的。根据大家电8至12年的安全使用年限,这部分家电即将或已进入淘汰期。2022年家电报废量预计会超过2亿台。另据艾媒咨询《2022至2023年中国智能小家电行业消费趋势监测与案例研究报告》,中国智能小家电呈持续发展态势,2021年市场规模为1557亿元,2023年有望达到1924亿元。如何进一步激活智能家居产品消费潜力?业内人士建议,在消费升级趋势下,人们对于家居产品的需求已逐渐由最初的“可以用”升级到“用得好”,绿色智能家电具有绿色智能、环保健康等属性,符合人们对家电消费升级的诉求。此外,智能家居产品在产品升级过程中,各类品牌互不兼容、实际操作过于繁琐、智能产品不“智能”等问题较为突出,影响了智能家居产品的进一步推广。因此,整个行业要加快完善统一的标准体系,打破技术限制,越过品牌壁垒,尽快建立统一、完整的智能家居产品使用环境。同时,相关企业要加快建立覆盖智能家居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一站式地解决选择、使用、维护、换新等问题,让消费者使用智能家居产品不再有后顾之忧。(依琰)
感冒药“卖爆” 医药企业备货忙
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在全国多地取消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四类药品”购药实名登记要求后,连花清瘟、布洛芬等治疗感冒的药品线上线下供货紧张。多家医药企业相关负责人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感冒类药品的相关生产线加班加点生产,日产量翻倍增长,后续将视市场需求情况增扩产能。在全国多地取消“四类药品”购药实名登记要求后,连花清瘟、布洛芬等治疗感冒的药品线上线下供货紧张。(图片由摄图网提供)消费者:线上线下忙购药“感冒药、止咳药、退烧药、消炎药,现在来店里购药的消费者不管买什么药,与治感冒相关的药品都要顺手带上几盒。”北京市朝阳区海王星辰健康药房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像感冒灵颗粒、感冒胶囊都缺货,消费者需要留下联系方式,等1—3天厂家发货。感冒类相关药品在线上同样热销。记者在叮咚快药、美团自营大药房等多个线上药店发现,连花清瘟、布洛芬、各大品牌的感冒灵颗粒、片剂都需要等待1—3天才能发货。线上工作人员表示,感冒类药品均需要从外地仓库调货。叮当快药数据显示,从11月下旬至今,布洛芬、双黄连等周订单量增长超三倍,感冒灵、玉屏风口服液、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周订单量增长超两倍。连花清瘟最为紧俏。一位前来购药的消费者坦言,他和家人近几天都尝试在附近药店购买连花清瘟颗粒、胶囊等,但确实很难买到。他还从淘宝上订了几盒,但要等至少一周才能发货。消费者购药或多为求得心理安慰。“现在是不需要,担心等到需要这些药品时,药店里就买不到了。”上述消费者表示,“不只是因为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冬季也是感冒高发期,家里有老人和孩子,为家人准备一些日常药品,也求个心理安慰。”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表示,采购药物不宜过量,健康家庭按照每人服用1至2次的量准备即可,用完再去药店买。如果患者出现相对严重的呼吸道症状,一次购买5至7天的量较为合适。另外,网传预防新冠肺炎的七八种类型购药清单不可取,完全没必要盲目跟风“囤药”。医药企业:生产销售“两头忙”据中国商报记者了解,许多医药企业在忙着扩大产能、增加药品供应,有的企业还面向销售端推出了药品“急救包”。北京和睦家医院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和睦家于12月5日上线了“和睦安心药包”,包含缓解发热、咳嗽等症状的药品。药包分成人版和儿童版,价格分别为180元、130元,均为1人份、1个疗程的用量。成人版和儿童版的药包每天各供应50份。强生中国个人健康护理板块相关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目前,我们的感冒、发热、咳嗽类药品如泰诺、美林、艾舒等产品的市场需求快速上升。我们正在通过加大产能、优化供应布局等多种方式,推动提升线上和线下渠道的产品可及性,全力满足患者和大众的健康需求。”步长制药则表示,公司旗下宣肺败毒颗粒的相关生产线目前已实行24小时不间断生产,生产出来的药品会连夜发出。宣肺败毒颗粒生产线的扩产计划也正在准备中。新华制药也已经对布洛芬的原料药进行产能提升改造,改造完成后,其布洛芬原料药的产能可达1万吨/年,目前该产能提升改造已完工投产。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以岭药业,对方表示,目前连花清瘟的产量已比之前增加了很多,公司现有的生产线已经24小时用来生产连花清瘟产品。华润三九在对投资者的回复中表示,从9月下旬开始,感冒药进入销售旺季,公司订单充裕,感冒相关产品如止咳、抗病毒口服液订单量较多。此外,防疫政策调整后,相关产品整体购买较为便利,出于秋冬季感冒高发以及储备药需求考虑,消费者一次性购买量增加,相关产品的客单价较之前也有明显提升。国内某医药企业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买药的消费者多是抱着有备无患的心理,相关部门、医疗机构对药品用量会更加谨慎和理性,对用药搭配的科学性、用量把控也会更加严格,药品市场的“抢购”现象不会长期持续。资本市场:“囤药”积极性高相较于消费者,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囤药热情”或更高。“从11月下旬至今,跟感冒药沾边的股票都在上涨。”在股票论坛里,有投资者积极分享着感冒药概念股上涨的“心得”:以岭药业、金石亚药、特一药业、葵花药业等感冒类药物生产企业的股票价格均数次涨停。除了感冒药外,互联网医疗、药品零售等相关企业在公布感冒类药品相关销售措施后,股票价格也“应声”上涨。平安好医生目前已上线“新冠防护常备药品专区”,阿里健康表示正在联动相关生产企业、物流供应链。12月5日,平安好医生股票涨幅为37.91%,阿里健康的股票涨幅达19.86%。“当前市场炒作的热情较高,但是相关产品的最终使用及销售情况受疫情防控等因素影响,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一位机构投资者对记者坦言,冬季是感冒药销售旺季,预计相关业务规模占相关公司整体业务量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将对公司业绩产生较大影响。目前来看,头部感冒药生产企业的个别产品订单数量明显增加,整个行业的订单需求还有待观察。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中庚基金也在研报中表示,当前医药板块整体涨幅居前,主要是防疫放开预期驱动下的行情演绎,药店、感冒药、制氧机等产品有望受益,后续销量能否持续走高还要看订单落地的情况。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