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腾讯找到新吸金点:视频号、小游戏、AI大模型
中国商报(记者 赵熠如)日前,腾讯交出了2023年二季度的成绩单:营收1492.08亿元,同比增长11%;净利润261.7亿元,同比增长41%。在这份成绩单中,视频号、小游戏、AI大模型带来的收入增长也开始逐渐显现力度。图为腾讯大楼。(图片由摄图网提供)视频号广告崭露头角2023年二季度,腾讯网络广告业务收入为250亿元,同比增长34%。腾讯财报显示,网络广告业务收入增速超过整体行业水平,这要归功于驱动广告平台的机器学习系统的升级,以及广告主对视频号广告的强烈需求。除汽车交通行业外,所有重点广告主行业在腾讯平台上的广告支出都实现了同比双位数增长。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二季度,腾讯视频号广告收入超过30亿元。腾讯曾于2022年7月开始推出视频号信息流广告,希望借此拓展市场份额、提升盈利能力。“这一现象表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用户对于视频内容需求的日益增长,视频号作为一种新的社交媒体形式,正在成为广告主青睐的投放渠道,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未来,随着视频号用户规模和内容质量的不断提升,其广告收入也将继续增长,为腾讯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腾讯对视频号广告未来将带来的收益寄予厚望。腾讯高管表示:“我们当前正处在巨大的机遇期中,有许多长期和更直接的机会出现,比如视频号广告目前仅覆盖了运营的一小部分。展望未来,我们将逐步提高微信视频号的广告占比,并将其转化为更多的收入。”“今年下半年,我们相信在技术提升和视频号变现的驱动下,我们将有机会在年内继续使广告增速领先于行业。我们利用大模型对广告技术平台进行的改进,已经大大提高了广告的投资回报率。”腾讯高管表示。小游戏带来高毛利率在增值服务业务方面,2023年二季度,腾讯国际市场游戏收入为127亿元,同比增长19%;国内游戏市场收入为318亿元,同比持平。社交网络收入为297亿元,同比增长2%,得益于小游戏及音乐付费会员服务收入的增长,部分被音乐直播及游戏直播服务收入的下降所抵销。小游戏的增长势头不容忽视。据悉,小程序的月活跃账户数超过11亿,其中作为休闲游戏平台的小游戏贡献显著,微信小游戏吸引了超过4亿月活用户和30万游戏开发者。不仅如此,知名游戏公司和小型工作室都在积极基于腾讯小程序框架开发和运营小游戏,包括休闲游戏、卡牌游戏等多种类型。2023年二季度,有100款小游戏单季度收入超过1000万元。小游戏甚至有着高于传统游戏的毛利率。“腾讯二季度毛利率超预期源于其结构上的变化,其中的一个转变就是微信小游戏的快速增长。”腾讯高管表示,“微信小游戏的毛利远高于传统游戏业务。我们认为,较高水平的增值服务毛利率在游戏板块是可持续的。”“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微信小游戏的用户规模庞大,且用户质量较高,因此可以吸引更多的广告主进行投放,从而实现更高的收益。同时,微信小游戏作为一种轻量级游戏形式,其开发和运营成本相对较低,也可以降低公司的成本压力。”江瀚表示。腾讯总裁刘炽平认为,对于腾讯来说,小游戏也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首先,通过小游戏腾讯拥有了中国最大的休闲游戏社区,月活用户远超市场上任何单个游戏App;其次,小游戏允许腾讯扩大用户群体并吸引新玩家,游戏为腾讯提供了高利润率和平台经济模式的游戏分发和广告收入。”刘炽平说。中信证券研报表示,腾讯将自身平台优势与强社交属性的小游戏生态结合,巩固休闲游戏领域布局,培养增量游戏用户,有望持续获取高利润率的分发和广告收入。“未来,随着微信小游戏用户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广告市场的不断发展,微信小游戏业务将继续保持高收益,成为腾讯游戏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江瀚认为。AI大模型提振业务AI大模型对腾讯业务的提振作用,已在广告收入方面有所体现。而腾讯也在挖掘和培育AI大模型在其他业务中的增长空间。“就发展而言,腾讯正在采取多项举措。第一项就是建立我们自己专有的基础大模型,目前进展非常顺利。模型训练已步入正轨,且我们已经开始在内部的不同使用场景中测试专有基础模型,包括腾讯云、金融、科技、游戏部门等,并开始在模型性能方面进行调整,今年下半年会进行升级。”腾讯高管表示。与此同时,腾讯高管表示,今年下半年还将在云业务方面做出更多努力,腾讯最新发布的一站式行业大模型解决方案即MaaS(Model-as-a-Service)有望为云业务带来新的增长点。旗下公司也已经在产品中应用AI模型来提升效率和竞争力。“AI大模型是一种新的技术形式,其对腾讯业绩增长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不过,从目前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来看,AI大模型将会在腾讯的各个业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竞争优势。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AI大模型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为腾讯业绩增长带来更多的动力。”江瀚认为。
运营模式引发质疑 滴灌通方面这样回应……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老盈盈 “滴灌通模式”引发市场争议。 最近两天,加华资本董事长宋向前在个人微博上质疑由港交所前行政总裁李小加创立的滴灌通的运营模式,由此引发市场热议。宋向前表示,滴灌通声称既不是股又不是债,而是一种所谓的“联营合同”,这种联营既不在工商登记,也不参与真正的日常经营活动,没有所谓的联合经营实质,而只是简单提供资金获利,如此这般打擦边球的生意,本质就是一场资金套利的游戏,就是打着联营旗号的小贷公司。 10月24日,滴灌通方面回应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历史上股权投资从来就不是惟一的投资方式。滴灌通的收入分成投资模式,如果被投资门店经营失败,没有偿还投资款的义务,所以并不是债。记者也致电李小加,但电话未获接通。 根据公开信息,滴灌通模式以收入分成业务场景,为小微门店搭建交易平台支付体系。前期投资小微门店的资金,是通过境外基金、澳门金融资产交易所等途径,将境外资本引入境内用于跨境投资。 对于”滴灌通”的收入分成业务模式,滴灌通业务负责人此前曾给经济观察网记者举了个例子。比如,某家连锁品牌有新开店计划,找滴灌通进行融资,方式为用滴灌通给到的投资款去开新店,滴灌通则从老店按照约定比例进行收入分成。比如合同约定投资30万元,投资期限4年,前两年收回投资款,测算得出每日分成比例为10%,剩下两年分成比例就降为5%。假设旧店每日收入10000元,那么滴灌通每日就能拿回1000元,若门店只营收了30元,滴灌通分成就变为3元。4年合作结束之后,不论滴灌通的投资是盈利还是亏损,门店均不用归还30万元投资款。 宋向前认为,世上是不存在非股非债的金融法律关系。既然非股非债,工商不登记为股东,就无法进行分红,既不承认是债权债务关系就不进行债务登记确认,那就不能相应获得债权保护和利息收入。 “那滴灌通究竟凭什么身份或按什么样的合同,以什么样的法律关系和金融合同获得中小微门店,特别是个体工商户的每日营业额收入的分成呢?你们内部把这些收入归为何种收入类型,向税务申报收入又按何种类型收入进行申报呢?如果滴灌通从事的不是公益事业,那就是生意,为什么不能讲清楚自己究竟是什么产品?靠什么获得这些收入?”宋向前如此质疑称。 他同时表示,这种资金盘生意迟早被巿场反噬,监管的重拳迟早会落到他们身上,起码这不是什么先进模式和良善的生意。此外,宋向前还质疑这种所谓的门店收入分成折算成本金获取利息的水平估计不少于20%。 一位一级市场人士在其个人微博上针对此次争议发表了一些看法。他认为股和债之间有广阔的地带,非股非债的产品自古有之,名为夹层。夹层产品以权益类产品为主,“收入分成权”只是各种权益产品的一种,和高利贷也没有关系,因为这种模式本质只是获取“收入分成权”的一种权益类投资,无抵押无担保,是一种投资而不是一种债权。此外,这位人士提到这种投资方式名为“RBF”。 记者了解到,清律律师事务所律师侯旺和段鑫斌曾经撰写过一篇名为《RBF——一种新型融资方式介绍》的文章。其中写到,RBF直译为基于收入的融资。RBF投资者向被投企业投资固定金额,以期获得被投企业的部分营业收入作为投资的回报。投资者设定固定回报比例,被投企业在投资期限按营业收入的固定比例按月、按季还款,通常是按营业收入的2%-10%不等。这种融资方式最早主要在采矿或制药行业盛行,最近几年已经扩展到其他行业,欧美地区一些基于RBF的新型投资机构也开始出现,且已经获得市场的认可。 该文指出,RBF肯定不是股权投资,RBF投资者押注被投企业的收入将在未来几个月和几年内增长。如果被投企业业绩良好且增长迅速,RBF 投资者将更快地获得投资回报并获得更好的内部收益率。反之,如果被投企业陷入困境甚至萎缩,RBF投资者的偿还速度就会慢得多,甚至可能根本拿不到投资本金。此外,通常也不将RBF认定为债权投资。具体而言,RBF的投资收益基于投资期限内被投企业的收入多少,没有固定付款,不涉及未偿余额的利息支付,通常也不需要提供任何抵押品来从投资者那里获得这些资金。可以说,RBF是基于利润表的投资。而传统的债务投资尤其是抵押贷款是基于资产负债表的投资,收入只是作为还款来源的方式之一予以考量。 在该文中,作者亦明确提到了李小加成立的创新金融平台滴灌通,并称滴灌通的主要产品每日收入分成合约(DRC:Daily Revenue Contract)也是一款典型的RBF产品。 该文还强调,目前中国内地以RBF作为投资方式之一的机构很少,无论是股权投资机构,还是传统的贷款机构如银行、信托公司都少有RBF产品。中国内地司法几乎没有RBF的公开判例,没有形成统一的裁判规则,更没有这方面的专门立法。
深耕共建“一带一路” 黑龙江外贸增添新动能
  最近,“出国来吃个早餐再回国”事件火了,黑河市也随之登上热搜。实际上,在俄罗斯人吃早餐的不远处就是中俄界江黑龙江上,横跨江面的中俄大桥以及天然气管道,无不说明中国与俄罗斯一衣带水的两座城市,经济与文化已经紧密相连在一起。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黑龙江省始终认真贯彻落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发挥地缘优势,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要求,服从服务于国家对外开放大局,持续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经贸交流合作,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振兴发展。 中欧班列准备出发   记者从哈尔滨海关获悉,今年前三季度,黑龙江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1842.5亿元,增长15.6%,占全省外贸总值的84.4%。其中,出口393.3亿元,增长66.8%;进口1449.2亿元,增长6.7%。   推动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前不久,中俄首座跨境公路大桥的正式通车,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部共建“一带一路”交通运输十大典型案例。一座大桥让两座边城“连”在一起。两座城市互通有无,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目光转向“百年口岸”绥芬河,这里是中欧班列“东通道”的重要口岸之一,伴随共建“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发展,经由这里开行的中欧班列数量逐年稳步增长,出入境货物品类持续增加。   “作为一家国际物流企业,绥芬河铁路口岸通行中欧班列数量的不断增加,为我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绥芬河华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负责人付丽娟表示,“得益于更快的通关效率和更短的运输时间,中欧班列目前成为很多国际贸易公司的首选运输方式。从最初的每个月10列,到如今的每个月30余列,可以说,中欧班列的开行为国际物流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准备出口的汽车   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界河公路大桥正式通车,开辟出一条崭新的国际运输通道。哈尔滨开通至洛杉矶直达货运航线,加快哈尔滨建设国际航空货运枢纽。27个国家一类口岸共同构成了水陆空俱全和客货运兼有的口岸群体,在全国口岸对外开放总体格局中独具优势……   陆上通欧洲、海上连世界,黑龙江积极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跨境通道建设确立了向北开放互联互通格局。   多元化国际市场不断拓展   近日,哈电国际承建的迪拜哈斯彦电站项目4号机组性能试验圆满结束,合同项下所有考核试验已全部完成,机组满足商业运行条件,至此迪拜哈斯彦电站项目建设顺利收官,有力保障了迪拜地区的电力供应能力。   肯尼亚、孟加拉国、苏丹、印度、乌兹别克斯坦……24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标70余个项目,这是2013年至今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在共建“一带一路”结出的累累硕果。 伊品生物生产车间   黑龙江伊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玉米深加工企业,2022年企业出口额29亿元,产品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在欧美等成熟市场有着优势销售网络外,公司在拉美、东盟、非洲、中东等地区都有较强的出口渠道。截至目前,公司整体出口量稳步提升,预计全年较去年增加15%以上。”黑龙江伊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哈万军说。   自落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共建工作以来,黑龙江多元化国际市场不断拓展,“朋友圈”不断扩大。记者从黑龙江省商务厅获悉,近5年来,黑龙江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左右。2022年,全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货物贸易额实现208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占全省对外贸易额78.6%。   共建“一带一路”贸易畅通   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东宁银河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刚从附近农场运回来的玉米堆成了小山。总经理吴富海到俄罗斯种地的十年来,经东宁口岸运回中国的粮食累计超60万吨。 等待通关的粮食   东宁银河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是专业从事国际物流和进口食品批发与零售配套服务企业。抢抓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机遇,加强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让企业不断壮大。   “我们已形成国外种植、国际回运、国内深加工的产业链条。现在俄罗斯已建有15万亩大型综合农场,拥有65台国际运输车队。2022年新建进口大豆加工项目,主要生产精品大豆、压榨食用油、豆粕等产品,去年年加工达到6700余吨,年收入2600万元人民币。”东宁银河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富海说。   今年年初以来,黑河口岸汽车出口延续高速增长态势,上半年共出口汽车1.1万辆,同比增加56.9倍;汽车出口量占黑龙江省口岸出口总量7成以上,稳居全省首位。   “当前,国产汽车在海外持续走俏,黑河海关为国产汽车实行快速验放、便捷通关,对我们抓住国际市场发展机遇提供了很大助力。”代理汽车出口的黑河晟运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经理程瑞林说。   为保障国产汽车加速“驶出”国门,黑河海关主动对接企业,提前了解出口计划,积极回应企业诉求,就“提前申报”“运抵验放”“抵港直装”等通关便利措施进行政策解读和跟踪指导。同时,实行“7×24小时”全天候预约通关,开辟出口车辆专用通道,落实跨境运输车辆一站式备案、许可证快速核销、优先安排查验、“自行走”出口等通关便利措施,为国产汽车出口打造优质通关环境,助力国产汽车制造等具有新竞争力的行业,更好地迈向国际市场。
三年投入百亿 雷军死磕高端
中国商报(记者 焦立坤 文/图)如果不是小米创始人、董事长雷军自揭“伤疤”,外界可能不会知道,小米12曾经亏损严重,小米13曾两度面临夭折,小米更是在高端之路上投入近百亿元。这背后,是雷军死磕高端手机的坚持。8月14日,雷军在2023年度演讲中分享了他人生中所经历的几次关键成长,并宣布小米科技战略升级。“新小米”野心勃勃。图为雷军2023年度演讲现场。雷军的励志“鸡汤”8月14日19时,雷军开始了他的2023年度演讲,主题是“成长”。这也是雷军迄今为止第四次年度演讲,是四年来小米最大规模的活动,吸引外界强烈关注。而雷军用他一贯的“雷氏演讲”风格,给年轻人奉献了一场充满欢声笑语的励志演讲。在武大的求学生涯,一本《硅谷之火》让雷军建立了一生的梦想,并把它拆成一个又一个目标:从第一次大学创业到金山创业,雷军完成了从程序员到管理者的蜕变;创办小米,让雷军的梦想真正步入现实;过去三年的高端化探索,也取得了阶段性突破。雷军总结了他的最大体会:只有认识突破,才能带来真正的成长。他坦言,每一段经历,每一次蜕变,都是一次认知的突破,更是一次关键的成长。“人生是场马拉松,一时的成败得失都不重要,所有的人生难题都将在成长中找到答案。”“人因梦想而伟大,又因坚持梦想而成长。”“相信梦想的力量”……这些金句背后是沉甸甸的创业艰辛。尤其是近三年来,小米一直在手机业务上努力攀高。时至今日,雷军才道出个中艰辛。他甚至说,小米的高端探索是自己创业最痛苦也是收获最大的经历。据悉,小米手机探索高端之路始于小米10。而随后的小米12和小米12S均不达预期,亏损严重。小米13上市前两次差点夭折。小米内部也曾爆发史上最激烈的争论:做高端太难了,能不能不做?用小米品牌能做成高端吗?“压力巨大,同事们都亏怕了,最近几年在高端机上已投入近100亿元。”雷军坚持说服大家:“无论有多难,我们一定要坚持使用小米品牌做高端。只有做高端,才能倒逼我们在技术上寻求突破,赢得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高端是小米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死之战!”雷军说。而小米13终于柳暗花明,用雷军的话说,依靠“巨大的决心、巨大的投入、巨大的耐心”,终于收获了成功。雷军表示:“高端是小米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死之战!”。图为雷军2023年度演讲现场。这更让雷军坚定了小米做高端的信心:高端无短板,从参数领先到体验优先,软硬件深度融合。其实,高端突围不只是小米的梦想,近年来,各大国产手机厂商都在加大对高端市场的布局力度,尤其是在中国市场,vivo、OPPO、荣耀等都在发力,而苹果依然一骑绝尘。对于国产手机厂商来说,这注定是一场“马拉松”。小米科技战略升级在发布会上,雷军正式宣布小米科技战略升级,并公布了小米的科技理念: 选择对人类文明有长期价值的技术领域,坚持长期持续投入。“我们着眼长期价值,坚持长期投入。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核心竞争力和护城河,才能真正成为一家伟大的科技企业。”雷军说。小米披露了科技战略升级的四个关键路径与原则,即深耕底层技术,长期持续投入,软硬深度融合,AI(人工智能)全面赋能。据悉,目前小米的技术研发布局已进入12个技术领域。在知识产权方面,截至今年3月31日,小米全球授权专利数已超3.2万件。过去6年(2017—2022年)其研发投入的年复合增长率达38.4%,预计2023年小米全年的总研发投入将超过200亿元,2022—2026年的研发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本次发布会既是雷军一年一度的个人演讲,也是小米技术创新成果的“亮剑”舞台。折叠屏手机小米MIX Fold 3、主打性能的Redmi K60至尊版,以及超大平板小米平板6 Max 14、小米手环8 Pro,还有全新仿生四足机器人CyberDog2接连登台。此外,小米还宣布手机端侧大模型初步跑通,小爱同学升级AI大模型,并开启邀请测试。图为雷军2023年度演讲现场。其中,雷军用了大量篇幅来介绍新款折叠屏手机小米MIX Fold 3。这是小米进击高端手机市场的又一力作,号称“无短板”。其折叠厚度仅10.86毫米,展开厚度仅 5.26毫米。这主要归功于小米自研的龙骨转轴,让整机更为纤薄,通过了莱茵50万次折叠无忧认证。“合上,体验媲美iPhone14 Pro Max;打开,要做最好的折叠屏。”雷军说。随着小米科技战略的升级,以及在AI大模型、仿生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的深入布局,一个全新的小米正在走来。
探访世界机器人大会 黑科技融入生活场景
中国商报(记者 赵熠如 文/图)8月16日至22日,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各家企业大展身手、脑洞大开,“新奇特”展品可谓层出不穷:茶艺机器人、画像机器人、不用喂养的机器猫、直接加力量buff的骨骼机器人……层出不穷的黑科技应用于各种生活场景,多才多艺的机器人直接“卷”起来了。多才多艺有点“卷”继手冲咖啡机器人后,茶艺机器人也来了。在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一台机器人正在不紧不慢地倒水泡茶。据悉,该机器人茶艺展示平台包含机器人系统、食品级柔性夹具系统、气动系统、供水系统等设备,模拟了煮茶师的倒水、泡茶、倒茶等动作,实现了茶饮的全自动制作,为传统泡茶技艺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该平台主要是为了展示机器人产品高适应性和柔性抓取的特点,可以对不同形状、不同硬度的产品进行无损抓取。目前该技术主要用于工业领域,可以从事分选和移载等工作。”现场工作人员告诉中国商报记者。机器人茶艺展示平台。机器人不仅能为你泡茶,还能为你作画。画像机器人运用面部轮廓及五官位置特征提取技术,根据人脸的复杂曲线自动采用实时机器人路径规划技术,以粗线条勾勒面部,最终完成一幅创意简笔头画像。该画像机器人能够实现写实、写意两种风格的绘画,平均作画时间不到10分钟。中国商报记者现场让画像机器人作了一幅画。经过5秒钟的面部识别后,机器人开始作画。只见机器人一手托着画板,一手拿着笔,很快便勾勒出了人物轮廓。不到5分钟,机器人说:“画好了,可以来取了。”画像便创作完成。据悉,画像机器人的研发机构深圳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目前正在积极研发新功能,未来可实现彩画效果,使绘画的细节和层次更加丰富,让智能制造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更加深入。画像机器人。机器人不仅能文还能武,打乒乓球、下象棋对机器人来说同样不在话下。由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打乒乓球机器人,是由人工向乒乓球发球机添加多个乒乓球,机器人通过控制发球机电源通断来决定发球机是否发球。当发球机将乒乓球按特定的轨迹发出后,由相机来捕捉乒乓球运动轨迹,并反馈给机器人,机器人接住乒乓球,开始上下颠球。在多次颠球后,机器人将球击打至侧面支撑的篮筐里。机器人打乒乓球。北京进化者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进化者象棋机器人,是首个实现情感交互表达、首个面向消费者的量产化中国象棋机器人,也是首个基于大数据实现精准棋力分级的中国象棋机器人。其智能棋盘可以识别每个棋子所在位置并判断局面,再调用人工智能算法计算出每一步走棋招数,配合视觉识别,控制行棋机构精准完成取棋、吃子、落子等动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机对弈。全程陪伴老人儿童撸猫这个爱好也随着科技进步而开始变得智能化,“机器猫”也可以撸了。metaCat米塔猫在博览会现场受到许多女性的喜爱。其研发企业大象机器人,通过对真实猫咪的仿真学习,设计了一套交互动作,让米塔猫可以对用户的触摸做出反应,如移动头尾、打呼噜等动作,使用户获得真实的撸猫体验以及猫咪触感。现场工作人员告诉中国商报记者:“推出米塔猫的初衷是做老年人陪伴服务。在老龄化趋势明显的当下,老年人更需要陪伴。米塔猫不需要喂猫粮、铲猫屎,也不需要看病等复杂的喂养活动,即可以起到陪伴、逗老人开心的作用。目前该产品已经在批量生产了,售价为989元。”记者在大象机器人淘宝店铺看到,目前米塔猫的销售量达100件以上。metaCat米塔猫。同样可以提供老年人陪伴的,还有小丽长者陪伴机器人。机器人“小丽”拥有良好的运动天赋,可在室内自如行走;还具备超强的记忆能力,可以充当老人身边的生活秘书、社交助手、健康管家。除了成为老年人的陪伴物外,机器人还能助力少年儿童的成长。超能儿童晨检机器人是国内唯一一个全部覆盖儿童体温、疱疹、体重、身高、视力、龋齿检测和签到功能的机器人。其所有检测项目都可通过非接触方式完成,可以避免儿童交叉感染,确保卫生安全。超能智能视力检测仪则是一款全自助视力检测智能设备,可以在无需遮眼的情况下完成双目检测,也无需专业人员协助检测,且可以将检测结果即测、即传、即印,并及时推送至手机端。据悉,该设备已经在医院、学校和眼科诊所等场景广泛应用,不仅为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防控工作提供了便利,还提升了视力检测效率,减少了人力投入,节约了成本。黑科技来加buff科技不仅可以为人类服务,还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体,使其变得更加强壮有力。上海傲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BES-HV 腰部外骨骼机器人,可以辅助人们轻松搬起30公斤的重物。据悉,该机器人集成了傲鲨智能自研的智能数字驱动器、整体化模块化减速系统和自适应智能运动控制系统,呈现出高度自如的人机融合表现,以提高人体腰部(髋关节)的力量和耐力,有效减轻工人劳动负担60%以上。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当人们搬起重物向上挺直腰背的时候,机器人会提供给人们很大的力量,使人们能以放松的状态搬起重物,避免在搬重物的过程中使腰部受伤。“目前其已经落地北京大兴机场,可以帮助地服人员搬行李。”工作人员表示。中国商报记者在现场体验了这款机器人。在经过步骤简单的穿戴后,记者弯腰去搬起两箱矿泉水。在起身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机器人带来的一股力,直接帮助记者将两箱水轻松地抬了起来,甚至还能绕场走一圈。而这在平时是完全做不到的。记者体验腰部外骨骼机器人。另一款MAPS-E上肢外骨骼机器人也可以为人体加buff。该机器人包含上肢控制系统、肩部控制系统和总控集成系统,为用户的肩部、上肢进行智能化电助力。它提供了三档不同大小力量的向上抬举助力,最高可为使用者提供20公斤助力,帮助使用者减少因重体力工作带来的疲劳,增强人体机能,提高效率。在研发人员的努力下,机器人的特性也越来越贴近真实人体状态。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人工心脏,可以模拟自然心脏泵血机理,避免电机、转动轴、传统叶片等旋转结构式,以及摩擦磨损、凝血、气泡和打碎细胞等问题。人工心脏整体使用柔性材料制成,不易损伤其他器官、肌体,且与人体的生物相容性高,降低了排异反应等风险。酷似“象鼻”的仿生型柔性臂也在博览会上亮相。它采用刚柔耦合的方式,由刚性骨架和16条长长的肌肉合围形成,横截面包含约15万条肌束,不仅柔性灵活、安全易控,而且成本较低,可以应用于公共服务、肘部康复、高校教育等场景中。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丨央地加速布局 抢跑未来产业新赛道
中国商报(记者 陈文丽)未来产业事关未来科技革命的发展机遇、事关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趋势、事关未来经济的动能培育。今年以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密集发声,释放加大力度发展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号。同时,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也纷纷出台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措施。统计显示,全国已有约20个省份围绕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领域推进未来产业。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加速布局未来产业以构筑未来竞争新优势。专家认为,作为典型的未来产业,6G是国家战略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国战略博弈和利益争夺的战略高地。(图片由CNSPHOTO提供)加速布局未来产业什么是未来产业?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产业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而形成的产业,是面向未来并决定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实力的前瞻性产业,是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我国拥有发展未来产业的三大有利条件。”国家信息中心未来产业和平台经济研究中心关乐宁认为,一是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这既能为未来产业的工程化、市场化提供充分的市场支持,也具有更强的产业发展包容性,创造容纳多条技术路线同步探索创新的市场空间。二是产业基础优势,我国是世界上产业门类最齐全、现代工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能为需要多学科知识融合、多行业配套支持的未来产业提供最为适宜的土壤。三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势,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地区都已发展出一批特色优势性产业,未来产业发展能够在各地区、各领域探索形成“优中培精”“有中生优”“无中生有”等多种模式。事实上,抢跑未来产业新赛道,我国一直在积极布局。2021年发布的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我国要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2022年底,由科技部、教育部批复的《未来产业科技园试点及培育名单》出炉,来自8个省(市)的共10家未来产业科技园成为首批建设试点,旨在探索“学科+产业”的创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专业化能力,构建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加快集聚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等创新要素,打造未来产业创新和孵化高地。今年7月25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强调,要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抓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通用人工智能、6G、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打造竞争新优势。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主要负责人日前在《求是》杂志上撰文表示,今后要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对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进行多路径探索,推动建立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超前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专家表示,未来产业是基于重大前沿科技创新成果,富有发展活力和市场潜力,对生产生活影响巨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能够产生全局带动和引领作用的先导性产业。谋划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有利于培育壮大我国经济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多地明确发展路径作为引领重大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及其新产品、新业态所形成的产业,未来产业潜力十足、前景广阔。今年以来,多地推进未来产业布局的动作不断加快,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未来产业的发展路径。今年2月,浙江省印发了《关于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优先发展未来网络、元宇宙、空天信息等9个创新基础良好、成长较快的未来产业;培育发展量子信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6个力量尚在集聚、远期潜力巨大的未来产业。到2035年,将构建5个以上规模超千亿元的未来产业集群。江西省则在2023年1月印发了《江西省未来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提出打造“3+3”未来产业链群,即创新突破三大赋能型未来产业(未来信息通信、未来新材料、未来新能源)+做大做强三大先导型未来产业(未来生产制造、未来交通、未来健康)。此外,多地还提出了未来产业布局方向。例如,山东提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关键领域打造一批新的千亿级、万亿级增长引擎,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着力构建新动能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福建提出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元宇宙等未来产业;湖北提出超前布局量子信息、类脑科学、元宇宙等未来产业;重庆提出培育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绿色低碳等未来产业集群;山西从优中培精、有中育新、新中求变、无中生有四层培育体系提出25个未来产业具体领域等。从近期各地落地的新增投资项目来看,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明显提高。以浙江为例,7月4日浙江集中开工99个重大项目,总投资6789亿元,其中产业项目55个,总投资4022亿元,占59%。合盛新能源材料和器件模组制造项目、卫蓝科技年产20GWh固态锂离子电池项目、荣盛台州年产1000万吨高端化工新材料项目等重点投资增量项目,均属于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物联产业等新兴产业。专家认为,未来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量,但布局未来产业绝不能一哄而上。未来产业以颠覆性技术为最大特征,这决定了科研基础雄厚的城市更有实力率先布局,再辐射带动其他相关区域。因此,各地布局未来产业要因地制宜。比如,福建、山东、浙江等沿海地区,更适合布局现代海洋、生物技术、新材料等产业;甘肃、陕西等中西部地区,可借助区域航空航天产业基础优势,培育航空航天等相关产业。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颠覆性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带动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物联网、区块链、生命科技、新能源为代表的未来产业加快孕育发展,成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以前沿技术为基础的未来产业在迎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专家表示,未来产业发展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总体来看,未来产业具有高成长性,但在产业初创期,以及一些公共性强、竞争性偏弱的领域,未来产业的创造效应短期内有可能难以显现。另外,在前沿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创业团队解体、资本过度炒作、对接商业模式失败、消费者认知度低等因素则会增加新科技产业化障碍和投资预期收益风险,未来产业发展有可能走弯路、遇挫折。值得注意的是,未来产业是世界各国科技和产业竞争的焦点,每个国家都希望把未来产业最核心的技术、产业链价值链最核心的环节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需要大力推动未来产业的国内大循环;但是另一方面,未来产业发展技术复杂、投资大、涉及技术和产业领域多,无论其技术创新还是产业发展,都需要整合利用全球的技术、人才、产业、市场等各种资源,因此未来产业的发展也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推动我国未来产业发展,既要充分发挥我国优势,也要解决制约前沿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和问题,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释放我国创新和产业发展潜力。产业基础能力是未来产业能否发展壮大的基石,也是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据中国工程院《工业强基战略研究报告》分析,我国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对外依存度仍在50%以上。专家表示,从产业演进规律看,无论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是未来产业的培育发展都离不开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新形势下,加快补齐产业基础能力短板、筑牢产业发展安全体系是未来产业培育发展中的一项紧迫任务。此外,未来产业超前布局要以现在的优势产业为基础。专家表示,当前,我国的很多产业是具有优势的,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和支持量大面广的传统行业企业与时俱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升级,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总之,要在发挥既有优势和核心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做到兼顾“未来”和“既有”,只有二者充分结合才能迸发出更大活力。
海外“抗癌神药”狂飙 国产新药加速崛起
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作为“抗癌神药”,CAR-T疗法为跨国药企“吸金”不断。吉利德、百时美施贵宝、传奇生物等巨头在业绩上遥遥领先。国内CAR-T企业布局者众多,但仍未诞生一款真正的“重磅炸弹”。业内人士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生产技术如何更新、药企如何融到资、患者如何用得起药均是国产CAR-T疗法崛起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内CAR-T企业布局者众多,但仍未诞生一款真正的“重磅炸弹”。(图片由摄图网提供)国产CAR-T疗法仍在追赶领先者CAR-T疗法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一种新的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即采集人体的免疫细胞,在体外将其进行培养、增殖和改造,然后再输回体内去识别癌细胞并将其杀死。截至目前,全球共有九款CAR-T疗法获批,其中有三款出自国内企业,分别是复星医药的奕凯达、药明巨诺的倍诺达及信达生物与驯鹿生物共同开发及商业化的福可苏。值得关注的是,截至目前,已有六款跨国药企的CAR-T疗法今年上半年的销售业绩出炉。吉利德有望成为最大赢家,今年上半年其CAR-T疗法的营收达到7.39亿美元;百时美施贵宝的CAR-T疗法收入2.79亿美元;传奇生物、诺华等紧随其后,各有收获。与海外产品相比,国产CAR-T疗法要启动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仍面临挑战。上海生物医药行业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陈少雄表示,细胞治疗产品作为融合了先进医疗技术的“活”的药物,具有特殊的复杂生物学特性和安全风险,且其生产过程往往是创新的和个体化的。国产产品从前期研发到成功上市,开发之路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时间成本和试错成本高昂。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过20家药企在布局CAR-T疗法。截至目前,中国开展的CAR-T临床试验数量已经超过500项,位居世界第一。华创证券研报表示,这是中国首次在新药研发领域走在国际前列。对CAR-T疗法的研究,新药研发逐渐崛起的中国存在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据沙利文预测,2030年全球在CAR-T疗法方面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18亿美元。在国内药企看来,CAR-T疗法的价值无限。拥有全球首个进入确证性临床试验的实体瘤CAR-T疗法的科济药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CAR-T有基因表达调控等一般生物技术药物不具备的属性。它的改造空间远远超过现有的一些生物技术药物,可以把我们能想到的一些重要的生物技术集成到一起,比如合成生物学、基因表达调控、抗体技术等。另外,T细胞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运输工具,可以运载各种治疗性蛋白。现在很多生物技术药物领域的一些问题,如缺乏合适靶点,CAR-T有可能通过技术集成创新来加以解决。”菲鹏制药在CAR-T细胞治疗领域深耕多年,聚焦通用型和新一代实体瘤CAR-T技术平台搭建和产品开发。该公司细胞治疗高级科学家赵若聪表示,CAR-T细胞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疗法,具有巨大潜力,目前已有很多企业广泛布局,因此该领域也面临激烈竞争。布局创新靶点和更新技术是国内药企突围的思路。赵若聪表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菲鹏制药CAR-T细胞产品的特别之处在于创新和差异化:一方面是创新靶点的布局;另一方面是产品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R-T技术,并结合临床适应症的特殊肿瘤抑制微环境做针对性设计。“尝试创新性的靶点和新CAR-T技术,虽然面临的风险比较高,但我们相信只有创新才能在未来生物医药领域走得更远、更高。”“通过CAR-T的创新开发来满足这些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是我们的价值所在。”科济药业相关负责人说。谁为国产CAR-T疗法“买单”西南证券研报称,由于安全性问题、治疗费用高昂、产能扩增受限等,CAR-T细胞疗法的商业化进程仍面临巨大挑战。CAR-T疗法一直被贴上“天价药”的标签。据了解,国外产品的普遍定价在35万美元和50万美元之间,国内已上市的复星凯特和药明巨诺旗下产品的定价为120万元和129万元。“产品的价格是100多万元,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产品边界是20万—30万元人民币,能为这款疗法买单的患者太少了。”国内某创新药企相关负责人表示,“能用得起这款药的人少,药物可及性就低,药企的收入也低。如果这款疗法上市后一直在亏损,那企业会不会投入、投资人会不会买单,都是未知数。”“尽管CAR-T细胞治疗在血液肿瘤临床上取得显著疗效,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但其未来的商业化进程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一是CAR-T细胞生产周期较长,一般需要2—3周时间,许多终末期患者等不及细胞产品的生产制备;二是目前CAR-T细胞治疗还属于个性化治疗,生产成本高、价格非常昂贵,因此企业开发可及性更高的通用型细胞治疗产品,以及建立全面的支付体系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赵若聪说。复星凯特CEO黄海表示,在医保支付短期内无法覆盖CAR-T疗法的情况下,企业需要降本增效,比如尽可能实现一些非关键性原辅料的本地化生产。“CAR-T不仅仅是一款药物,更是一个端到端的综合解决方案,其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涉及冷链运输、医院管理、风险控制等多个方面。药企需要建立完善的体系,同时加强与医院、供应商等合作伙伴的沟通与合作。在国家法规的框架下,为CAR-T药物的商业化进程提供坚实的支持。”科济药业相关负责人说。
通用、行业、垂直 AI大模型市场百花齐放
中国商报(记者 赵熠如)“家家都有大模型”,成为今年上半年科技圈最主要的秀肌肉方式。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已有近百家AI大模型涌现市场。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垂直大模型,各企业纷纷选择最擅长的赛道起跑,大模型竞争就此变得激烈。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示AI+智慧医疗服务成果。(图片由CNSPHOTO提供)通用大模型竞争激烈国内“百模大战”的第一枪由百度打响。今年3月,百度生成式AI产品文心一言正式邀请测试。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表示:“文心一言和生成式AI,代表了一个新的技术范式,是一个每家企业都不可错过的巨大机会。AI市场即将迎来爆发式的需求增长,其商业价值的释放将是前所未有的、指数级的。”作为国内首个公布的AI通用大模型,文心一言在“芯片—框架—模型—应用”四层架构进行了全栈布局。这也成为百度的竞争优势之一。进入4月,阿里云“通义千问”大模型也开始邀请测试。阿里云智能集团CEO张勇表示,阿里巴巴的所有产品未来均将接入“通义千问”大模型,进行全面改造。“面向AI时代,所有产品都值得用大模型重做一次,所有公司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张勇表示。关于“通义千问”的定位,阿里云智能集团CTO周靖人表示,通义千问是一个通用的大模型,并不会根据某个具体的业务问题进行优化或定制。开放通义千问的能力,意味着企业不需要从头开始训练大模型,而是能够在通义千问的基础之上,结合应用场景、知识体系、行业特殊需求等,形成自己的专属模型。在今年5月,科大讯飞发布了“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星火认知大模型已经在文本生成、知识问答、数学能力上赶超ChatGPT,争取10月底整体赶超ChatGPT。今年6月,360集团发布了自主研发的认知型通用大模型“360智脑4.0”,并宣布360智脑已经接入了360旗下产品“全家桶”。“中国已进入百模大战时期,除了基础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应用场景的比拼。”三六零集团(以下简称360)创始人周鸿祎表示。在C端,360计划将AI大模型能力嵌入核心产品中,使其像AI助手一样为用户提供服务。而在B端,360计划首先在行业大模型和大型企业领域进行应用。除此之外,商汤科技发布了“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体系,昆仑万维发布了千亿级大语言模型“天工”,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悟道3.0 大模型系列……“国内AI大模型百花齐放,首先是因为大模型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AI时代发展的基础,大型互联网公司都会跟进,创新型企业也会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尽量去做。其次是因为国外相继开源了一些平台,可以节省大模型的训练成本,一些微调和推理的成本对于很多团队来说是可以承受的,因此国内大模型才得以蓬勃发展。”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沈阳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AI大模型百花齐放的现象表明了一个趋势,即生成式AI在未来可能会对产业结构以及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现在只是刚刚拉开帷幕,AI对产业的渗透正在加深。”百度集团副总裁、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吴甜表示。行业大模型另辟蹊径在通用大模型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一些企业看到了行业大模型的落地优势,选择首先发布行业大模型。今年6月,腾讯公布腾讯云行业大模型研发进展,并联合22家客户正式启动行业大模型共建合作,携手17家生态伙伴共同发起“腾讯云行业大模型生态计划”。“我们认为,客户更需要有行业针对性的行业大模型。”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首席执行官汤道生表示。汤道生认为,当前,通用大语言模型在应对产业场景落地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通用大模型的训练数据主要来自公开数据集或网络数据,对于特定行业的专业领域知识了解有限。此外,通用大语言模型的训练需要大量计算资源和漫长的训练周期,这对企业来说可能昂贵且耗时。同时,安全和合规也是必要考量因素。因此,选择与具备一站式行业大模型服务能力的云厂商合作,打造企业专属的行业大模型至关重要,在好用、易用的同时还能降低企业的成本和时间投入。无独有偶,华为也选择发布行业大模型。今年7月,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张平安在华为开发者大会2023上发布盘古大模型3.0。目前,盘古大模型已在金融、制造、医药研发、煤矿、铁路等诸多行业发挥作用。“盘古为行业而生,就要为行业着想,更好地服务千行百业的客户。”张平安表示。“华为在多个行业领域有非常强的商业基础,做行业大模型就能够快速运用到各个行业中,直接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而通用大模型面向C端用户,其生成结果不确定性较强,也会带来监管上的较大成本。”沈阳表示。“通用大模型要真正做好并在C端市场上快速投入应用的话,其软件打磨是需要时间的,也会在内容管理方面面临大规模投入的成本难点和技术难点。所以,从研发进度来看,行业大模型可以优先使用起来,华为、腾讯在这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可以把它迅速投入到产业当中加以运用。”沈阳认为。垂直大模型凸显优势一些企业选择继续缩小AI大模型的适用范围,将其聚焦在了垂直领域。今年7月,携程发布首个旅游行业垂直大模型“携程问道”,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梁建章表示,希望用户从包括“携程问道”在内的产品中获得旅游行业“可靠的内容,放心的推荐”。携程推出垂直大模型的动机,正是看到了通用大模型的“不可靠”。“垂直大模型的机会在于,AIGC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答案并不那么可靠。”梁建章表示。他认为,即使规划节省了半个小时,但推荐的酒店或者行程结果可能有5%的几率是错的,那是得不偿失的。而“携程问道”作为垂直大模型,筛选200亿高质量非结构性旅游数据,结合携程现有精确的结构性实时数据以及携程历史训练的机器人和搜索算法,进行了自研垂直模型的训练。知乎也基于自身的内容优势,推出了专属的大模型。今年4月,知乎正式发布“知海图AI”中文大模型,知乎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源表示:“知乎以应用层和数据层的独特优势,将致力于为中文互联网的大语言模型添砖加瓦。”“知海图AI”中文大模型首个大模型功能“热榜摘要”,旨在利用超强的语言理解能力对知乎热榜上的问题回答进行抓取、整理和聚合,并把回答梗概展现给用户,给大家提供直观清晰的回答。“携程和知乎等企业推出垂直类模型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我们迫切需要垂直领域提供的行业大模型。垂直大模型通过通用基座大模型,再加上行业数据、行业微调和行业应用场景,可以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社会反馈,从而达到较高的智能化程度。”沈阳认为。“百模大战”竞争终局蓬勃发展的AI大模型行业,很快便迎来了行业标准化和管理规范。7月7日,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宣布了我国首个大模型标准化专题组组长单位名单。联合组长单位分别为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阿里云智能集团、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三六零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等6家企业。“大模型标准化是很重要的。”吴甜告诉中国商报记者,“百度作为联合组长,在推动大模型核心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生态建设方面,希望能够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推动大模型标准化的顶层设计以及规则研制。百度自身就是重要从业者,拥有第一手实践经验,希望能积极参与其中,推动和牵引大模型产业发展。”7月15日,国家网信办联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广电总局公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旨在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无论是通用、行业还是垂直,大模型数量在短短几个月内快速增长。在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表示,随着ChatGPT掀起大模型发展热潮,国内迄今已有80余个大模型公开发布。如此多的大模型,其竞争终局不免令人好奇。“从目前来看,不可能出现一家AI大模型一统天下的情况,因为AI大模型是否能够得到广泛使用,一方面要看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则要看应用场景和流量格局。”沈阳认为,“但是从终极方向来看,当到达通用人工智能的阶段时,我们或许只需要一个AI大模型。”“AI大模型百花齐放只是一个阶段性现象。在演变的过程中,各家企业和机构会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走向细分市场。”吴甜对记者表示,“我认为大模型的终局是,未来只有少量的几个大模型会留下来。因为从底层做起来的大模型成本非常高,需要多年积累、坚定信心和持续投入才能做好。未来我们可能只会依托于少量几个大模型,这些大模型将会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生态。”
华为手机重回前五 国内手机市场迎来变局
中国商报(记者 焦立坤)今年第二季度,国内手机市场依然处于低谷期,但市场格局迎来新变化,华为成为最闪亮的星。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华为手机在国内市场逆势飞扬,这也是时隔七个季度后,其重回国内前五的位置。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市场份额、同比增幅。(图片源自IDC)华为手机实现逆袭7月27日,IDC发布的手机季度报告显示,以手机出货量计,位居前五的排名中出现了一个新名字——华为。榜单显示,OPPO依然是国内手机市场“一哥”,市场份额约为17.7%。vivo、荣耀、苹果紧随其后,而小米和华为以微弱的差距并列第五名,市场份额分别约为13.1%和13%。在前五名中,华为和苹果是唯二实现同比正增长的手机品牌,其中华为的表现最为亮眼,该季度其市场份额达到13%,同比增幅高达76.1%,是前五名中增幅最快的手机品牌。对于华为而言,这是一个久违的“逆袭”时刻。受芯片供应短缺影响,IDC数据显示,华为手机在2019年第二季度的全球市场份额被挤出前五,但其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依然稳固。直到2021年第三季度,华为手机在国内市场首次跌出榜单前五。此后国内手机市场格局不断变化,其中OPPO和vivo一路飙升,从华为剥离出去的荣耀开始扶摇直上,而华为手机声量渐小。“心怀敬畏,再接再厉。”面对这个来之不易的座次,一位华为内部人士感叹道。IDC中国高级分析师郭天翔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华为手机去年同期的产品太少了,今年产品发布节奏开始恢复正常,有P60系列、折叠屏手机Mate X3以及nova11系列、畅享60X,可以说高中低档手机全都正常推出。另外,今年华为手机的优惠力度也不小,其中华为P系列第一次当季旗舰产品降价参加“6·18”大促。在资深行业观察人士马继华看来,从华为手机的市场表现来看,P60系列依然具有市场号召力。当前5G缺乏新应用,硬件设备同质化严重,4G手机与5G手机的使用体验差别不大,也给华为手机提供了发展机会。据悉,今年第二季度,凭借P60系列和Mate X3系列的优异表现,华为在国内600美元以上高端市场上保持在第二位。据了解,今年3月23日华为发布了Mate X3,售价12999元起,4月7日开售便受到市场热捧。图为华为门店。(中国商报记者 马文博/摄)国内手机市场仍处低谷与华为手机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无论是OPPO、vivo、荣耀还是小米,今年第二季度的市场份额与去年同期相比都有所降低。其中在前五大手机厂商中,荣耀的滑坡最大,同比减少约17.9%。引人关注的是,去年第二季度,荣耀首次登上国内市场第一的宝座。市场研究机构IDC和Strategy Analytics的报告均显示,当季荣耀手机在国内市场的出货量约为1310万部,排名第一。有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上半年荣耀在各方面均重新梳理调整。“最近已经开始有效果了,荣耀今年的产品力明显提升。”一位不愿具名的消息人士说。事实上,从华为分拆三年后,荣耀一直表现积极。今年7月12日,荣耀推出折叠旗舰手机荣耀Magic V2,售价8999元起。在会后接受采访时,荣耀CEO赵明表示,过去两年是荣耀蓄力沉淀的两年,2023年是产品力、创新力全面爆发的一年。对于今年手机行业的走势,赵明表示,与其纠结大盘会不会涨,不如把产品做好。“涨,我们就跟着往前走;降,就找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道路。”今年第二季度,国内手机市场仍处于低谷。IDC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为6570万台,同比下降2.1%,降幅明显收窄。今年上半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为1.3亿台,同比下降7.4%。IDC认为,基础的消费者需求目前尚未恢复,因此厂商以及供应链上游的出货量也不会有明显改观。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依然处于低谷,市场情况未见好转。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去库存、保增长是各大手机厂商面临的共同难题。全球市场迎来复苏信号从全球市场情况来看,手机市场迎来复苏信号。7月27日,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按年下跌11%,较今年第一季度跌幅收窄,显示出改善的迹象。Canalys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三星以5300万台的出货量位居全球智能手机第一,市场份额为21%;苹果位列第二,出货量约为4300万台,市场份额为17%;小米以3320万台的出货量排名第三,市场份额为13%;OPPO和传音则分别以10%和9%的市场份额位居第四和第五。该机构认为,手机厂商更为健康的库存水平能有效为潜在的市场复苏做好准备。而多样化的渠道激励和针对性的营销措施将刺激消费者的需求,中东、东南亚等更为开放的市场布局将成为手机厂商可持续增长的推动力。另外一家研究机构Counterpoint认为,当前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已度过快速增长阶段,产品结构开始分化。其中,中低端产品需求下滑严重,高端产品市场表现更为强劲。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将给手机行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而600美元以上的高端产品销量实现逆势增长,可以说是近期手机市场最大的亮点。各大手机厂商也在不断加码高端市场,无论是华为、荣耀,还是OPPO、vivo、小米,都在布局“直屏旗舰+折叠屏旗舰”,加大高端市场的投入力度。值得关注的是,最近坊间传言华为供应链公司已向华为Mate 60系列供货。今年下半年华为即将发布的Mate 60系列无疑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据悉,华为已上调今年手机出货量目标至4000万台,而年初时这一目标是3000万台。随着华为的强势出击,手机市场格局必将迎来更多变数。
AI大模型百花齐放 元宇宙、6G发展提速
中国商报(记者 赵熠如)今年上半年科技市场“打”得火热:AI大模型百花齐放,各家企业争相展现一技之长;AI赋能元宇宙,政策为产业保驾护航;6G研发提速,政企合力突破难关。科技与创新正在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图为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的华为展区展示了盘古AI大模型。(图片由CNSPHOTO提供)“百模大战”打响今年3月以来,国内AI大模型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百模大战”就此打响。百度成为国内率先发布AI通用大模型的企业。今年3月,百度生成式AI产品文心一言正式邀请测试。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表示,AI市场即将迎来爆发性的需求增长,其商业价值的释放将是前所未有的、指数级的。今年4月,阿里巴巴推出大语言模型“通义千问”。阿里巴巴控股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表示,阿里巴巴的所有产品未来均将接入“通义千问”大模型。今年5月,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发布了大模型产品“360智脑”,并表示未来数字化的高峰一定是大模型推动下的智能化。除了通用大模型外,一些企业还选择发布了行业大模型。今年6月,腾讯公布腾讯云行业大模型研发进展,并联合22家客户正式启动行业大模型共建合作。今年7月,华为云发布盘古大模型3.0,并表示盘古大模型已在金融、制造、医药研发、煤矿、铁路等行业发挥价值。一些企业也发布了垂直领域大模型。今年4月,知乎正式发布“知海图AI”中文大模型,知乎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源表示:“知乎以应用层和数据层的独特优势,将致力于为中文互联网的大语言模型添砖加瓦。”今年7月,携程发布首个旅游行业垂直大模型“携程问道”,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梁建章表示,希望用户从包括“携程问道”在内的产品中获得旅游行业“可靠的内容,放心的推荐”。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介绍,人工智能产业风头正劲,迄今已有80余个大模型公开发布。“国内AI大模型百花齐放,首先是因为大模型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AI时代的前进基础,大型互联网公司都会跟进,创新型企业也会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尽量去做。”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沈阳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其次是因为国外相继开源了一些平台,可以节省大模型的训练成本,一些微调和推理的成本对于很多团队来说可以承受,因此国内大模型才得以蓬勃发展。”百度集团副总裁、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吴甜表示,AI大模型百花齐放的现象表明了一个趋势,即生成式AI在未来可能会对产业结构以及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现在只是刚刚拉开帷幕,AI对产业的渗透也正在加深。“AI大模型百花齐放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在演变的过程中,各个企业和机构会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走向细分市场。我认为大模型的终局是,未来只有少量的几个大模型会留下来。因为从底层做起来的大模型成本非常高,需要多年积累、坚定信心和持续投入才能做好。未来我们可能只会依托于少量几个大模型,这些大模型将会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生态。”吴甜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元宇宙迎来新机遇AI技术的发展为元宇宙的实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IEEE最高董事会董事兼IEEE标准协会主席袁昱表示,当下正处于数字智能化和数字现实化两个阶段中间,智能化正在爆发,元宇宙即将到来。袁昱认为,通用人工智能将在需求侧和供给侧推动元宇宙的发展。大尺度、细粒度的虚拟世界,海量的、多样化的虚拟场景和虚拟物品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将以千百倍的速度被创造出来;数以亿计的虚拟角色也将由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提供深度个性化的各种互动体验与服务。高通全球高级副总裁程立新也认为,5G和AI技术将赋能元宇宙全新的应用服务、环境和体验。目前XR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内容生产高成本以及应用生态的碎片化,AIGC的成熟和广泛应用将大幅度提升元宇宙内容的生产效率。VR行业也正在迎来新突破,从而推动元宇宙的发展。今年6月,苹果发布了首款头显Apple Vision Pro。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元宇宙的重大利好。“Apple Vision Pro是一款革命性的产品。它有两个最关键的东西,一个是自然交互,也是从移动互联网到空间互联网最关键的一步;另一个是空间计算平台,它创造了如何在空间里使用软件、做产品的体系。”银河威尔创始人兼CEO胡珩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基于Apple Vision Pro,我们有信心把产品从80分做到90分、95分。这15分将会成为整个市场启动的开始。只要体验超过了临界值,其商业化就会爆发。”胡珩说,“虽然短期内Apple Vision Pro不会给行业带来本质改变,但从长期来看,VR行业在三年内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定会有杀手级的应用场景出现。”随着实时云渲染等技术的成熟,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元宇宙也迎来了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产业元宇宙”成为元宇宙2.0发展的方向。今年以来,全国各地的元宇宙产业政策也卷了起来:1月,苏州市发布《苏州市培育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指导意见》;2月,南京市发布《南京市加快发展元宇宙产业行动计划(2023—2025年)》;4月,浙江省发布《浙江省元宇宙产业发展2023年工作要点》;6月,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元宇宙”关键技术攻关行动方案(2023—2025年)》,成都市发布《2023年成都市元宇宙场景建设工作计划》……随着各地政策的发布和完善,元宇宙产业发展也将逐步有序、规范。6G研发提速在5G技术不断普及与深入的同时,6G技术的研发也进入加速期。7月19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2023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赵志国表示,推动5G演进和6G技术研发,持续向增强5G演进升级,支持5G R18基站、5G新型终端等技术产品攻关,不断支撑5G新特性、新业务。大力推动6G技术研究,开展技术试验,深化交流合作,加快6G创新发展。国内三大运营商均已做好了准备。中国移动副总经理高同庆表示,当前是确定6G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的关键窗口期,建议加强技术融合创新,扎实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强化商业趋势研究和需求牵引,确保6G的先进技术能够转化为产业和应用优势,做到不仅“上书架”,还能“上货架”。中国联通副总经理梁宝俊表示,6G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必争之地,中国联通后续的发展方向将会聚焦在聚力挖掘应用场景、全力攻关关键技术、奋力推进融合创新等三个方面。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表示,中国电信正在系统化开展6G智简网络架构创新,与标准组织和产业伙伴紧密合作,推动制定全球统一的6G国际标准。从5G过渡到6G,在技术上也将面临新的挑战。中国移动首席科学家王晓云表示,移动通信10年一代,当前ITU(国际电信联盟)明确6G愿景与指标体系,工信部在全球率先将6GHz用于5G/6G系统,6G研发进入加速期,但相比5G面临更多的挑战,比如6G研发周期更长、技术更发散等。同时,6G网络的技术创新面临“三重挑战”,需要原创技术突破、融合技术突破、网络拓展创新。
上半年工业经济恢复向好 3000家5G工厂加速推进
中国商报(记者 焦立坤)在7月19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赵志国表示,今年前6个月,工业经济恢复向好,信息化发展平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积极成效。值得关注的是,商用4年来,5G不断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工厂插上5G的“翅膀”。赵志国表示,将打造“5G+工业互联网”发展升级版,今年将推动不少于3000家企业建设5G工厂。我国5G基站有近300万个今年上半年,信息通信业赋能作用持续提升。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我国电信业务收入增长6.2%,业务总量同比增长17.1%,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293.7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达6.76亿户,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超过21.2亿。其中,我国5G基站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覆盖广度深度持续拓展。值得关注的是,5G应用已经融入60个国民经济大类,加速向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重点领域拓展深化,应用案例数累计超5万个。工业互联网“百城千园行”纵深推进,标识解析体系服务企业超27万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240家。距离我国5G商用牌照发放已过4年,5G在推动数字化转型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赵志国表示,5G已成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工信部会同产业各方,深化网络覆盖和共建共享,深入推进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和“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加速产业成熟进程,跑出了中国5G发展“加速度”,有力推动移动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越来越多的5G工厂出现生产车间无人值守,设备状态指示灯、品质检验灯和激光发射器的微光闪烁,流水线上一排排零部件有序地传输运转,高大的机械臂正灵活地分拣物资、自动行进的AGV小车快速地穿梭其间……夜幕下的工厂依然有条不紊地运行,这就是江苏通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用科技公司)在国内半钢行业率先实现的“黑灯车间”运营场景。通用科技公司的生产车间。(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据了解,通用科技公司专注于轮胎研发、生产和销售,也曾面临生产线老旧、设备自动化程度不高、核心技术欠缺等痛点问题。不过,在无锡移动的助力下,通用科技公司加速数字化转型。“借助于5G专享网络模式,我们建设了120万条高性能智能化全钢子午胎,实现了企业的信息畅通、系统稳定和作业精准。”通用科技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无照明条件下,生产车间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生产,使用工成本节省50%、生产效率提升40%、运营成本降低20%。可以说,看不见的5G网络串联起每一个看得见的生产环节,凭借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超能力”,各类生产数据构成了智能制造的有机整体。实际上,自5G商用以来,围绕“5G+工业互联网”的典型应用案例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5G工厂出现,三大运营商都在积极行动。今年4月,中国电信发布《5G全连接工厂解决方案》,按照“一张网、一平台、高安全”的模式促进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向工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深度拓展,推动制造企业的工厂完成从“制造”到“智造”的全连接工厂数字化升级。据悉,中国电信与准能、美的、三一重工等企业联合打造多个5G全连接工厂标杆,实现5G+移动机器人、5G+机器视觉、5G+柔性生产、5G+数字孪生、5G+AR(增强现实)等一批具有创新性和可复制性的5G全连接工厂典型场景。中国联通则计划今年打造1000家5G全连接工厂。比如,中国联通携手中国一汽在吉林省打造“5G工厂智能运维标杆”,全面推动5G专网向自智网络升级。除了电信运营商外,设备商也在积极投身这一赛道。今年6月,中兴通讯正式发布5G全连接工厂方案,从“精准建网、全域联网、价值用网、立体护网”四个维度回答了建网、联网、用户、护网这四个问题。华为联手美的集团、中国移动共同打造的“5G全连接工厂”——美的集团洗衣机荆州产业园已于2022年8月投产,这也标志着全球首个家电制造领域的“5G全连接工厂”全面投入运行。5G工厂建设高潮将至今年6月,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3年工作计划》(以下简称工作计划),在基础设施方面提出,推动不少于3000家企业建设5G工厂,建设不少于300家5G工厂,打造30个试点标杆。2022年9月,工信部发布的《5G全连接工厂建设指南》提出,“十四五”时期推动全国10000家企业开展5G全连接工厂建设,并指出5G全连接工厂是“5G+工业互联网”工作的重点任务。该指南明确,5G全连接工厂是充分利用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集成,打造新型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新建或改造产线级、车间级、工厂级等生产现场,形成生产单元广泛连接、信息(IT)运营(OT)深度融合、数据要素充分利用、创新应用高效赋能的先进工厂。信息通信专家陈志刚认为,推进5G工厂建设,将为产线级、车间级、工厂级的生产智能化奠定基础,为通信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奠定基础。未来,随着5G工厂的普及,将推动中国工业制造体系加速网络化分工协同,从而缩短奔向新型工业化的时间。据了解,多地正加快布局5G工厂。浙江近日印发了《浙江省5G全连接工厂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5)》,提出力争到2025年,打造10个国家级5G全连接工厂标杆示范、50个以上分类分级、特色鲜明的省级5G全连接工厂标杆示范;江西日前发布了《江西省新能源产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3—2025)》,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5G全连接工厂。
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化加速驱动行业变革
中国商报(记者 赵熠如)在万物互联时代,数字化驱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和变革,人工智能产业也迎来重要发展机遇。尤其是在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数据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亟须解决的“必答题”。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精品主题展上,观众在体验工体元宇宙直播。(图片由CNSPHOTO提供)数字化春风吹暖“中国智造”当前,数字化已逐渐渗透进各行各业,加速推动行业变革。“产业互联网作为数实融合的产物,正以数字技术融合应用推动生产方式变革,以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集群数智化转型,以全产业链场景创新激发产业生态活力,全面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一级巡视员岳鸿志在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表示。作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底座”,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也受到关注。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一级巡视员王鹏表示,我国工业互联网已经形成了“中央举旗定向、政府规划引导、地方务实推动、产业联动发展”的中国模式,构建了“巩固、提升、创新相并行”的中国方案,打造了“5G+工业互联网”、5G工厂等中国品牌,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发展道路。在医药、农业、文旅行业,数字化的提升引领作用也不可忽视。大兴医药基地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申海成表示,数据已成为医药健康产业的核心要素,数字技术已经成为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必要工具。数字技术不仅提升了医药健康产业的生产效率、加快了新药发现速度,也促进了多学科融合创新。在医疗器械创新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积水潭医院首席科学家田伟列举了数智科技在智能辅助诊断、手术机器人、智能康复等应用场景的应用创新;在制药方面,清华大学药学院教授、中药研究院院长尹航认为,随着AI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加快速地获得可以进入临床的小分子,这将极大改变制药产业发展的策略。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领域也正在加快数字化布局。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员王小兵阐述了推进智慧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国内外进展及典型应用案例、存在的问题瓶颈、方向与路径,以及深化部省协同的工作要求。他认为,当前智慧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抓顶层设计、抓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抓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抓智能装备研发推广、抓应用场景打造、抓产学研深度融合。大北农集团、大禹节水、商汤科技、唐山海森电子、百畜兴旺等企业分别介绍了自身服务乡村振兴的优势及实践、数字化灌区投资建设、管护的实践、AI与遥感技术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应用、1+N+IBMS“九统一分”土地集约化经营托管模式创新与实践、动物疾病全科兽医辅助诊断云平台及应用,全面展示了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建设中的应用成效。文旅行业也感受到了数字化“春风”的温暖。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文旅专题论坛”就以行业交流合作平台的角色定位,参与数字文旅新基建,以虚实交互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结合的新突破为契机,促进城市景区的数字化升级量质齐升,推进科技赋能文化旅游、数字文旅赋能城市。“AI+”激活未来无限可能当下风头正盛的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本届数字经济大会上广泛关注的热点之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表示,随着ChatGPT掀起大模型发展热潮,人工智能产业风头正劲,迄今已有八十余个大模型公开发布,其中北京约占一半。为了把握这次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近期北京市连续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释放明确信号、搭建伙伴平台、聚拢行业资源,助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数智化转型。百花齐放的AI大模型,成为本次论坛的热议话题。北京人工智能产业联盟秘书长陈尚义表示,相比于传统的人工智能模型,大语言模型在很多工作中已经达到甚至超出了人工水平,使人们看到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曙光。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认为,大模型必须具有通用性,才能赋能千行百业。大模型未来是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是做小做专,真正的机会在企业市场。智谱AI CEO张鹏回顾了智谱在大模型方面的探索创新之路,并着重介绍了他们日前推出的ChatGLM2系列模型。昆仑万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方汉介绍了“天工”大模型在文本对话、语义理解等方面的优势,以及AI生成音乐在文旅场景的落地情况。阿里巴巴达摩院语音实验室负责人鄢志杰介绍了通义千问的最新进展,并表示在“数据+知识”双驱动的智能应用新范式下,云和AI协同发展将助力产业升级。网络安全发展迎来新拐点《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显示,目前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正持续提速。总体来看,2022年,美国、中国、德国、日本、韩国等五个世界主要国家的数字经济总量为31万亿美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为58%,较2016年提升约1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规模同比增长7.6%,高于GDP增速5.4个百分点。产业数字化持续带动五个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占数字经济比重达到86.4%,较2016年提升2.1个百分点。从国别来看,2016—2022年,美国、中国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数字经济规模分别增加6.5万亿、4.1万亿美元;中国数字经济年均复合增长14.2%,是同期美中德日韩五国数字经济总体年均复合增速的1.6倍。然而,数字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安全的隐忧。联合国副秘书长李军华表示,数字化转型伴随的风险可能会使其收益黯然失色。数字化转型之旅需走出一条更全面的通路,增强网络安全保障,尊重个人隐私,保护支撑数字政府和数字经济的关键数字基础设施。埃及最高网络安全委员会执行局主席艾哈迈德·阿卜杜勒·哈菲兹在演讲时表示,面对网络安全的未来,我们需要改变当前的网络安全理念,根据自身业务资产及所面临的威胁情况,选择适应自身特点的安全措施与方案。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表示,进入数智时代,网络安全“易攻难守”的现象将会日趋常态化。数智时代的安全攻击后果严重、影响深远,因此,数智安全需要以内生为本,做好三大转变,即从关注IT转变成关注业务、从关注设备转变成关注“人”、从关注建设转变成关注运营。
明确边界促发展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行业新规发布
中国商报(记者 赵熠如)发展如火如荼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迎来重大利好:《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近日公布。办法不仅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对其提供者在技术、服务方面提出相关要求与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近日公布,在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的同时,也对其提供者在技术、服务方面提出相关要求与规范。(图片由摄图网提供)管理办法公布7月13日,国家网信办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广电总局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自2023年8月15日起施行。该办法共24条,分为“总则” “技术发展与治理” “服务规范” “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附则”五章。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出台该办法,旨在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张震表示,办法更加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本身,这主要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自身特性有关:一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具有通用性。如果延续针对固定用途信息服务的管理思路,将难以充分切合实际监管需求。二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价值观属性。一旦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引入偏见歧视等有害信息,在模型实际应用中很可能呈现放大化输出。三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可引导性。在提升模型能力方面,通过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训练过程中调整模型输出概率分布不断趋近人类偏好,但同时也存在被不法分子恶意利用的风险。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表示,该办法彰显了有关部门鼓励创新、支持大模型发展的态度,为科技企业创新提供了信心和保障。同时,办法明确了适用边界,既能够规范大模型的公众服务,也有利于组织机构的研发和应用。“目前,产业数字化已成为国家战略,大模型的发展也应该为产业数字化赋能。作为工业革命级的生产力工具,大模型能够帮助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实现从数字化转型到智能化的升级。大模型未来真正的发展机会就是企业级市场,包括组织机构、政府和城市。从办法来看,国家对企业级场景的应用研发和落地整体持大力支持的态度。”周鸿祎认为。“人工智能行业发展非常迅速,办法的出台也非常及时。办法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更温和一些,操作性也更强一些;它释放了很多积极信号,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进行了很多约束和规范,希望各从业者能认真阅读并遵守该管理办法。”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促进行业发展办法在“技术发展与治理”一章中,明确表示了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鼓励与支持。第五条内容提出,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创新应用,生成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优质内容,探索优化应用场景,构建应用生态体系。支持行业组织、企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公共文化机构、有关专业机构等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数据资源建设、转化应用、风险防范等方面开展协作。第六条内容提出,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框架、芯片及配套软件平台等基础技术的自主创新,平等互利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国际规则制定。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和公共训练数据资源平台建设。促进算力资源协同共享,提升算力资源利用效能。推动公共数据分类分级有序开放,扩展高质量的公共训练数据资源。鼓励采用安全可信的芯片、软件、工具、算力和数据资源。“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技术创新、数据资源建设、转化应用、风险防范等方面涉及多方主体。为此,办法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以及各个相关机构之间开展协作。”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辛勇飞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而我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算法、芯片等技术研发方面起步相对较晚。因此,办法一方面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基础技术的自主创新,另一方面也鼓励平等互利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从而促进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辛勇飞表示,算力是支撑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底座,数据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重要资源。办法提出的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和公共训练数据资源平台建设的措施,能够促进算力资源协同共享,提升算力资源利用效能。与此同时,办法还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训练数据处理活动、数据标注过程中的运用提出了要求。“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所产生内容的质量优劣、安全与否主要取决于训练数据,办法要求服务提供者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训练数据质量,增强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多样性,并指导服务提供者做好数据处理、数据标注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党委书记杨建军表示。强化主体责任办法在“服务规范”一章中,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者在信息安全、信息保护等主体责任方面提出了要求。办法提出,提供者应当依法承担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责任,履行网络信息安全义务。涉及个人信息的,依法承担个人信息处理者责任,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提供者应当与注册其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使用者(以下简称使用者)签订服务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与此同时,办法还提出,提供者发现违法内容的,应当及时采取停止生成、停止传输、消除等处置措施,采取模型优化训练等措施进行整改,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提供者发现使用者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从事违法活动的,应当依法依约采取警示、限制功能、暂停或者终止向其提供服务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设置便捷的投诉、举报入口,公布处理流程和反馈时限,及时受理、处理公众投诉举报并反馈处理结果。杨建军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产业链条正在逐步形成,需要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促进各环节安全水平提升。办法从多角度明确治理规则、强调治理要求,明确了用户对服务的监督作用,要求提供者建立投诉举报机制,强调使用者有权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张震表示,在人工智能技术迎来重要发展的时期,不仅要让相关新技术新应用充分释放出创新活力,还要在安全监管与创新引导之间掌握好平衡。“一方面,高度重视和充分研判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创新应用对数据安全、公共利益、知识产权、伦理道德等方面可能造成的影响,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的行业自律,引导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开展应用创新,加快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张震说,“另一方面,充分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研发主体开拓进取,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培育国家级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生态和应用生态,坚持包容和审慎相结合,理性务实推进中国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
梁建章:“携程问道”垂直大模型能更精准匹配客户需求
中国商报(记者 赵熠如)7月17日,携程集团在上海发布首个旅游行业垂直大模型“携程问道”。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携程问道”垂直大模型可以更精准地匹配客户需求。“如果AI推荐更加精准,能够找到热点、满足个性需求,且用户不感觉费力的话,那么一定能更好地匹配需求和供给。中国酒店入住率只有50%—60%,还有很大的促进旅游消费的空间。在AI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把匹配的工作做得更好。”梁建章说。携程旅游在线旅游连锁服务网点。(图片由CNSPHOTO提供)“‘携程问道’的其中一个使用场景是行程规划,即售前环节。这是客户花费时间最多、最复杂的环节,也是AI大模型能够最大程度提升体验和效率的地方。”梁建章表示,“当前的AI通用大模型在作诗、写文章方面依然存在可靠性不足的问题,而旅游行业最重要的就是可靠性,因此,不断提高垂直大模型的可靠性是我们长期的工作。”梁建章表示,“携程问道”作为垂直大模型,筛选200亿非结构性旅游数据,结合携程现有精确的结构性实时数据以及携程历史训练的机器人和搜索算法,进行了自研垂直模型的训练。“对于‘携程问道’垂直大模型来说,语言模型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基于不同的模型完成不同的任务,其效率衡量指标还是看客户问答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升了多少。”梁建章说。在被问到“携程问道”垂直大模型如何平衡消费者与商家利益时,梁建章表示:“携程在创办时就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将客户体验最大化。我们不担心利润问题,而是通过AI大模型把供给最精准地匹配到客户的需求上,刺激和促进需求,提升顾客满意度。”对于携程在“携程问道”垂直大模型方面的投入,梁建章介绍:“在AI、机器学习、大数据的投入方面,我们并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在此之前我们一直有长期的投入,目前‘数据+AI’的团队已经有几百人了。”“我们每个部门都与大模型有紧密的结合,以前做的搜索算法、机器人算法也与大模型有结合。携程问道大模型还需要长时间的迭代。携程在这方面会不遗余力地投入。”梁建章说。梁建章认为,AI在垂直领域的应用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东西要做,也不是完全颠覆性的,它只是把客服自动化率从50%提高到了70%,在客服方面和行程规划方面能够比以前做得好一些。
创新引领未来 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亮点多多
中国商报(记者 雷珂馨 涂瀚文 文/图)自动驾驶仿真平台、刷掌乘车体验区、元宇宙任意门、无人配送车……7月4日,中国商报记者在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精品主题展上体验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全新应用,多个科创成果同台竞技,它们在促进生产力提升、智能辅助决策、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各显神通”,展示出人工智能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未来发展方向。“手掌放上去一扫,就可以顺利通过闸机了,不用再掏出手机,也不用担心网络延迟打不开扫码页面,比以前方便快捷了许多。”在微信支付的刷掌乘车体验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刷掌过闸乘车能够从多个角度优化乘客的乘车体验,乘客伸手便可进出站,即使是遇到忘带实体卡、手机没电等特殊情况也能乘坐地铁。除此以外,刷掌过闸属于非接触式过闸,卫生且安全。记者现场体验刷掌乘车。音视频交互、安全告警、人员位置管理……一款功能强大的智能安全帽在现场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记者了解到,该款智能安全帽利用物联网、AI语音、北斗定位等技术,把无线模块、GPS定位、摄像头集成在普通安全帽上。中国联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款智能安全帽可实现对人员安全性、行为规范性的管理,也提升了调度效率,是为工人打造的贴身安全助手。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智能安全帽的使用方法。走进美团的展区,自动配送车、无人机、智能配送站成为观众关注的重点。“智能配送站主要针对写字楼无法配送上楼的场景。比如,用户在10楼办公,外卖员只需要把物品放在1楼的储物柜内,用户就会收到一条短信。在选择机器人配送后,机器人就可以将物品直接送至10楼,用户输入取件码即可取货。智能配送站集合了机器人智能化调度、柜体与机器人自动化接驳、物品的无缝传递和机器人室内高精定位、避障等自动化配送功能,提供末端的智能化便捷配送服务方案。”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场观众体验自动配送车。“我居然戴上了《三体》同款设备!”在STEPVR国承万通公司的展区内,一位体验者兴奋地喊道。在3平方米的设备空间里,体验者穿上特定防滑鞋、震动马甲、动捕手套,戴上虚拟现实头戴式显示设备,通过在一台万向跑步机上行走,就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进行沉浸式游玩。品牌负责人郑银银向记者表示,通过公司的元宇宙任意门产品,可以近距离深入领略中国斗拱设计的魅力,感受中国古建筑的力与美,产品未来还将广泛应用到数字体育、文旅、实训、运动等领域。在北京联通展位,几位参观者在智慧体育课体验区域前感叹,“现在孩子们的体育课越来越智能了。”一旁的讲解员右手佩戴着一条心率监测手环,左手的平板上实时显示着全班60位学生的手环数据,红色是警戒,绿色是正常,蓝色则是活动不达标。工作人员介绍,平台通过系统生成的数据报告,为体育教研相关活动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学校还可以通过关注数据预警,及时进行干预并调整学生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避免运动损伤和体育安全风险的发生。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丨利好不断 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提速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日前,国家发改委产业司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事宜。与此同时,多地近日也发布政策支持机器人相关产业发展,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速度加快。近年来,江苏省海安市坚持科技创新,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已经初步形成机器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自动化及关键零部件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图为位于江苏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江苏图灵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正在组装和调试工业机器人。(图片由CNSPHOTO提供)产业规模快速增长近日,国家发改委产业司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事宜,有关行业协会、生产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听取了与会有关方面关于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等相关情况的介绍,就加快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近年来,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2021年,我国发布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在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背景下,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统计显示,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其中工业机器人应用覆盖国民经济60个行业大类、168个行业中类,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业内人士表示,机器人产业能量不容小觑。作为生产工具,机器人具有操作精细、稳定等特点,能解决一些生产环节的难题;作为新兴技术载体,机器人是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连接制造业的桥梁。当前,数字经济方兴未艾,智能化、网联化、柔性化制造加速推进。发挥好机器人的撬动作用,不仅能让制造业提质增效,还有望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为制造业发展创造新机遇。北京发布行动方案6月2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万人机器人拥有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创业活跃的发展生态,全市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该方案提出,北京将着眼世界前沿技术和未来战略需求,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带动医疗健康、协作、特种、物流四类优势机器人产品跃升发展,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打造智能驱动、产研一体、开放领先的创新产品体系。为此,方案提出了“1+4”产品体系,即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带动医疗健康、协作、特种、物流四类优势机器人产品跃升发展。在对标国际领先人形机器人产品方面,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开展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关键零部件攻关和工程化,加快建设北京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此外,发挥北京机器人产业基础优势,提升医疗健康、协作、特种、物流四类机器人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专家认为,在利好政策频出背景下,人形机器人前景广阔。当前,人机交互、机器视觉和运动控制等方面的研发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从产业顶层设计水平、核心技术研发到终端应用落地的全产业链都在迅速发展,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宽。未来,随着应用场景的扩大,在不断迭代过程中,国内研发出高精尖机器人水平的产品指日可待。同时,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完善产用协同创新生态,以应用牵引机器人产业创新。同时,通过“机器人+应用”带动技术突破、产品升级,是国产机器人发展的重要经验。各地加快产业布局作为机器人产业发展重镇的上海、深圳,今年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今年3月,上海印发第一批《上海市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的通知,文件提及“力争到2025年,本市将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6月发布的《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力争达360台/万人,加快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等措施。深圳于5月31日发布《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提出,聚焦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开展通用型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加快组建广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措施。专家认为,当前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机器人产业作为现代工业的关键装备,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协同创新发展的核心衔接点。机器人技术具备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不少国外企业也纷纷开展与我国国内企业的技术合作。目前,各地政府将机器人产业发展作为工作重心,也是为了进一步优化升级我国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抢占机器人应用的国内外市场。(依琰)
MWC上海吹来三股热风:6G、元宇宙与数字万物
中国商报(记者 焦立坤 文/图)6月28日—30日,以“时不我待”为主题的2023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以下简称MWC上海)火热举行。大会聚焦“5G变革、数字万物、超越现实”三大方向。随着5G进入“下半场”,5G应用遍地开花,在这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电信行业技术盛宴上,一大批“未来”技术喷薄而来。中国商报记者在现场采访中发现,6G、元宇宙与数字万物成为展会的热词,各大科技公司纷纷秀“肌肉”。中国移动展台特设元宇宙板块。6G研发进入加速期6月29日,中国移动举行了一场6G协同创新论坛。该公司正式发布了6G公共试验验证平台,将为产业合作伙伴提供开放的、场景化的联合研发和试验环境,并支持各种新型业务和应用场景的验证,降低6G关键技术研发门槛,助力形成全球统一的6G标准。中国移动副总经理高同庆在会上表示,当前是确定6G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的关键窗口期,他建议加强技术融合创新,扎实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强化商业趋势研究和需求牵引,确保6G的先进技术能够转化为产业和应用优势,做到不仅“上书架”,还能“上货架”。另外两个运营商也在积极部署6G。在MWC上海主论坛上,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表示,中国电信正在系统化开展6G智简网络架构创新,与标准组织和产业伙伴紧密合作,推动制定全球统一的6G国际标准。中国联通副总经理梁宝俊则表示,6G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必争之地,中国联通后续的发展方向将会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聚力挖掘应用场景,使6G能够真正成为运营商有效运营的6G;二是全力攻关关键技术,在6G统一网络架构、突破性理论体系、共性技术方面开展协同创新,形成6G统一国际标准;三是奋力推进融合创新。在业界看来,三大运营商的积极表态意味着6G技术研发已进入更快更深的节奏。距离我国5G发牌已4年,5G已经深入寻常百姓家,而关于6G的竞赛也持续升温。尤其是今年6月初,工信部部长金壮龙在第31届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宣布,我国将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更是激发了业界的热情。中国移动首席科学家王晓云在MWC上海期间表示,当前国际电信联盟已经明确6G的愿景与指标体系,不久前工信部在全球率先将6GHz用于5G/6G系统,6G研发进入加速期。但相较5G而言,6G研发面临更多的挑战,比如6G研发周期更长、技术发散等。同时,6G网络的技术创新也面临需要原创技术突破、融合技术突破、网络拓展创新的“三重挑战”。观众现场体验VR游戏。元宇宙不再是雾里看花“你对元宇宙有信心吗?”面对这个问题,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大中华区总裁斯寒的回答是:“我非常虔诚地相信。如果不相信,我是不会来参会的。”6月28日,斯寒出现在2023中国移动元宇宙产业联盟发布会现场。她认为,元宇宙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正在内容、标准、终端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中国移动及其众多产业生态伙伴无疑是这个领域的开拓者。当日,中国移动元宇宙产业联盟正式成立,集结了24个元宇宙的“头部玩家”,覆盖产学研金链条,重点聚焦元宇宙内容制作、XR终端、关键技术、算力网络四个方向。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表示,元宇宙产业联盟的成立为促进元宇宙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借鉴,也为加强行业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开放性平台。与此同时,在展会上,中国移动咪咕打造了一个体育元宇宙比特空间,云AR(增强现实)、视频彩铃、终极战甲、星际广场、比特骑行等创新产品向用户展示了一场极具沉浸感和互动性的“元宇宙奇幻之旅”。元宇宙是2022年中国科技界最火热的概念之一,它被视为数字技术的重要一环,吸引了各个领域的玩家入局。MWC上海传递的信号显示,元宇宙正从梦想照进现实。MWC上海期间还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手机元宇宙论坛。中国联通华盛公司董事长王启明表示,元宇宙的最终形态还未被定义,这成为其最大魅力所在。目前虽然手机性能在变强,但手机的出货增速在放缓,与此同时,手机的形态从2007年后未作出重大变革,而性能也已呈现过剩趋势。在他看来,我国独步天下的5G网络已经具备了实践手机元宇宙的基础,同时用户进入数字世界的方式也呈现多元化趋势,所以元宇宙的明天将会是由应用来定义硬件,将来,无论是UGC(用户生成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还是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都将会使元宇宙变得更为生动。在业界看来,随着元宇宙概念的沉淀,元宇宙正从过去的“燥热”回归“理性”,业界对元宇宙的认知正逐步清晰:元宇宙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聚合体,元宇宙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最高境界,是信息文明的崭新阶段。与此同时,元宇宙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MMI发起人之一、工体元宇宙创始人CEO葛颀表示,目前市场对元宇宙的需求和供给都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同时元宇宙市场也是一个非常灵性和匹配的市场。他认为,目前元宇宙面临三大难题,分别为技术可演进、商业可持续、体验可运营。“数字万物”扎堆亮相“数字万物”是这场技术盛宴聚焦的三大主题之一,万物互联正在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相关产品是展会上的一大看点。全球知名AR眼镜品牌XREAL的展台设计充满未来感。透过一副眼镜,体验者可快速感受到影院级别的巨幕显示效果,全球知名AR眼镜品牌XREAL的展台吸引了众多体验者。中兴通讯带来了全球首款GPT无线AR智能眼镜——nubia Neo Air,看上去与普通眼镜极为相似,实际上却是一款引入与GPT同类AIGC算法的智能眼镜,可以在演讲、直播、主持等场合通过眼镜镜片为用户提供文字提示,还能通过自带麦克风将采集到的语音信息进行实时翻译。手按到一台主机上,对着耳机说:“海上生明月”,几秒钟后,一幅由语音创作的画便会出现在面前。这款联想小绘AI语音作画产品也吸引了不少人。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其设计原理是通过语音交互和神经网络算法,将语言幻化成艺术想象画。此外,联想晨星四足机器人Q1也是全场的“明星”。这款机器人基于智能边缘计算技术,结合混合现实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具备自主导航、自动避障功能,不论是室内的狭窄空间、上下楼梯,还是室外的巡检涉水、穿越草地,都能从容应对。在数字万物时代,消费电子与汽车两个行业的深度融合和超级协同已经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星纪魅族集团将汽车开上了展台,搭载Flyme Auto智能座舱操作系统的领克08车型引来不少围观。“数字人直播”是一种新型网络直播技术。在中国联通展区,一名全真3D虚拟人电商主播吸引眼球,它可以像真人电商主播一样,进行商品介绍、售卖以及观众互动。据了解,这样的数字人已经出现在元宇宙课堂、元宇宙景区、元宇宙展馆、元宇宙营业厅等场景里。MWC上海虽然已经落幕,但数字时代的创新浪潮却在不断奔涌向前。
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加快
中国商报(记者 李远方)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发布新一批25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据悉,2020年以来,我国已分3批将66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纳入年度建设名单。冷链物流是运输生鲜果蔬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随着生鲜电商、蔬果宅配等新经济模式兴起,冷链物流迎来了黄金机遇期。图为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峡银岭冷链物流产业园工人在包装冷冻运输冰袋。(图片由CNSPHOTO提供)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本次发布的25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在存量冷链物流规模、基础设施水平以及上下游产业配套等方面具备良好条件,并在三个方面具有明显示范带动作用。一是带动上下游产业转型升级。相关基地充分发挥区域冷链物流网络组织核心作用,畅通覆盖城乡的冷链物流服务网络,有效促进冷链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有力带动引领冷链物流和相关产业转型发展。例如,阜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凭借生猪、牛羊等特色产地优势,建立健全冷鲜肉生产、流通和配送体系,冷库库容超过65万立方米,有效促进肉类冷链物流与现代化生猪集中屠宰、牛羊肉加工、农畜产品交易等产业集群融合创新。 二是引领冷链物流绿色创新发展。相关基地积极加强智慧化、绿色化设施设备应用,示范带动周边地区提升冷链物流智慧绿色发展水平。例如,台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普及应用低碳化冷链运输车辆、智能制冷设备、数字化温控系统等,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绵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依托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围绕智能冷链物流装备需求,发展智能冷链物流装备产业。三是夯实构建新发展格局基础。相关基地充分发挥自身地理区位、服务网络、产业基础优势,打通国内国际冷链物流通道,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创造良好条件。例如,烟台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重点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国内国际物流集散贸易,深化与日韩合作机制,加强国内物流集散通道能力建设,拓展全链条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通知要求,各地发展改革委要指导承载城市人民政府、基地建设运营主体高质量推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切实发挥基地带动引领作用,整合集聚冷链物流资源,促进冷链物流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集群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创造更好条件。冷链产业环境改善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地销地冷链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冷链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去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其中提出,完善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发挥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资源集聚优势,加强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完善销地城市冷链物流系统,提高城乡冷链设施网络覆盖水平。按照规划,到2025年,布局建设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基本建成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核心、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和两端冷链物流设施为支撑的三级冷链物流节点设施网络,带动提升冷链物流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网络化运行水平,推动农产品产运销一体化运作、全程“不断链”水平明显提高。近期,各地陆续发布关于冷链物流的相关政策。《湖南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基本构建起以多个特色基地为重要节点,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运行高效、管理规范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显著增强。安徽省冷链物流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冷库总库容达到1750万立方米,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3至4个。河北省提出,“十四五”期间全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仓储设施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建成2至3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一批产销冷链集配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表示,作为保障民生食安的关键通路,受到了各个层面高度关注和广泛支持,冷链产业环境持续改善。政策方面,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应急管理部等先后针对冷链网络、运输体系、农产品供应链、制冷方式等完善政策方针。资金方面,国务院指导国开行、农发行等设立千亿元基础设施基金重点支持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方面,国标、行标以及《低碳冷库评价指标》等团标的制定,有效提升了行业准入门槛。冷链绿色化是趋势随着“双碳”发展目标的提出,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落实国家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冷链物流作为物流业的一个主要分支,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领域。崔中付表示,当前冷链物流行业低碳化、数字化水平还比较低。以绿色低碳为方向,是未来一段时间发展必由之路。要鼓励冷链企业加大绿色技术和装备研发投入,以及新能源基础设施改造,研发新型绿色节能保鲜技术装备,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加快数字化转型,摆脱劳动密集型产业标签。冷链相关企业应加强智能分拣、智能温控等冷链技术装备升级,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冷链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崔忠付表示。6月6日,“2023绿色冷链发展峰会”在郑州召开。河南省物流协会会长谭荣铸在会上表示,纵观冷链物流发展大势,规模化、精益化、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是方向。冷链物流企业和新能源企业要积极推进冷链物流绿色化进程,追求零碳和可持续发展,在冷链运输、冷链园区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管理等环节,力争做到节能减排、低碳零碳和降本增效,新能源冷藏车、低碳冷库和零碳园区建设等方式成为冷链低碳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于冷链物流低碳发展的方向,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强调,必须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全链条、各领域,注重技术装备研发攻关,加快淘汰高排放冷藏车,鼓励新增或更新的冷藏车采用新能源车型。强化冷链运输一体化运作,大力发展铁路冷链班列等干线运输模式。研究制定冷库、冷藏车等能效标准,完善绿色冷链物流技术装备认证及标识体系。冷链物流行业的参与企业作为碳排放的主体,必须积极承担减碳这一重要社会责任。与此同时,冷链物流的低碳发展也会带来新的需求和机遇,产生一批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促进企业在绿色、低碳目标下实现更大发展。
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举办 ​“数字万物”扎堆亮相
中国商报(记者 焦立坤 文/图)2023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6月28日至30日举办。作为全球通信行业极具“风向标”意义的大会,在为期三天的展会中,来自全球电信生态系统的大咖共同探讨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在开幕式上,GSMA Ltd.首席执行官洪曜庄(John Hoffman)表示:“回顾过去10年,我们所在行业服务的客户总量从32亿增加到54亿,接近翻倍,而中国一直是这一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悉,这场科技盛宴的主题是“时不我待”,包含三大主题方向:5G变革、数字万物与超越现实+ 。中国商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从令人脑洞大开的6G、算力、元宇宙、人工智能、云网融合到触手可及的VR眼镜、机器人、智能座舱、裸眼3D,在5个展馆中可以近距离体验全球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其中首次亮相N5展馆的“数字上海”展区展示了中国产业的创新成果,并突显出上海的国际科技愿景。全球知名AR眼镜品牌XREAL展台吸引了不少参观者。“数字上海”展区围绕上海的城市数字化转型,展现了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在城市治理方面的应用。中国移动展台特设了元宇宙板块,推出云AR、视频彩铃、终极战甲、星际广场、比特骑行等创新产品,为用户带来一场跨次元的沉浸式体验视听盛宴。首次参展的联想集团带来的联想晨星四足机器人Q1成为全场“明星”。它基于智能边缘计算技术,结合混合现实和计算机视觉打造,具备自主导航、自动避障功能。华为展区人气很高。一位老先生现场体验XR健身。中兴通讯全球首款轻型双目屈光一体化GPT无线AR智能眼镜nubia Neo Air正式亮相,参观者正在体验。作为第一家把车开到MWC上的手机厂商,星纪魅族带来了搭载Flyme Auto智能座舱操作系统的车型——领克08,引来诸多体验者。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